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忍耐(一)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孟子在他的《告子》(下篇)中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簡而言之,孟老夫子告訴我們,有忍才能有得。這也和一句西方的箴言不謀而合,“英才不過是忍耐的別名。”究竟如何理解“忍耐”呢?字典裏的解釋是:“把痛苦的感情或內心的感受控制住,不讓其表現出來。”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臥薪嘗膽”的故事了。

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降伏,勾踐佯裝稱臣,為吳王夫差養馬,吳王患病,勾踐親口為其嘗糞,獲得信任,被放回國。回國後的勾踐體恤百姓,減免稅賦,並和百姓同吃同住。他還在頭頂掛上苦膽,經常嘗苦膽之苦,憶在吳國所受的侮辱,以警示自己不要忘記過去。經過十多年的艱苦磨練,勾踐終於一舉滅吳,實現了復國雪恥的抱負。

忍耐是一種才能

我們可以認真地想一想,為什麽要忍耐呢?從上邊的例子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因為“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小不忍則亂大謀。

如果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講,不能忍耐而發脾氣,使得自己和他人產生很大分歧,而失去理性和方寸,進而產生瞋恨和煩惱,其結果就是使得局面失控。所以說,忍耐是成功所必需的才能。

蘇軾曾經寫過一篇《留侯論》,主要是評價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著重提到了他的忍耐力。相傳張良逃亡到下邳後,有一天從一座橋上經過,遇見一位身穿素袍的老翁。老翁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掉到橋下,對張良說:“孺子,下橋去把我的鞋子取來﹗”張良是大家子弟,聽了一驚,本想一笑走開,但見此老翁已經老邁,便強忍怒火,下橋為老翁取鞋,取後上橋雙手將鞋遞給老翁。老人伸出腳來讓張良替他穿上,張良本想發作,但一想都已經替他撿上鞋來,穿上又何妨呢。於是便替這個老翁穿上鞋,老人穿上鞋後一笑而去,張良感到很驚訝。老翁去了一裏多又回身轉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 ! 五日之後一早在此等我。”張良覺得奇怪,跪而答應。五日後一大早,張良來到橋上,老翁已先到。老翁大怒,對張良說:“與老人約定,為何遲到 ? 回去吧,五日後早些來赴約 ! ”這次張良在雞鳴時前往,可老翁又先在橋上。老翁怒容滿面地斥責張良:“為甚麽又遲到 ? 五日後可要早來。”五日後,張良在半夜就到,過了一會兒老翁才來。這次老翁高興地說:“應該如此 ! ”於是拿出一部書,對良道:“讀了這部書,就可以當王者之師,十年後定能成功。十三年後你來見我,我是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天亮後,張良取看此書,乃是《太公兵法》。

從此時常讀誦,張良後來終於輔佐劉邦成了帝業。那位老人被後人稱為黃石公。

蘇軾在《留侯論》中寫道:張良被橋上黃石公授給兵書這件事,確實很古怪。但真正使得張良成功的並非完全由於一本《太公兵法》,而是在於使張良能有所忍,所以才能成就大事。黃石公可能認為張良才智有余,而擔心他的度量不夠,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輕人剛強銳利的脾氣,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憤,去成就遠大的謀略。為什麽這樣說呢?老人和張良素昧平生,突然在郊野之間相遇,卻拿奴仆的低賤之事來讓張良做,張良很自然而不覺得怪異,正是這份自然和淡定,使得張良在之後與秦軍和項羽的對戰中,從沒有驚慌和發怒過。看漢高祖之所以成功,項羽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於一個能忍耐,一個不能忍耐罷了。

項羽不能忍耐,因此戰爭中雖是百戰百勝,但隨便使用他的刀鋒,他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實力。漢高祖能忍耐,保養那完整的刀鋒,把自己的精銳實力保養得很好,等待對方的衰弊,而這個策略就是張良制定的。

所以蘇軾總結到,古時候被人稱作豪傑的志士,一定具有勝人的節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無法忍受的度量。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一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鬥,這不足以被稱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傑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故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志向非常高遠。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