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故事
自从《移民部落》这个版块推出第一个话题“移民为孩子带来什么”以来,收到了不少读者的邮件,今天是这个话题的最后一期,将真实地记述部分读者的来信,让我们一起走进移民家庭、走进家长和孩子的心里,去体会移民带来的酸甜苦辣。
孩子要自己学会长大
Mary说她一直以来都会尽可能的去收集每期的北美时报,上面的很多专栏都是她所喜欢的,但这次移民部落推出的关于孩子的话题真正让她感触良多。因为她也是一个移民,一个10岁孩子的母亲,她的女儿现在还在读英语,因为移民加拿大只有半年多的时间,再加上女儿的英语基础不太好,所以不能直接入读小学。她说女儿刚来的时候变得沉默寡言,不爱开口说话,只喜欢和同样说国语的小朋友来往,对英语比较排斥,她和丈夫试过了各种方法都见效不大,直到今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她在家收到了一份儿童夏令营的通知,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并有意义,Mary和丈夫决定让从未离开父母呵护的女儿去和同龄孩子一起度过7天的时间。女儿当然是千百个不愿意,尤其是在集合地看到身边全是金发碧眼的外国孩子后,女儿更是拉着她的手不肯放开,那声声哭泣让Mary的心都快碎了,幸亏夏令营的一位老师过来带走了女儿。Mary说在车上,从后视镜看着女儿无助的表情,她的眼泪止都止不住,就连一向坚强的丈夫都红了眼眶。
但事情的结果好得出乎Mary的意料,7天后当她去接孩子的时候,女儿和小朋友们唧唧喳喳聊个不停,还拥抱告别,甚至在和一位老师告别的时候还流下了眼泪,老师也一再称赞Mary的女儿聪明懂事,并告诉Mary,她女儿的英语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糟糕,看着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的女儿,Mary真是惊喜之极。
邮件的最后,Mary说女儿马上就可以进入正式的学校去读书了,自从那次夏令营回来后,女儿对英语的兴趣日益浓厚,还要求父母在家必须用英语交流。不仅仅是英语,女儿还认识了很多小朋友,这些孩子平时常互通电话,万圣节的时候还组织了一次小朋友的聚会。看着女儿判若两人的变化,Mary真的很感谢那次夏令营,她建议所有的移民父母,要敢于对自己的孩子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会成长,毕竟以后的人生需要她自己面对。
团圆
菲菲是个4岁的小女孩儿,她有富裕的家境,父母在国内有稳定的生意和工厂,为了她的未来,父亲决定全家移民加拿大。匆匆地买好了房子和车,菲菲的父亲就赶回国内去照顾生意,只留下菲菲和妈妈在陌生而寒冷的多伦多,英语不好的妈妈不太敢出门,只和少数几个原来在国内的旧识保持着往来,国内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让她们母女没有丝毫的经济之忧,只是生活很单调和无聊。为了菲菲有个良好的英语环境,妈妈请了一个保姆,这在加拿大是件比较奢侈的事情,但为了孩子一切都值得。菲菲的妈妈说她周围的朋友基本都是这样的情况,如果不是一件突然发生的事件,她们会一直这样过下去。
菲菲在一天半夜突然发起高烧,最后医生诊断说是惊吓所致,病好后菲菲开始害怕打雷闪电,每到那样的夜晚,她就哭闹着要找远在国内的爸爸,妈妈和保姆都拿她没有办法,这种情况后来越来越严重,遇到电闪雷鸣的晚上,菲菲经常就会全身抽搐,医生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为了女儿,菲菲的爸爸尽快处理了国内的生意,来到加拿大,从爸爸回家那天起,菲菲的情绪明显安定了,几个月后甚至在风雨交加的晚上也能安然入睡了。这就是父亲的力量,对于孩子来说,父亲就是可以挡风遮雨的一片天。
太多的移民家庭为了生计或生活质量而选择夫妻两国分居,孩子于是就在一种近似单亲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先不说这样的分居会为夫妻感情带来多大的隐患,单是孩子本身就承受不了家庭角色的缺失,父爱、母爱不是靠几个电话或几段视频就能给予的,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家。
早熟不是魔鬼
Anne是个很睿智的女人,只看文字你会以为她是个研究哲学或心理学的专家,但其实她只是一个18岁大男孩儿的母亲。
Anne在邮件里第一句话就是,请转告所有年轻男孩儿的母亲,早熟不是魔鬼。Anne的儿子9岁时和父母一起移民加拿大,现在刚刚考入了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他在经历了移民之初的不适应、叛逆而又躁动的青春期后,现在的他有着同龄外国孩子少有的稳重和包容,Anne说这得益于儿子的早熟以及她和儿子的沟通无障碍。
Anne的儿子曾经是很多人眼里的问题少年,走马灯一样地换女朋友、抽烟、厌学,当Anne发现这些问题时,她的儿子几乎已经成了边缘少年,为了让儿子重新找到正确的方向,Anne放弃了安稳的工作和不错的薪水,当起了全职妈妈,但儿子并不领情,甚至以离家出走来抗议突然而至的管束。Anne没有气馁,当儿子花光了最后一毛钱,在街头打公用电话回家求助的时候,Anne以最快的速度来到儿子身边,并用温暖的怀抱来接纳他。当儿子故态萌发,又带着不同的女孩儿回家时,Anne没有过多的责备,只是更精心的照顾着丈夫和儿子,甚至连带着照顾儿子带回来的女孩儿,儿子不安了,Anne告诉他,真正的爱情只降临在懂得珍惜的人身上,就如我和你的父亲,儿子从那天起没再带过女孩儿回家,Anne的睿智还表现在对儿子学习的建议上,Anne的儿子一度把比尔 盖茨当成人生的偶像,他想要放弃学业而准备投身自己喜欢的金融行业,当儿子慷慨激昂地列举了几个学业无成却事业大成的精英人物后,Anne只是微笑的问他“儿子,你知道这样成功的概率是多少吗?比尔的确是个天才,但他的成功是运气加上一个精英团队的成果,成为比尔很难,但成为团队中的精英却是你努力所能达到的。”儿子仔细地思考了几个晚上,然后宣布他将继续学业,要为自己的华尔街之梦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那一刻,Anne流泪了,看着儿子终于循着正确的方向前进,Anne觉得这份成就感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
Anne说早熟的孩子不是魔鬼,反而是聪明的象征,证明他比同龄人想的更多,这样的孩子需要的是家长及时耐心而有技巧的疏导,只要父母能成为孩子人生路途中那座明亮的灯塔,孩子就会向你展现他们光明而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