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楷模  – 董浩雲  (紀念董浩雲先生110誕辰 一位超級富豪的生活點滴)  

作者:  李莎莉(来稿,加拿大 )

前言

世上同名同姓之人甚多,本文所提及的則是現代遠洋航海的先驅,二十世紀世界船王 – 董浩雲。

董浩雲生於1912年,上海。也許是前世夙愿,自幼就對海洋,航海情有獨衷,年僅16嵗就投身航運工作。由於當時的中國航運事業極其落後,他所見所聞之大船皆為洋人所擁有,飄揚着列強的國旗,他暗暗立下宏偉大志,有朝一日定要建立一支由華人擁有,華人操作,航行於全球五大洋,前所未有的遠洋船隊,為華人爭光。他超人的智慧,堅毅不拔的韌性,罕見的情,商相輔相成的藝術,在短短的二十年間就建立起一個縂噸位超過1100萬噸,巨輪過百艘的航運王國,成爲舉世聞名的航運界的巨人,79年他建造了迄今世界最大的56万噸”海上巨人”號,成爲舉世聞名的航運界的巨人,世界七大船王之一之他,也是第一位把海洋與教育相結合,創辦了前所未有,世上第一所海上大學。他的奮發精神,事業上的成就,他的愛國情懷,值得每個人學習。

2007年我收到香港董氏慈善基金會的請柬,邀請我參加“紀念董浩雲先生95誕辰暨學術研討會”,並作大會發言。我感榮幸,但有些好奇,我們華人一般都慶賀百嵗冥壽, 95壽辰?有何玄機?董伯長女董建平釋了此疑, 董浩雲先生於1912年 9月 28日,農曆為八月十八,而2007年的9月28日,農曆也正巧為八月十八,95年後之巧合,實屬難得。

由於請我發言,爲此,我准備了較簡短扼要的董伯創業發言稿,沒想到反應甚佳,不少嘉賓鼓勵我發表,通過一位創業先驅,超級富豪的爲人處世日常生活,體現他商場以外另一面的内心世界。

不少人花了一生時間追求財富,名譽,地位,一旦功成名就,多半變化很大, 而董伯是個例外,他始終保持謙遜,節儉,勤奮,樸實,平等待人的本色,終身熱愛祖國,以作爲一個中國人而自豪,他不平凡的一生爲中國人贏得尊嚴和驕傲,在日常生活中他始終把自己處於最平凡人之位,然而他不平凡的一生爲中國人贏得尊嚴和驕傲,他的爲人也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家父李伯龍與董伯相識于三十年代,為“航運“圈外之友,當年董伯也似其他愛國青年一樣積極參與抗日活動,他們都參加了同一抗日團體 “蟻社”,又因愛好文藝戲劇,也參加了蟻社屬下的螞蟻劇團,而文化部負責人正好是家父,兩人志趣相投,結下深厚的友誼。

2022年 9月 28日為董浩雲先生110年誕辰,現將整理後之紀念文供大家參閲。

*****

一旦為友,終身為友

蟻社成立于1928年,是一個愛國抗日團體,社員大多是中下階層的職業青年。董伯1948年離滬赴港,60年代成爲香港船王,70年代晉升爲世界船王,可是他從未忘記他年輕時代同階層的朋友,三十年來想方設法邀請家父赴港敍舊,並實現年輕時的“夢想“ – 請家父承辦亞洲最大劇院及在香港開“梅龍鎮”,鑒于某些複雜因素一直無法實現成行,直至1981年家父被批准赴港,我陪同家父同行。 董伯從未去火車站接過任何人,但親自去紅磡火車站接我們,還親自送我們去香島小築,但兩位皆已至耄耋之年,夢已不可能再圓,只是敍舊。當董伯得知家父正患血尿,立即聯絡家庭醫生就醫,居港兩個月期間,除了相聚見面外,每天一個電話,即使在海外也照常不誤,如此高規格關心接待一位既無恩與他,也無利用價值,只是青年時期好友已絕跡,但此存在于書本内之情誼,董伯卻使之重現,這就是董浩雲為友之道“一旦為友, 不論貴賤或富窮,終身為友。”

