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與錯

現在有很多中國青少年因為求學,工作或事業,於是出國留學;但因時空的改變,身處他鄉,常會遇到有很多的事情,自己原來以為是對的,卻被指責為錯的。又有些事情自以為是錯的,卻被讚美為好的;從我個人的經歷與體驗,這些對與錯的觀念,主要是決定於某一區域的文化和價值觀的不同。因此,佛教的教育強調我們要隨緣入鄉隨俗,以無我的胸懷去吸取更多的文化滋養,今略舉數例與各位讀者分享我最初移民美國的體驗。

抱病讀書不是一件好事

中國人的教育深受孔子的影響,以為「業精於勤、學而不捨」的學習態度去求學;在學習過程當中,不管環境多惡劣、身體多疲勞都應勤學不怠,努力上進。我們常常會聽到老師誇獎一些好學生,怎樣帶病到學校去上課和深夜讀書的感人故事。

我在十幾年前初到美國,就讀於紐約大學,心裡常在想,能夠在北美求學,真是一個難遭難遇的機會。因此在求學期間,摒棄萬緣,一心勤學苦讀。但有一天,我不小心受了風寒,晚上發寒發熱,流鼻水,打噴嚏。第二天一醒,不小心睡過了頭,心裡十分著急,手裡提著書包往車上一丟,匆匆忙忙開車去上學,到課堂時遲了十五分鐘。我心裡在想,雖然遲到,但自己覺得這是做一位好學生的基本表現,因為以前在中國讀書, 常聽 老師誇獎抱病上課的學生,所以我在想老師等一會兒可能會表揚我,沒想到這位老師知道我染上感冒後,不但沒有表揚我,反而甚為不友善地批評我說:「你感冒了怎麼還到學校來?」 我問她:「難道我有錯嗎?」 她說:「你不知道當你感冒時,來課堂會將病毒傳染給其它學生嗎?」其它的學生亦好奇地看著我,老師還說下次不為例, 要等病好了以後再回來上課。這時她的一番話,讓我恍然大悟,明白中國式的教育是苦學,而西方的教育是健康第一,學習笫二。

第二件事情是想做一位聽話的好學生 卻被 老師批評為不會動腦筋的學生。每次我上課,看到很多當地的學生在課堂上時 常反駁 老師的觀點,總覺得這些純粹是在搞亂課堂,不給老師面子,因此,我每次只有洗耳恭聽,認真做筆記,老師有一回跑到我跟前對我輕輕地說:「您在課堂的表現不好,您只會聽而不會動腦筋來反駁我,這樣您的思辯能力怎麼能有進步呢?您不要跟著我的思惟走,而是要有獨立的見解,將來才能形成自己的個性和思想」。教授的這番話,讓我聯想到佛陀有一次對著他的弟子們說:「我所說的佛法只是我個人的體悟,您們不要以為這就是絶對的真理」。他更接著說:「其實,真真正正的真理是要您們每一個人經過修行而體悟得來的,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因此,真理是要靠每個人的領悟而不是依樣畫胡蘆學來的。自 從 教授的一番啟示以後,我學會了在課堂上提問題、反駁,結果沒想到教授對我在課堂的表現給予十分的肯定,真是讓我驚喜不已!

第一次各付各的午餐

我有幾位美國的朋友,很久不見,大家相見甚歡,時值午餐之際,大家到了一間自助餐廳用餐,我在想,今天會是誰做當東,邀請大家飽餐一頓,沒料到,出了付悵櫃檯,各人只付自己的一份,彼此沒有客套,每人都很自然的這樣做,對我當時初到美國的心態,則覺得美國人很小氣,後來在美國居住時間長了,才明白美國人從小養成自己靠自己的個性,從不欠別人的人情的習慣,所以造就了美國人能獨來獨去的性格,比起中國人熱情好客,互相做當東,則有甚大的差別;究竟誰對誰錯,卻很難評定,只是一種習慣成為自然的現象而已,我們如果設定立場,自讚毀他,卻失去了多元文化的特色。

結語

做為一個新移民,為了要適合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慣,要虛心學習和尊重與包容,這是紮根異國他鄉的基本適應能力,唯有隨鄉入俗,才能去異求同,共同發展。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