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使用別人的錢

小孟理財

這世界賺錢不易,想要賺到啟動事業的第一桶金更難。其實很多人都有賺錢的慾望也有賺錢的點子,可就是沒有啟動的資本。於是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不得不去使用別人的錢。

不僅僅是在投資或者做事業的時候需要使用x別人的錢,就算是在消費上,我們也經常使用別人的錢。信用卡是最好的例子。那上面其實沒有一分錢,人們花的每一分錢都是借來的。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還小心謹慎,在收到賬單以後立刻就把錢還了。可是後來用著用著就越來越順手,信用卡公司也“別有用心”地不停地提高借款人的信用額度,於是大家越借越多,直到後來有些人開始還不起了。

除了信用卡以外,我們最經常的借款應該就是房屋貸款了。現在的房子的價格這麼高,可以一次性現金全部支付房款的人恐怕還是少數,通常購房者首付房款的25%,然後再用25年左右的時間把餘款還清。

初次買房的人,在背上幾十萬的貸款之後,恐怕還有點心有餘悸,老想要提前把房屋貸款還清了。不過用不了幾年的時間,人們就會開始適應這種有貸款的日子,錢還了再借出來,不論是去買日常消費用品,還是拿來再買第二套房子。甚至很多人都會在需要用錢的時候很有底氣的說,“我有房屋抵押貸款可以提取!”完全忘記了那是在借錢。
當然,適度的借錢沒什麼問題,完全依賴自己畢竟能力有限。不是有人說麼,不借用其它人的力量我們就發不了財。還有人說,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富人都是靠借錢發財的。也許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一個“度”的限制。

過度借款是很危險的。

在我們經常聽到的故事中,最經常向銀行借款的應該是企業。中小企業需要銀行貸款,也許為了進貨,也許為了臨時的現金周轉。大企業也需要銀行貸款,也許為了建設新的廠房,也許為了擴大生產數量。現金是企業的血液,無論它的贏利能力如何,沒有周轉資金的企業是不可能存活的。但過分依賴貸款來提供現金流周轉,就好像是靠不停地輸血來維持生命一樣,恐怕是在玩命。
據說在前一段時間溫州商人集體倒閉和消失的事件裡,私人借貸就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其中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企業主一向是跟銀行借款的,在到期日之前,銀行口頭同意再續約一年。但因為手續問題,企業主需要先將現金還給銀行,然後等銀行重新批准之後再將現金轉給企業主。

這個程序看起來很安全,企業主唯一缺少的就是用來還錢的現金。於是他們從私人錢莊那裡用非常高的利息借來錢,上百萬或者上千萬,還給貸款銀行。反正只有幾天而已,最多不過一個星期,等銀行的錢又借出來了,自然就還清了。據說這是老方法了,使用這樣的方法來融資可不僅僅是溫州的商人而已。

可是這一次故事有了新篇章。拿到現金後的銀行並沒有按照約定批准新的貸款。銀行說了,上面收緊貸款,不讓批了。傻了眼的企業主看著自己的現金流只不過夠支付幾天的高利貸利息而已,不跑路難道坐等破產麼?於是捲鋪蓋走人,留下空空如也的廠房和不知所措的工人。

錢借了是要還的,靠借款償還借款實在太危險了。

房地產行業一向是使用別人的資金來賺錢的典範之一。簡單點說,蓋房子的地方才選好,連坑還沒挖呢,就開始售樓了,投資者看著幾張圖畫就簽了字掏了5%。據說銀行的貸款要看第一批房子銷售的情況,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的比例,銀行的貸款是批不下來的。於是開發商拿著第一筆購房款再加上銀行的貸款開始蓋房子。房子還沒蓋好,投資者又要付錢了,於是開發商一路使用投資者自己的錢把房子蓋出來,然後再交付給投資者使用。所以有人說,房地產開發是融資銷售的典範行業。

不過房地產開發商也沒有像金融行業那樣將融資使用到極致。在金融行業裡,資產可以用來抵押借款,債務也可以用來抵押借款。只要有現金流動,無論是進是出,都是可以打包出售的資本。甚至就連看不見卻實實在在的風險,也可以設計出再保險產品出售。總之,只有您看不明白的,卻沒有他想不到的。

可是沒有節制的放大借款最終害苦了借款人。無論是在房地產泡沫破滅時的普通美國人,還是在金融危機中遭受重創的美國金融機構,又或者是曾經富庶卻長期入不敷出的歐洲國家,沒有節制的融資加上緩慢的收入增長最後只能有一個結果,就是有借無還。沒有能力的,破產了事;有能力的,再度舉債還錢,然後再用未來幾年甚至是幾十年的收入來償還。曾經的無度早晚是要償還的。

因此從理論上講,貸款投資只適合持續上升的市場,這樣才能使用別人的錢來放大自己的收益。而在持續波動或者下降的市場裡,您一定要定期調整投資組合以適應市場熱點。最近幾年的市場熱點無疑是在房地產市場上,所以這裡累積的借款投資極多,人們持續不停地抵押借款,生怕錯過了飛漲的列車。

可是隨著美國開始加息,加拿大馬上也要進入加息的進程,過度借款的投資者們最好還是先想一想如何安全地跳下火車的好。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