節儉

次日,董伯在香島小築為家父舉行”洗塵宴會”,家父見到董伯仍戴着幾十年前他們同時買的的那只手表,不禁對他說,你現在已經是船王,還戴着那只表, 董伯說,沒有壞,可以用,又跟了我幾十年,沒有理由不要他。(對物如此有情,何況對人。)

董伯還很清楚記得我們全家乘坐他第一艘輪船處女航去普度山之情景,董伯說幾十年過去了,船的變化很大,既來到香港,應該乘一下現時的遊艇,出次海,看看香港全景,也借此機會與幾十年未見的老友敍敍舊,我會陪你們出海。當時我們只是感到,董伯日理萬機還抽時間陪我們感到很不好意思,但絕未想到遊艇的主人竟然不是他,艇主李阿姨悄悄地對我們說,董先生給我電話向我借遊艇會老朋友,我是哭笑不得,船王向我借遊艇!他就是這樣,對別人慷慨,好客,有求必應,對自己簡直是虐待。貴為船王,擁有船隻過百,卻沒有私人遊艇,令人難以置信,然確是事實。

小時曾去過董伯上海之家,很普通。數十年後的董伯已是船王,想象中香港船王之家應似電影中豪宅那樣富麗堂皇,門口站立西裝革履的迎賓管家,穿着制服的僕人,一應俱全。直至抵達九龍塘施他佛道董伯的“住所”(我以爲只能稱住所)使我感到很羞愧愧疚,無地自容,因為我是以世俗眼光度董伯之腹。那只是一棟兩層樓小洋房,家俱擺設等也極其普通,就似一般住家,當然有傭人,但沒有西裝革履的迎賓管家,也沒有專伺候用飯的僕人,董伯母還特地親自下廚為我們煮她的拿手上海菜。

也許董伯見到我們顯現驚訝之神情,即解說:這裡已住了幾十年了,一切很習慣,屋子雖小,但家人親近,家庭溫馨,大家住得也很舒服,很習慣,我們對此屋已有相當感情,沒必要換大屋。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在生之日能做自己想做之事,能為社會做些力所能及之事,已屬萬幸,此生足矣,夫復何求,并且這屋也是我發祥之地,更不忍抛棄移居。

至於他的車既不是勞斯萊斯,也不是平治,我記憶中只是 Buick 而已,用董伯的話來説,車只是代步工具。他既沒有遊艇,也沒勞斯萊斯,更不會有私人飛機,直升機,但因工作需要,大半時間都在國外,當需坐飛機出外,説來你一定不信,讓我告訴你,除非必須陪伴貴賓,他必定坐經濟艙。

我想你一定不會相信他家沒有車房,車庫,他的車就停在院子内,塑料布就是車的庇護所。這就是1948年離滬赴港,於1982年4月14日離世,世界船王的住所。

至於他招待各國政要元首,國際名人,至親好友的香島小築( Island Club),世外桃源,依山傍水,背山面海,平臺樓閣,小橋流水,以他的風格品味,絕不豪華奢侈,但佈置得悠閒美麗,雅而不俗,抵此小築之人都會有一種溫暖和諧心情,賓至有如歸家輕鬆舒暢之感,難怪曾三次下榻于香島小築的美國喬治布殊總統對此小築留下難忘之印象,念念不忘。 (電視劇“錦繡豪門“曾借景。)

務實

現時去餐館吃飯,剩菜打包帶回家,很自然,不足爲奇,但在幾十年前,一位超級富豪船王竟然說以下之話:

飯前:”想吃什麽,就點什麽,別客氣。(正常)

飯後:”多吃點兒。吃不完,誰喜歡,誰就帶囘家,別浪費。(難以置信)

