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忍耐(三)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忍耐是一種大智慧

在佛教中,忍耐被提升到忍辱,對治我們根本的煩惱之一,貪瞋癡中的瞋,也就是瞋恨。菩薩修忍辱行,能度脫瞋恨之心。古人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因為瞋恨心是無明業火。瞋心一發,人馬上就會怒火沖天,焚燒起來,就不顧一切,什麽罪惡言行,都可隨之發生。即把許多業障之門打開,犯下了彌天大罪也不知覺,在世間違反了國法人情,在冥冥中造諸惡業,將來受到果報。所以佛說:“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心中只圖報復、雪怨恨,不顧傷人害己,把過去所做的一切功德,善事好事,一筆勾銷,統統燒光,付之東流。瞋恨是根本煩惱之一,危害性很大。而且我們每個人瞋心習氣最深,大有一觸即發之勢,所以說學佛的人,一定要特別注意,每逢要發火的時候,要緊緊把住這個關口。要用最大忍力,不要令瞋心妄動放縱。說到忍辱的法門,從淺至深,有五種不同。

第一、生忍:每當被辱境界到來的時刻,無法回避,無法抵抗,只好堅強起來把它忍耐下去,但是心裏感到煩惱難受,十分痛苦,故稱生忍。

第二、力忍:對於辱境到來,不與他計較,用最大力量,退一步、讓三分,把它壓了下去。一心念佛名號,仗佛神力,把忿恨之心,安定下來,這就像在水下按葫蘆一樣,不能放手,一放手這葫蘆馬上就要浮了起來,故稱力忍。

上述二忍又稱事忍。

第三、緣忍:正當辱境現前,我們以智慧來回光返照一下,修因緣觀。仔細研究,為什麽無故受辱、挨打、挨罵,這裏定有種種原因。被人侮辱都是前世因緣感召的惡果,所以今生會隨業受報。作受報想,作還債想,自然就對難以忍受的辱境,逆來順受,心情舒暢,不生瞋恨,故稱緣忍。記得古人說:“有容乃大,無欲則剛。”

第四、觀忍:每當辱境發生,就用空觀智慧來照察,了知心身世界,一切諸法本來無我可得。我既然是沒有的,哪裏還有什麽我被侮辱以及所辱的境界呢?這就是能空的我相與所空的辱境,二者完全是空的,所以中間的辱相,當然也是不可得。這樣一來,那萬惡的瞋恨心,自然就不會發生了。故稱觀忍。

第五、慈忍:菩薩每逢辱境到來時,不但不生瞋恨心,反而發大慈悲心,哀憐湣念,此人實在愚癡可憐,無理取鬧,妄生枝節。現在對我打罵毀辱,我能忍受,若無其事,置而不理,不加報復。如果對待別人任意毀辱,一定要受到報復,相打相罵,這其實也就是借別人的手打自己,借別人的口罵自己。更嚴重的,甚至發展到人命傷殘,現世受到法律制裁,來世難逃因果報應。因此興起無緣大慈,發出同體大悲,方便教化,令他覺醒過來,知過必改、重新做人、斷惡修善,故稱慈忍。這三忍又稱理忍。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有一次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節節支解。佛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皆空不生瞋恨,反而發大誓願,成道以後,先度此王,所以佛在鹿野苑先度憍陳如尊者,憍陳如的前身就是歌利王。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