孝妇词与慈孝堂论略

作者:张名艾(来稿,中国连云港)
     2016年,连云港“汉东海孝妇传说”被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为连云港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加快“山海相拥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建设,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增添了人文内涵。“慈、孝”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是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说到“孝”,孔子一再强调是“发乎内心的敬与爱”。在他看来,如果“孝”不是基于“约束”的“礼”化作基于“血缘”的“仁”就无法敬老事亲,劳而无怨。“孝”是内心的“仁”,亦是因循的“礼”,这是个体面对生命来处的敬意。提到“孝顺”,大家自然会想到孝敬父母、奉养老人、祭祀亡亲。纵观《孝经》内容,孝还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多个方面,包括“修身尽责、言传身教、守信厚德,乃至以孝治国”;“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长辈对晚辈无私的爱,它还涵盖对家庭、对家乡、对祖国,乃至对整个人类的热爱,为家族兴旺、为家乡发展、为国家富强多作贡献。现代社会倡导“慈孝”风尚,弘扬“慈孝”美德,这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实现中华复兴大业的治本大计。
   新县(今朝阳)北山坡的汉东海孝妇祠,又名“娘娘庙”、“窦娥庙”,是连云港一座非常古老的宗教庙宇。据古籍记载,它建于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孝妇事,源见班固的《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贵德篇》,乐史的《太平寰宇记·东海县》和《隆庆海州志·女德传》,数不清的《东海孝妇祠记》和歌颂“媳孝婆慈”的楹联、诗文碑刻,对汉东海孝妇孝亲养老、感天动地事迹有细致入微记载,是永驻人们心中的“丰碑”。汉有孝妇周青(东海郡郯人),18岁嫁于东海郡新县巨平村窦家,遂称窦氏,周青勤劳俭朴、貌美贤惠,乡邻称她“窦娥”。窦娥十分命苦,新婚第二年夫死子亡,年轻守寡,与年老体弱婆母相依为命,白天侍弄家中几亩山坡薄田,晚上与婆母一起纺纱织布、做针线,听天由命、艰难度日。婆媳不离不弃、相敬如宾,乡邻都夸窦婆有个好儿媳,又夸孝妇有个心善仁慈好婆婆。“婆慈媳孝”美名尽人皆知,成为云台十八村群众口耳相传的道德模范。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窦婆看到儿媳年轻守寡,十年不离不弃,谨勤孝老,劝其改嫁、至死不从,于心不忍,知道自己活一天就要拖累媳妇一天。为绝媳妇念想,趁媳妇下田之际,悬梁自尽。窦娥回来发现婆母自杀,哭得死去活来,甚至失去继续生存的决心,想与婆母同赴九泉。邻居看到这一惨景,无不涕泪横流。村里好心人捐钱出力,将窦婆安葬在新县北山坡。窦婆女儿居心叵测,一口咬定母为周青所害,告到公堂。东海郡守利令智昏,不分青红皂白捕窦娥、下大狱、严刑逼供。狱吏于公再三与太守争辩“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刚愎自用,判斩窦娥。窦娥哭诉“我若害婆,愿死。若冤我,东海郡枯旱三年”。行刑时,阴风凄惨,狂风大作,六月飘雪。刀落时,血色青,直窜白幡之顶,尸体屹立不倒,群众哭声震天。