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处世,平和待人(上)――探索在多伦多的华人信教现象
夕子
到了多伦多,听到的看到的处处是与国内不同的新鲜事;原来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现在却变成了家常事,其中就包括了――“去教堂”。相对比国内喧嚣繁多的娱乐生活,单纯简单的加拿大生活让去教堂变成一种热闹而趣味的生活调剂。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最开始被朋友、房东或者同学拉着周末去教堂吃免费晚餐,逢着圣诞、感恩节之类的日子去看表演听圣歌,慢慢到了后来自己去参加教堂组织的各种活动――免费的ESL、北美的文化习俗课、青少年活动、各种各样的音乐会、音乐剧等。如果到了春暖花开,没车的话还会被教堂的朋友载着一起去郊外踏青BBQ钓鱼。一来二去,“去教堂”已经从被动变成主动,成为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很多生活在海外特别是大陆移民过来的华人,经过多年无神论的洗礼后,万里迢迢来到基督和天主的加拿大,面对宗教的诱惑,很多人不免惊喜、惶恐、困惑,似乎没有人逼著你去做什麼,因为这不是单纯的是和非的选择,也不是善和恶的甄别,而完全决定于你是否需要。其实,去教堂在这里已经脱离了浓重的宗教色彩而变成了一种温暖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归宿。从另一方面,在多伦多很多华人信教,是为了交友和找工作,搞装修的可能顺便找生意,单身的随便找朋友,英语不好的随便练英语;不管这些人信教的目的动机如何,归根结底是想寻找一个生活目标,人生有信仰,总归是比没有强。
宗教一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对于有些人来说,提起“信教”两个字有如洪水猛兽,大惊失色,认为信教会背叛传统的中国文化对信仰大不韪;而有些已经入教的人,逢人便大谈耶稣基督急急地拉人入教,又让人容易产生反感和偏见。到底华人信教的情况如何,我们身边的人对于“信教”二字是如何看待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市井百姓中,拉拉家常谈谈天,看看生活中大家对这个话题的理解吧―――
从排斥到接纳,我想为心灵找一个家的感觉-MARTIN
没出国前在国内前沿城市的外资工作过数年。有信教的同事。但他们势力单薄,言谈举止在别的同事看来比较怪异,入不了主流。所以不成什么气候。但仅从私人交往看,他们竟然性格都很温和,待人也比较热情随和。只是无法深交。因为我骨子里对宗教不以为然。这完全是从小中国文化的教育熏陶所影响,外力是轻易无法打破的。刚出国那一两年,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所有都靠自己奋斗。坚强自立。但在国外总会遇到一些华人。初遇同胞的心情都是很亲切的。在国内很矜持在陌生人面前习惯不苟言笑,但初到国外遇到国人总是不由自主地多看两眼,企盼有“他乡遇故知”的好运。没有功利目的,只是同有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挥之不去的亲切感。确实是这样。在满目金发碧眼或者黑皮肤或者包头巾的人流里,如果出现一个东方面孔,我总会觉得亲切。就这样,多多少少地认识了一些同胞。当然一来一往之间就发现其中不乏信教的人士。和他们的来往和相处其实比普通人之间要多些。因为他们总会热情地邀请你去参加每周日的教会活动,或者偶尔举行的烧烤聚会或晚会。
因为孤独,所以就去了。也认识了更多的信教的中国人。他们中间什么层次的都有。有博士学历的,有已得到身份安居的难民,有开餐馆做生意的老板,有还未毕业的大学生,有家庭妇女,等等。也有在教会相识相知结为伉俪的很多活例。对他们的总体印象:他们大多都很善良,性格随和,乐于助人,容易交往。对人生、挫折、苦难、婚姻家庭、孩子教育等等都看得比较透彻和达观。
这让我有段时间非常迷茫,思想上缠绕许多的不解。难道真的有上帝存在?真的有神的力量?如果没有,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其实与常人无异的人而且是华人受洗?而且在国外,宗教的势力无处不在。如果你说你不信教是无神论者,那些外国人会对你投来怪异的目光。仿佛你是个异端,是个没有灵魂失却信仰的可怜躯体。对外国人,我只有跟他们解释我不信宗教,但信中国的儒家哲学。哲学也是一种信仰。有时对外国人的问题懒得多做解释,直接回答“我信我自己”。在国外,信教仿佛成为许多华人的选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