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婦女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

林 達 敏

唐朝名相廣東曲江人張九齡奉玄宗之命,開鑿梅關驛道,把珠江和長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南雄縣的珠璣巷位於梅關驛道上,遂成為嶺南大鎮。唐朝以來,中原的人為了逃避戰亂而遷於嶺南,多聚居於珠璣巷。宋朝末年,宮中有胡妃,與賈似道不和,賈向皇帝進閒言,胡妃由宮中逃出,投水自盡。適有珠璣巷商人於京城把胡妃救起帶回南方。賈似道得知大怒,打算出兵珠璣巷。鎮上人得知大驚,連夜乘木筏順珠江南下,到了三角洲上岸。今天南番順(南海,番禺,順德)和四邑(台山、開平、恩平、新會)有百餘姓源自珠璣巷。他們的後裔以千萬計遍及海內外。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以來,海外華人尋根認祖的活動蓬勃開展。珠璣巷成為主要的尋根之地,每年到訪的遊客超過十萬。

中華民族向來以家族為中心,以血緣別親疏,全世界重宗親文化的,首推中國人,尤以嶺南為甚,因為中原的人,離鄉背井,必須互助,而宗親提供了合群的基礎。中國人輕視女性,從未給過婦女應得的權利,宗親文化亦然。試問沒有女人,就能生人嗎?為什麼男女這麼不平等呢?在中國宗親文化之下,女子無名。女子未婚時,在家中有名,但結婚後就成為某某夫人,某某太太。家族中以姑、姨、伯母、嬸母稱之,官府的記錄,以其姓加氏字,成為X氏,或加以夫姓,成為XX氏。而真正的名字,沒有人知道。中國曆代,都有教子成材的賢母,但她們不能名傳後世,因為都不傳她們的名,只傳姓。例如岳飛之母為姚氏,歐陽修之母為鄭氏。

慈禧太后貴為“大清國聖母”,秉政五十年,其名亦不傳。她十七歲進宮,被封為蘭妃,皇帝叫她蘭兒,這是封號,不是真正的名字。她生了同治皇帝之後,封為“慈禧”,史書稱她為葉赫那拉氏,她姓那拉,葉赫是那拉的一支。她的真名“杏貞”完全沒有人知道。

民國以來,禁纏足,廢蓄婢,興女學,進入了男女平權的時代,女子無名的傳統已不再存在。但宗親文化對女性的歧視還是陰魂未散。祠堂是祭祀祖先和先賢的聖殿,也是議事的場所。今天遍佈各地的祠堂,還是不准女士進入。許多海外的華裔隨著中港台的日益強大,認祖歸根已成為一股潮流。“加拿大楓葉龍多元文化協會”發起了民選官員“尋根之旅”。2016年8月首次舉行,參加的有國會議員陳聖源及萬錦市議員楊綺清。楊議員是廣東潮安菴埠人,她要到訪楊家祠堂,族人竟然不准她進入,後經過斡旋終於開放,並邀請楊議員下次回來祭祖。

尊重婦女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文明社會應有的法律規範和道德風尚。希望各地的祠堂,順應廣大婦女要求平等的願望,開放給女丁祭祖。也希望各國政府機構認真傾聽婦女的呼聲,關心她們的疾苦,維護她們的權益,為她們排憂解難,多辦好事,多辦實事!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