我與家父81年抵港後,董伯請我們去餐館用餐,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董伯說以上之話,當時我真是感到驚訝,一位船王,竟會說“剩菜打包帶回家,別浪費。”但說得對,說得好,這就是不炫耀,不擺闊,實事求是,與衆不同,有人情味的董浩雲,美味,節儉,簡樸為安家之本,對照現時之風氣,令人感嘆萬千,感慨萬端。

董伯辦公時,三明治則是他的午餐老友,平時出外用餐,常去的餐館,必定是是價廉物美的小館子,出國旅行必需住酒店時,決不會住豪華星級酒店,而是經濟實惠的小旅館。(76年,他住的酒店,十多元美金一天,你信嗎?) 平時, 衣著隨便, 簡單,甚至可說屬舊衣舊款類,他從不去高級名牌店訂製購買衣服。有一次出國,遺失了行李, 但晚間他必需出席重要宴會,他即向友人借了一套西裝應急 儘管略大,他笑着說:“此名牌已使我足夠體面,多謝你。”

魄力過人

以上只是他部分生活瑣事,一生簡樸,不追求個人享受,對自已不僅是”節儉”,”吝嗇”可以說是“刻薄”,但對朋友有情有義,慷慨大方,但只要對社會有益,不論花多少精力財力,不成功決不罷休。在他離世前12天(82 / 4 / 2),此位,鞋跟磨損也不捨得換新鞋,而以換個鞋跟繼續穿的超級富豪, 卻捐贈了400萬港元給香港理工大學,設立”智海實驗室”Seawise Hall,香港總督麥理浩爵士(Sir Murray MacLehose)親臨並主持揭碑典禮, 這就是享譽全球不同凡響的董浩雲,做善事孜孜不休,不,至死方休。

海上大學

此位一生與輪船相伴的航運家,認爲“船“不僅只是運送貨物載人,滿足消費需要而已,也可滿足知識需求,“讀万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把輪船作爲學校基地,學生通過遠洋巨輪  邊學習邊考察, 廣泛接觸世界,擴大眼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更深入了解現實世界,能獲得任何學校,任何書本無法學到,所學不到的更豐富的感性知識  因此他決意創辦一所把海洋與教育相結合,前所未有,聞之未聞之的海上大學,作爲退休后以用“船”廣泛傳播知識,畫上他航運事業的美麗句號。

爲了實現他的夢想,1970年9月他購買了剛退休的舉世聞名8.3万噸豪華伊麗莎白皇后號,把她改建成海上學府Seawise University,在即將完成前夕突遭縱火焚毀,沉沒海底,但他未氣餒退縮,而是購買了另一艘較小的“大西洋”經改裝后重新命名“宇宙學府” (Universse Campus)。

他首創辦了前所未有,聞之未聞之的世上第一所海上學府,來自五湖四海,不同民族背景,不同文化意識形態的各國大學生在這個大家庭裏可共同學習昇華,加強彼此了解,進行思想交流溝通,發展友誼,促進世界和平,同時也培養無數的舉世無雙的航運精英。

我陪同董伯母參觀此艘全球唯一僅有之“海上學府”,印象極深,終身難忘。

自學成才的典範

董伯16嵗參加工作,因此所受正規教育不多, 年輕時他的英文不太好,那時我父在英租界工部局工作,英文略勝一籌,家父對董伯說:“浩雲呀,要做大事, 英文必須下苦功。“ 時隔一年,董伯從天津回滬,父親發現他的英文突飛猛進,於是問道:”浩雲呀,你的英文真是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你是怎麼學的?” 董伯說::“我把林語堂的 ”吾土吾民“ 全書都背熟,水到自然渠成。”.父親常把此事掛在嘴邊, 告誡我們要學習董伯的驚人毅力和刻苦努力的學習精神。