乡邻将窦娥安葬于窦婆墓侧,并在墓前搭建一简易祠堂,内供婆媳牌位,每年窦娥生日(三月三)、窦婆生日(十月十五),四乡八镇群众自发到祠堂和墓前焚香祭奠。新太守到任特找于公,问其地方三年不雨根由,于公云:“境内孝妇不当死而被判斩,造此感天动地千古奇冤,引起天怒人怨,东海郡枯旱三年”。新太守又走访群众,此时婆女也良心发现,自悔冤枉了嫂嫂。于是,新太守请于公继续回衙任郡决曹,并奉三牲、率属下亲祀窦娥、窦婆,在墓前宣读平反文告,随后建立“贞节牌坊”,褒扬窦娥为“东海孝妇”,窦婆为“慈善老人”。随后,官府出资、民间捐资,重新修建“汉东海孝妇祠(娘娘庙)”、“慈孝堂(奶奶堂)”、“于公殿”,三项建筑完整反映着“汉东海孝妇”故事。元代杂剧家关汉卿以此为原型,创作了不朽杂剧《窦娥冤》,响彻华夏大地七百年,至今不衰。海州名士张恩沛题联:“姑因累妇甘求死;人克为神便若生。”赞美慈婆母因不愿拖累孝妇,自尽而死;慈孝婆媳死后成神,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二
   隋唐以降,历朝历代“东海孝妇祠”屡毁屡修,规模不断扩大。明洪武年间(1353年),新县张氏百忍堂迁始祖得林公为避“三吴之乱”携兄妹族亲和丰厚家财到云台山下安家落户,并从自己购买的田园、山场中拔出部分土地、山场作为娘娘庙“庙产”,同时将孝妇祠修葺一新。得林公告诫张氏家族“慈孝传家,百忍流芳”,家族上下视娘娘庙如同家庙,四时八节进庙烧香上供,竭尽所能资助僧尼柴米油盐和衣物,将族中孤残寄养庙中,委托僧尼照护。清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到海州履政,应约为《张氏宗谱》作序,赞美新县张氏“慈孝传家,百忍流芳”祖训家风。陶澍敬佩孝妇慈婆高风亮节,前往孝妇祠求子灵验,喜出望外,钃资把“汉东海孝妇祠(娘娘庙)”及“慈孝堂”、“于公殿”整修得雕梁画栋、严整壮观,前山门内增塑四大金刚镇祠护神、东西配殿分别雕塑观音菩萨和十八罗汉,殿后墓园青石板铺路,贞洁牌坊,石碑、祭坛古色古香,廊柱、照壁勒刻历代名士骚人题写的楹联、诗文、碑记,大殿门窗玻璃上描画“二十四孝图”、“百孝图”。整个庙宇慈孝文化氛围浓烈,一年四季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蔚蔚壮观。孝妇、慈婆本为民间庶人,死后逐步上升为群众心目中的“民俗神”、活菩萨,人们焚香跪拜,虔诚祷告窦娥、窦婆、于公帮助化解家庭不和、婆媳纠纷,为不孕妇女送子,往往心想事成,孝妇祠神圣灵验流传大江南北。窦娥孝亲养老,窦婆仁爱慈善、于公秉公为民美德沿袭成云台十八村“慈孝为怀”的文脉、基因,形成为乡风民俗。清李汝珍《镜花缘》把新县描写为尊老爱幼、风清气正,“行者让路,耕者让陌”,户户书声朗朗,人人慈孝忍让的“君子国”。
   据《太平寰宇记》描述:新县孝妇祠“宋时已有正殿三间,东西厢各两间、门两重,东院有慈孝堂(“奶奶殿”)、于公殿,东西院与后墓园有隔墙院门联通,曲径通幽、古朴神秘。前院两株柏树摩宵,东院和墓园松竹梅兰、珍花奇草千娇百媚。墓旁两株千年古朴根连根、枝连枝,如同相依相偎、情深意笃婆媳,令人肃然起敬。明成化十五年(1479),羽士李启重修孝妇祠,当年的朐山县令刘昭专门写有《东海孝妇窦氏祠记》,碑刻镶嵌于前山门东内壁之上。从元代起,形成一年两度(三月三、十月十五)庙会,庙前广场和东山坡上人山人海,百戏杂艺异彩纷呈,农资集市热闹非凡,苏鲁皖赶来烧香拜佛者勢如潮涌,木鱼诵经声昼夜不绝,香烟笼罩整个新县北山,此情此景抗日战争期间亦未停止。云台名士张学瀚《孝妇祠》诗云“百年怀古独登台;慷慨声情泪眼开。酷吏枉诛枯旱久;冤魂时逐怒潮来。心伤狱海沉三字;血溅荒城起百哀。薪胆回甘终有日;迄今庙貌镇云隈。”
