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五四》一百年的隨想
作者:馮志強
遙想一百年前的歷史事件,浮想聯翩,不吐不快。今日,你怎麽看待一百年前那陣子的事情呢?
閉關鎖國幾千年,爲了 維繫一尊皇權,卻因著歷史的必然潮流,不得不開放國禁。官費留學生送出去了,庚子賠款資助的留學生送出去了。迎回來的是德先生和賽先生。德先生是民主治國的思想,塞先生是講究科學的經濟方略。德是DEMOCRACY。賽是SCIENCE。外來思潮同本土文化相互衝撞,原是對外開放所引爆的必然衝突。從那一刻開始,在中國大陸,無論思想爭鳴或者經濟發展,頻頻出現的内外推擋,便是歷史劇重演的輪迴。《五四》在前,《四五》,《六四》在后,莫不如此。
當時,留學帶回來的新思想的内容和思維方法推動神州大地(沉洲大陸)的新文學運動。白話文運動興起了,打倒“孔家店”的旗幟樹起來了,歡迎“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口號喊響了。那恰是在1919年前後發生的事情,也是辛亥革命后民囯初建時發起的 思想運動,文化運動,繼之演變成政治運動。這一個歷史蛻變過程直接影響當今中華民族立身世界之林的地位。這是發生在近百年后的事了。
那時候,熱血青年投身之内,風風火火,既迸顯出可與日月共爭煇的建國棟梁式人物,也有星光燦彩的各方各面的領軍人物,不拘一格降臨人世。出現了以胡适博士為標誌人物的思潮,注重借鑑歐美國家社會運行的建制模式,和平地進行國家建設。也出現了以陳獨秀先生為標誌人物的思潮,傾心學習蘇俄的國家學説,建立政權搞革命,建設經濟搞革命,哪怕抛頭顱灑熱血也在所不辭。“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叫日月換新天。”
“勞工神聖”的口號喚醒了普儸民衆的覺悟。醒了,沉睡的東方巨獅!工農民衆的覺醒催產了中國共産黨的誕生。1921年,中國共産黨宣告成立。
中國何去何從?自洋務運動起,行至1919年《五四》風生水興,中國積弱久矣,國運有待振奮。民國初立,國父孫中山倡導的《十大建國綱領》亟待貫徹。歐美派學子赴身投入和平國家建設。
而中國共産黨則領導一場武裝革命鬥爭,在浙閩贑交界的山區搞起武裝割據,“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正忙“。建立起號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地方政權,抗拒中華民國政府的中央政權。
接下來,腥風血雨,兵戎相見,赴國難,陷内戰,生靈塗炭十幾年。民國政府敗退海島,依然秉承國父遺訓,實行三民主義治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橫掃千軍如卷席,”在神州大陸建政,立國號:《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國政府雖然敗退臺灣,《五四》請來中國的德先生在那裡定居了。“臺灣以累積半世紀的民主經驗,做出第二次的政黨輪替,可以很自豪的说自己是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國家,也就是在五四所提倡的民主方面,交出第一张成績單。總統認爲這不只是對臺灣,對整個華人世界都有很重要的意義。”中華民國時任總統馬英九曾經給與這樣的評介。
共和國政府在大陸治理幾十年,經濟體量已居世界第二位。當年師承蘇俄,1949年,革命取得成功。歷史無情,蘇俄集團在蘇東波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中已經解體。共和國走改革開放的道路,維護一黨專政。歷史經驗告訴人們,開放就有衝撞,需要政治智慧斡旋。
近日,中共領袖,黨政軍重職兼一身的習近平先生在紀念《五四》的講話中提出,當代青年要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發揚《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果真如此嗎?
图片1:五四运动时期,天津学生成立「觉悟社」。后排右一为周恩来,前排右三为邓颖超。
图片2:五四运动部分被捕学生,包括周恩来,于获释后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