董伯觀察敏銳,又具有超人的記憶力,不僅中英文造詣深厚,且學識淵博,博學多才,除了航運知識,對中外藝術,音樂,書畫都造詣極高,實為自學成自學成才之典範。

謙遜

我想不少人曾經和董伯一起照過相,或者至少見過他的合影相,不知道你有沒注意到,他從不站正中或坐正中,以他的地位完全可以居中,但他從不以高人一等,大人物自居, 這”謙遜”的心態, 要能做到, 由一個人的素質內涵修養所定,有幾人能做到?至於合影留念相,他的習慣,毋須多,同樣内容只照一張,以他的話說“留念足矣”。(記得董伯父董伯母,家父與我四人合影後,董伯母說難得見面合影,多照一張保險。董伯父說”現在之科技你儘管放心,要是你不放心,再照一張,也很好。“ (這就是爲什麽我們還有一張與董伯母合影相之緣由。)

情與商

一位成功的實業家,除了才幹之外,誠, 信,義,都是必備條件,不足為奇,但董伯除了這三種以外還有“情“。也許有人認為”情“ 與 ”商“ , 風馬牛不相及,然正因為董伯有”情“,才會有一批忠心耿耿,不離不棄,隨他幾十年,視公司為家,一起打天下的老臣子,才能使帶了僅僅一千元赴港的董伯,在短短的二十餘年間就成為世界船王。正因為他重情,他的朋友遍天下,上至帝王將相,皇親國戚,下至草根平民,蓋棺論定,朋友贈他 ”重情重義,一旦為友,不論貴賤富窮,終身為友,至死不渝“的美譽。

愛國情懷

董伯的愛國情懷,他熱愛東方,熱愛中國的情結,從他的船名:東方巨人,東方之星,東方皇后,東方愛神,東方領袖,亞洲佳麗中華貨櫃…, 都可窺視他的愛國之心。

董伯告訴我,他和里根總統互賀,他賀里根70歲當上總統,里根則賀他70歲創造航運界的奇蹟,擁有世界上最大之船,里根所指的就是56万噸“海上巨人”號,董伯不僅實現了他年輕時立下的宏偉大志,圓了他的夢,並且創造奇跡為華人爭光揚眉吐氣。外國人能做到的,我們中國人同樣能做到,外國人做不到的,我們中國人也能創造奇跡,為華人爭光揚眉吐氣。

董伯的一生,大部分時間在海外,生活在外國人的圈子裡,但此位身為許多著名城市的榮譽市民的海洋巨子,從未忘記自己是龍的傳人,終身以身爲中國人為榮。

當這位具有愛國情懷,把一生都奉獻給航運業的巨子因心臟病發於1981 / 4 / 14離世。這一噩耗震驚了全球,世界各國領袖,航運界,社會各領域各階層的親朋好友紛紛悼念致哀,他的遍佈全球五大洋的船隊,也都下半旗向為把畢生奉獻予航運事業,為遠洋航海建立豐功偉績,内外皆優的偉人致敬。

中國是五千年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董伯幾十年來不僅一貫地把中國優良傳統灌輸給子女,并堅持不懈地支持海外華人文化藝術團體傳播,宣揚中華文化,讓外國朋友對中國有更多地了解。五千年後的中國正處於大變革的非常時期,經濟發展迅速,需要相應的道德倫理,精神文明與之相呼應,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然“中”也可為“洋”用,尤其我們中國有很多優良傳統,比如文化,家教,哲理,禮儀,董伯不僅使之延續下去,並且傳遞給全社會,全人類,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全球發揚光大,使以人為本的民主自由的和諧社會早日來到。

董浩雲先生,才情兼備,幽默風趣 ,情深念舊,終身熱愛祖國,在日常生活中他始終把自己處於最平凡人之位,,但他不平凡的一生爲中國贏得尊嚴,他的奮發精神,爲人處事之道,熱愛中國之心,為宣揚中華文化所作之努力,時刻不忘為中國人爭光之美德,是中國人的驕傲,當之不愧為我們“學習的楷模”,他的精神永垂不朽。

图1    董浩雲先生 與 美國里根總統 合影  1979  白宮

图2    董浩雲先生 與英國皇太后 合影  1974/10/29  可勞倫斯宮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