   抗日胜利,地方在庙里创办“启新中学”,民国时停办。1956年连云港市在庙内创办“云台初级中学”(后名朝阳中学),可庙内塑像依旧,祭祀、庙会亦未停。1966年文革“破四旧”,造反派肆无忌惮将佛像砸毁,孝妇、窦婆墓及牌坊碑刻被毁,几株千年古树被挖倒,寺庙僧尼被遗返老家,严整壮观的千年古刹毁于一旦。民间传说,一些领头破坏孝妇祠者后来不同程度遭到“报应”,群众拍手称快。1966—1976期间,一年两度的庙会及烧香拜佛也被勒令停止,宗教信仰力量不是外力可以轻易阻挡的,云台十八村“敢冒天下之大不违”信众,三月三、十月十五到庙前烧香拜佛依然不绝,造反派束手无策。民间传说,那十年,每逢庙会都是阴风四起、日月无光,不是刮风就是下雨,此情此景,作者亦感同身受。文革期间,乡里在孝妇祠内办了粉丝厂、纸箱厂、农药分装厂,原属于庙产的庙前广场盖了木材加工厂,后来被中学圈走一部分做了操场,广场东南角的“汉丞相于定国墓”被铲平,场西边古井被填埋,山坡成片松竹被毁坏,群众自发恢复的庙会集市移到了新县街、前进路,昔日庙会繁华热闹景象不在。
   1994年,市宣传部、经委、团市委、报社、电台等八单位发起“振兴连云港经济‘金点子’大赛”,作者写了《关于重建‘娘娘庙’的建议》,在一千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被组委会评选为“金点子”一等奖,市媒体作了报道,《连云港论坛》全文刊登。朝阳人闻风而动、不等不靠,朝阳建筑公司等实体单位、全市广大佛教信众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仅用一年时间,孝妇祠主殿于1996年(农历)十月十五建成“开光”,一年两度庙会繁华热闹景象再现。从此,娘娘庙会期间都是晴天亮日、风清气爽,心诚向佛、感动天地啊。
   由于相关举措不到位,时至今日,孝妇祠内树木、牌坊、碑刻及庙前山门、广场、古井没有恢复,一年两度庙会移到前进路,与烧香拜佛脱节,庙会固有的民俗传统、民俗文化、物资交流差强人意。2001年,朝阳在原孝妇祠范围内复建“兴国寺”,山门西开,排除“孝妇祠”庙号,引起群众不满,后来在“兴国寺”山门右侧新建“汉东海孝妇祠”山门,在原址内又先后添建了“观音堂”、“大雄宝殿”、“居士楼”、“放生池”等,建筑总体规模超过历朝历代,但规制章法凌乱,外墙颜色靓丽,廊柱题联“喜庆”,整个建筑群没有形成浑然一体、幽深神圣、严整壮观景象,孝妇祠固有的孝文化特色减弱,令人扼腕叹息。
   孝是人世间一种高尚美好情感,它的本质是亲情回报,知恩、感恩、报恩,儿女要孝顺、要听话,敬爱老人、赡养长辈,老人也要以慈善情怀体贴后辈。因为人都有人格,都有人性,都有平等、自由生存权利。孝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一些文人在撰写孝文化文章时,“谈孝”,大都侧重要儿媳孝敬公婆、晚辈孝顺长辈、知恩感恩,固然没错,但也不能不说有失偏颇。孝是每个人的道德品行,为人父为人母,要讲究一个“爱”字,有爱才有“孝”,“要想旺,敬祖上;父母慈,子孙孝”。子孙都是亦步亦趋学着长辈的,大道理需要身教重于言教,儿女们自己为人父母后,就会转化成他们自觉行动。“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要想儿孙孝,首先敬二老”的道理一般人都懂。周青孝顺婆母真心实意,与婆母的仁慈善良互相熏陶,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当今社会婆媳关系不和大有人在,往往被认为是媳妇不孝造成的,其实“一个手掌拍不响”,也可能是老人的慈爱没到位。民谚说“锅不热,饼不靠;婆不慈,媳不孝;妻贤夫祸少,婆仁媳心好”,都是讲家庭成员是平等关系,要互相关心体贴、相互影响促进,“两好合一好,祖辈乐逍遥”。新县孝妇祠里增建“慈孝堂”,褒扬“慈孝”风尚,突出慈善婆婆作用,使“孝妇祠”的慈孝文化更加丰满、更加温暖,“尊老爱幼”一体化,孝顺与仁慈“互补”,互相促进。就文化气质而言,我们不能因为对“老”的孝顺,而让整个文化气质染上过多的世故与风霜,而失却少年的纯真、青春的热血与人生的宽广。

