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阅读 冷静思考
这是一个越来越浮躁的时代,我们每天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却不一定会仔细地阅读它们。这些信息五花八门,可能是健康,可能是历史,也有可能是财经,通常我们的做法可能是看个题目和开头,然后将信息保存下来,已备日后需要时再来细读。可是经常的,这个被日后需要的信息再也没有被打开过,哪怕是真的到了有需要的那一天。因为没有被阅读过的信息通常很难会留在我们的头脑里,我们早就将它们忘记了。
有时候我觉得,我完全不需要再去网站上搜寻信息,只要把我自己手里已经拥有的图书、报纸、电子邮件中的各种内容都阅读一遍,知识量就会成倍的增加。很多答案其实早在问题出现之前就到了我们手里,但往往的,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已经拥有了什么。
也许随着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也就越来越少,更别提可以安安静静地坐下来阅读了。
有位电视台的销售找我做电视广告,理由就是:现在的社会节奏这么快,谁有时间看文章啊?与其慢慢地解释那些理财知识,不如重复地、大量地介绍产品、宣传个人,先在大家面前混个脸熟、耳熟,找到客户不就是最终目的么?谁真正关心那些知识呢?
也许是我开始老了,我喜欢节奏缓慢的东西,这其中就包括阅读和写作。我喜欢阅读,它让我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到别人的世界中去,了解他们的想法,揣摩他们的逻辑,盗取他们的知识,分享他们的快乐。我也喜欢写作,它让我可以总结、思考、分析、分享,它让我更加了解我自己。
阅读,是一个“放进去”的过程,写作,是一个“取出来”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进进出出的过程中,我学会思考。如果没有时间阅读,那么您有时间思考么?如果不阅读,您可以有效地独立思考么?
一个人不可能经历这世界上各种各样不同的生活,但阅读可以让人了解另外的世界,了解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世界,了解微观和宏观的世界,当你了解得越来越多,站得越来越高,你眼中的世界将不再相同。
您知道查理·芒格么?他就是那个巴菲特的合作伙伴,一位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智者。记得我去参加巴菲特股东大会的时候,他虽然坐在主席台上,但大部分的时间里是在“睡觉”的。他安静地闭着眼睛听,有时候我真的觉得他已经睡着了。只有当巴菲特时不时地问道,“你怎么想,芒格?”时他才会睁开眼睛,用非常简短的几个字概括他的想法。他非常幽默,他的话也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据报道,查理·芒格非常喜爱阅读,他大量地阅读了包括历史、科学、传记和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从而令他可以敏锐地发现人们的愚蠢行为。”而巴菲特之所以能够与芒格长期合作下来,也是因为芒格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他从不简单附和巴菲特,他有他自己的逻辑分析。他的朋友们都表示,他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从来不把情感和理性认知混为一谈。”
与忙碌的华尔街投资大亨们不同,巴菲特和芒格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在开会、聚会、看财经类的节目上,他们的作法是远离喧闹的人群,安静地阅读和冷静地思考。这样更有助于他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股市、楼市、债市、汇市,交易的人从来不缺少信息,无论是评论员文章还是小道消息,无论是来自政府还是来自网络的高手,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有意杜撰的,人们乐于打探消息、传递消息,甚至基于消息去操作,让钱财消失于瞬息之间。
但真相往往需要思考,它们不是表面上的信息所表达的那么简单。无论是照片、文字、数字还是图表,仔细地阅读都能发现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隐含的信息,谎言无法以偏概全、也从来无法只手遮天。
不是数字越多就越真实,不是声音越大就越可信。真话往往简单直接、枯燥无味,更讨厌的是,它往往会将一个美丽的梦揭穿。而谎言却往往美丽诱人,让人无法拒绝。很多受骗上当的人在梦醒后的第一句话往往是,“其实我本来也觉得他有点可疑,但是……”但是后来被利益吸引,头脑发昏,再也无法冷静地思考。
最近一篇刊登在《华尔街日报》上的文章叫做《不阅读的中国人》。作者是一名印度的工程师,他在一架飞往上海的飞机上发现中国人几乎都在用电脑玩游戏或者看电影,而大多数西方人却在阅读,无论是使用电子阅读器,还是真的捧着一本纸书。
他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里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麻将馆、游戏厅,却越来越难找到书店。他惊讶于在这个发明了活字印刷和造纸技术的国度里,人们已经渐渐抛弃了书本,抛弃了阅读。这也许正应了那句话,现在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可是阅读的人却越来越少。“颜如玉”和“黄金屋”都没能再留住读者的心。
当然了,我们有了新的发明么。我们有了微博,有微信,那上面传递着大量的信息——简短的信息,它非常符合时下快节奏的生活。但短信取代不了文章,跟风取代不了思考。
在我的客户中有一些属于特别“成功”的人,他们未必是最有钱的人,但是却过得特别惬意。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喜欢阅读。有一位甚至在三十年的时间里给上万本书做了读书笔记。他们富有,但不一定是在钱财上,而是在心灵上,在思想上,当然知识也同样能让他们远离贫穷。
我曾经询问过一位爱读书的人,“读那么多的书,难道是要了解所有的知识,变成一个全才么?从此再不依赖其它人,独自生活?”他笑了,“不,读书不是为了取代别人,而是为了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相信谁的话。”
不是有人说么,一切错误都源自于:信了不该信的,没信应该信的。在信与不信之间,考验了人的智慧,扭转了人生的方向。
我看过一位母亲在离世前留给孩子的一封信,那上面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孩子,你要养成读书的习惯。”我相信那是一位母亲在经历了人生悲欢离合之后,想要留给孩子的最重要的建议之一。
完善自己,让我们从阅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