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樂器,科學見証了什麼?
半生接觸音樂,從3歲開始學習鋼琴,對鋼琴這個樂器結下不解之緣。從11歲的第一位鋼琴學生至今,教學生涯數十載,學生有多少?
說我是鋼琴專家,我可以毫不汗顏地承認。但是,這個專家也有尷尬時刻。時常聽到學習音樂對孩子成長有重大影響。這樣的老生常談有什麼科學引証?這些醫學硏究,怎樣才可以給家長們認識,讓他們更加明白音樂對孩子真正的幫助。
美國MSNBC網站曾經發表的一份科學研究,學習樂器超過3年,學生的認知能力會比較強。 何謂認知能力 (cognitive ability)?
從百度百科的註釋,認知能力是指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覺、記憶、注意、思維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認為是認知能力。
多年前看過一篇研究報導,在孩童時期開始勤於練習樂器,聯系左右腦的“ 胼胝體 ” 比一般人肥厚,左腦也比較其他人為大。( 胼胝體有傳遞肢體動作,感覺和認知信息的功能)。
在以往的音樂文章,時常和讀者談到學鋼琴的好處,分享我的個人教學心得。這些軟性資訊,我可以閉上眼睛,隨意和讀者分享一篇,兩篇,甚至是十篇文章的篇幅。
但是,涉及科技和醫學內容,或是有關大腦運作和平衡的資訊,我是不斷鑽硏和探討,希望找到深入淺出的文章,讓這個科學門外漢可以看得懂,消化後再和家長和讀者分享。
因為是文科班畢業生,每次接觸類似題目,都是在摸索和學習。記得當年大學應考生物科( 就讀女校關系,必須報考有助護士科的生物課),至今還是記憶猶新。
我也盡了努力來准備,考試用了整個3小時,填滿了考巻答案,對自己的表現充滿信心。成績揭嘵時,我得了一個最低的不合格分數 ( 一笑)。
這個就是我吧。科學頭腦欠奉,科技智商是零。在大腦運行的命題,我所知道的是:左腦控制言語發展,數學和邏輯思維。右腦管理運動和藝術。學習鋼琴是全面動用兩個腦袋。雙手彈奏,眼睛,耳朵,腦子全面運作。不就是最好的鍛煉?
至於音樂開發孩子的智商和情商,我樂意見証其可信性。學習鋼琴所需要的領會層面非常廣泛,啟發性大。要彈好一首樂曲,除了基本鋼琴技巧訓練,更重要的是引發出無限想像和思維空間。
所謂的音樂感覺,就是去感受,提高各種形象觸覺的敏銳度。在這個形同抽象的命題下,當然包括很多實質的學問,是訓練智慧的門檻。
練習鋼琴的過程是刻苦,需要重復動作,沉著氣去幹的功課。當中必須有堅持,專注和忍耐,也是一種最好的訓練。音樂對性格調整的潛移默化能量,對美學的追求,也是相當重要元素。
(張珮珊是皇家音樂學院鋼琴考試官。任何問題, 歡迎電郵jcmusic@shaw.ca 或瀏覽www.jcmusicpiano.com,或關注微信:jc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