本人作为“东海孝妇传说”非遗市级传承人,就孝妇祠创新整改提出如下建议:

一,按照“汉东海孝妇祠”原来规制,重新规划改造,尽量恢复古刹固有神圣幽深特色。移址新建在孝妇祠内的“兴国寺”及两座朝西山门应立即变更。将现在“兴国寺”山门恢复为“孝妇祠‘西厢’(可改建为十八罗汉堂);现“孝妇祠山门”改造为游客休息室,《窦娥冤》淮海戏影碟流水放映室。最近朝阳有移址重建“兴国寺”意向,目前的“大雄宝殿”菩萨搬迁,大殿改为“观音堂”。

二,将现有“居士楼”移到东南角重建,“素食堂”扩大,为团队游客信众提供休闲和餐饮素食。把现在的观音殿改建为“孝妇祠”面南山门,山门内恢复雕塑“四大金刚”神像,内壁镶嵌“东海孝妇窦氏祠记”碑刻。将1995年建的“孝妇殿”改为,“二十四孝”、“百孝”书画(孝文化)展览室,穿堂门直通“汉东海孝妇祠”正殿。孝妇祠与慈孝堂间可打一南北向隔墙,“慈孝堂”、“于公殿”仍然位于东院“门朝南”并排;后建的门朝北“于公殿”可改为“经堂”,供居士、信众举办佛事活动;正院的“放生池”取消,建“钟亭”。前后院及“观音堂”前小园栽古树名木,广植梅兰竹菊等名贵花卉,重现古刹古树参天、鸟语花香,古刹既是宗教场所,又是“松竹梅兰”绿院、花园。

三,现墓园虽与原始状况相差甚远,可保留,但要扩大。东墙东移十米,东窦婆墓、西窦娥墓,墓高一丈八尺,墓碑九尺,并列面南,前设祭台,与原有规制吻合。墓园多栽松柏梧桐,复建贞洁牌坊,四周墙壁上镶嵌歌颂孝妇、慈婆的楹联、诗文碑刻,渲染古迹和地方民俗文化。

四,恢复原属于庙产的广场、古井(现在朝阳中学已经搬走),复建广场东南角的“汉丞相于定国墓”。把朝阳大道东侧沟渠覆盖、硬化,建筑一排南北向永久性亭台楼阁廊道,设置商店、饭庄、旅社、茶舍、香火专卖店等,为游客、香客提供购物、就餐、拜佛便利。商务建筑隶属朝阳街道和娘娘庙(居士)共同管理,创收部分归娘娘庙所有。今后一年两度庙会的物资交流、百戏杂艺展演、农资交易仍然放在庙前广场和东山坡和朝阳大道北段进行。庙前广场按绿色公益、休闲体育、停车场安排,日常可作朝阳街道游乐园、体育休闲广场,山坡森林竹林间设置旅游步道和休闲廊亭,鼓励地方剧团、工鼓罗说唱、杂艺表演,填补大花果山旅游民俗文化娱乐空白。

可以预期,在现有基础上调整改造后的孝妇祠建筑群,一定更具有佛教庙宇神圣、幽深、秀特,古迹文化氛围将更加浓烈,成为连云港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名片,花果山北大门的一个底蕴丰厚的民俗文化景区。这番改造不需要大量投资,也不会造成已有资源浪费,上级拔一点、自己筹集一点就可心想事成、马到成功。

(作者:连云港历史文化研究会、民俗学会,中国管理科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