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省省選與國會內閣-華裔參政人成績消長的原因
馬文廣 (民生促進會召集人)
今屆安省省選的華裔候選人數突破歷屆紀錄,可是當選為省議員的卻沒有增長(保持三人),而且無人入選內閣。另一方面,現屆聯邦自由黨政府原本沒有華裔內閣成員,卻在最近改組時委任華裔議員伍鳳儀為閣員。為何華裔參政人的成績在不同政治層面有此消彼長的現象?筆者就這些現象作以下分析。
從安省省選的層面來看,雖然安省省選的華裔參選人數增加,但其中約三分一候選人的資歷淺薄、知名度低、欠缺經驗,因而以奇低的選票率(由不足1%至14%)落選,直接影響華裔參選人的總成績。
不過,資歷深、經驗豐、及知名度高不一定會當選,曾任省議員或市議員的幾位候選人如黃素梅、董唅鵬、楊綺清及李振光的落選,就是明顯的例子。由於省民求變深切,形成一股强烈的「藍風」,使絕大部分出戰的自由黨候選人,不分族裔背景,都紛紛下馬。
在安省自由黨執政期間,議員陳國治歷任不同廳長,但今屆保守黨政府卻棄華裔議員而委任韓裔議員趙成俊為廳長,作為亞裔社區與省府之間的橋樑。趙成俊從政達廿七年,先後服務於市府及省府,資歷與經驗比三位新當選的華裔省議員深厚,洞悉兩府的運作,能掌握亞裔社區的民情。
此外,很多華裔省民依然抱着過客的心態,不關心本地公共事務,甘願放棄得來不易的公民權利,以致選舉投票率極低,因而削弱華裔議員的代表性,失卻對施政者的影響力,使當權者不重用華裔議員。
執政者的對外政策也是其中的主要因素。從新省長褔特的施政報告看來,他没有加強加中經貿關係的意圖;而且,省和聯邦保守黨一向都不大着重改善與中國的邦交關係,因此毋須委任華裔議員為閣員。
相反而言,聯邦自由黨政府由於北美自由貿易協議談判不順利,須盡快擴展海外市場和物色外貿新伙伴。同時,自老杜魯多總理時代迄今,聯邦自由黨一直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因此消費力強的中國自然成為理想的對象。為了促進加中的自由貿易,須委任一位可信賴、認識中國、及富有創新和推動商貿實踐經驗的議員為閣員,以配合其他相關部門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