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加國的三地華人:快樂度比較與提升方法

馬文廣博士 (民生促進會)

 

研究目的

 

加拿大是全球最幸福的國家之一,其生活質素在聯合國「經合組織」2016年[優質生活指數]榜位列殿軍 ,又於2018年的[世界快樂報告]中排行第七 ,因而吸引大量移民到來定居。然而,本會於2019年的研究卻發現,在被訪的加國華裔居民中,37%表示感覺不快樂,感覺快樂的只有30%,其餘33%則没有明確表示,而且整體的平均快樂度亦低於加國全民的平均數。

 

定居加國的華裔移民大部分來自香港、中國內地和臺灣,由於三地的社會發展不同,他們的個人社會經濟背景、移居歷程、及原居地的生活習慣亦各異,以致影響他們在加國的生活情況與感受。

 

到目前為止,仍未有研究深入探討這三地華裔移民定居加國後的生活狀況和感受,因此,本會決定進行研究,試圖分析並比較他們感覺的快樂度和影響因素,以期找出改善的方法。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對象是居於安省、卑斯省、亞伯特省及魁省的大城市內的華裔居民,樣本和資料取自本會2019年同類研究的數據集。為了方便分析和比較來自三地的華裔移民的快樂度和影響因素,特將原來的樣本分拆為三個副樣本,作個別處理。

 

在資料分析方面,首先採用描述式統計方法來描繪調查回應者的個人背景資料,並比較他們的快樂度,然後運用推論式統計方法來探索影響其快樂度的因素和提升方法。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來自香港的回應者所感受的快樂度(7.25)為最高,與加國全民的平均快樂度(7.4)差不多,而來自臺灣及其他地區的(7.07)則緊隨其後,但來自中國內地的(6.21)卻遠遠低於他們。這顯然是由於三組回應者的移居體驗、個人的人文資本(human capital)及生活質素極為不同之故。

 

在移居體驗方面,來自香港的回應者絕大部分(83.4%)定居加國已超過20年,可謂「老華僑」,定居5年或以下的新移民只有6.8%;來自臺灣及其他地區的回應者也有不少是「老華僑」(44.4%),屬於新移民的亦頗多(18.5%);來自中國內地的回應者的情況顯然異於其他兩組,新移民和「老華僑」分別佔44.6%和2.2%,而大部分(53.2%)則定居了6至20年。由於他們定居加國的年期各異,所感受的快樂度亦不同,換言之,他們定居的年期愈長,愈能適應加國的文化(acculturation),便愈滿意在加國的生活,快樂感便愈强。

 

移民定居的年期故然是適應當地文化的必須條件,但個人的人文資本如語言能力和學歷才是促進文化適應的充足條件。在加拿大,英法兩語是法定的官方語言,所以若要方便融入加國社會建立家園,便須擁有良好的英或法語能力,可是一般來自中國內地的回應者的英語能力普遍偏低,妨碍他們的安居樂業計畫,而影響他們所感受的快樂度。相比之下,大部分來自香港和臺灣及其他地區的回應者的英語能力較良好,而且擁有大學或以上的學位,所以融入加國社會没有多大困難,自然心安理得。

 

生活質素也是影響回應者的快樂度的主要因素,然而,這些因素卻因個別回應者的不同移居體驗和人文資本而產生相差的效果,具體而言,與來自中國內地的回應者有相互關係的生活質素指標共有五個:作息平衡、親友的幫助、政府制定政策的透明度、工作穩定性及樓房的可負擔程度,而影響來自香港的回應者的只有作息平衡和親友的幫助兩個。至於來自臺灣及其他地區的回應者與生活質素的關係,因為該組的樣本太小,只有27人,不適宜用推論式統計方法的「回歸分析」來處理,惟有集中分析另外兩組回應者的數據。

 

與上述兩組回應者有相互關係的生活質素指標的數目雖然各異,但他們所感受的快樂度卻同時受作息平衡和親友的幫助兩個指標的强力影響,這現象反映出,不論他們定居加國的年期多久、文化適應的能力多高,他們適當的作息調節對其心理健康非常重要,而親友對他們的幫助也是不可缺少的。

 

總結

 

從上述的討論看來,若要生活滿意,快樂感提高,首先須不斷加強個人的人文資本,以制定有效的生活策略來安穩家園,同時須鞏固與親友和鄰舍間的支援網絡,以收互助互惠之效。為了確保可持續的安樂生活,須循着各種途徑,盡量了解本地的風俗習慣、社會經濟運作模式、及獲取公共資源和服務的辦法;此外,還應積極參與不同性質的社區活動,以擴闊自己的視野,並履行公民的義務和發揮所得的權利。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