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言盛清時代的物價

作者:郭樸文

兩年前在上海,聽人談論古今貪官之尤,無不盛稱和珅之富。當時有人稱和珅所積八億兩白銀足夠當下全中國十幾億人不用勞作而吃喝一年。這種流行於民間的說法實在無限擴大了八億白銀的真實價值,屬於小民對過去豪富階層的幻想。中國歷史上的物價之低昂往往以最基本的日用糧食米麥為衡量。唐代有所謂“斗米三錢”的開元盛世,是古今罕見的富庶時代。那麼離我們較近的盛清時代的物價如何呢?

現代的人們對白銀在傳統社會裡的價值是非常模糊。有的人用當下白銀的經濟價值等換當時白銀的購買力,其實是行不通的。而且貨幣總會因為各種條件而浮動。有些電視劇或小說的編劇、作者不究其實,一下筆就是五百兩、一千兩白銀之類的大數目,甚至在酒館裡吃頓飯都能吃出幾十兩銀子的天價。若是仔細核對一下當時的文獻,這樣的龐大數字若是換到晚清時代或許勉強行得通,但若在盛清或是更早的時代,則是天方夜譚了。

白銀在中國的大量流通得益於歐洲殖民者對南美洲大陸的開荒。至乾隆中晚期,世界有將近三分之一的白銀總儲量流入中國市場。所以清朝的國庫稅收僅以數字來看,是晚明的十倍至二十倍之多。不過,人口過剩和白銀暴漲也造成了物價的持續攀升,以及現代人面臨的普遍問題—通貨膨脹。對於明清兩代的人來說,“斗米三錢”只能是史書裡面記載的傳說。

米麥的價格主要受限於當年當季的糧食產量。風調雨順的季節,糧食產量高達七八成以上,糧價自然會保持在非常平穩的水平。這也就是說,糧價會因地因時而異,而不存在全國宏觀調控的現象。再就是要看糧食流通地區的經濟水平和米的質地。江南較發達地區往往要比別的產區更加高昂,而且前者是主要消費地帶,和後者主要生產區本質上有些不同。比如,康熙四十三年九月十六日,江寧織造局郎中曹寅在一份呈奏給康熙帝的報表中就指明湖廣地區的次米,或言二等米每石(約一百二十斤)只賣六錢三分銀子(斗米六分三釐,數字上比開元年間要高幾十倍)。因江南地區時常因為糧食短缺而需要通過漕運購買別的省份的客米,所以曹寅用一萬兩庫銀購買了一萬五千多石湖廣米。而揚州地區本地所產的所謂上等米的價格直到康熙末年往往維持在一兩至一兩二錢左右,是為平價。乾隆初年通貨膨脹,上升到一兩四五錢,後來又躥升至大約二兩。而每逢水災、旱災之年,蘇州揚州地區的食米價格,即便是最下乘的糙米也會有一兩五錢以上。乾隆七年十月初八日的一份報告顯示,揚州地區經過水災肆虐,客米不至,加上奸商漁利,米的價格曾經上升到三兩一石。即便是在康熙晚年,湖廣的客米一旦不能如約抵達,揚州地區的米價也會躥升到一兩七八錢。這些高昂的價格就不是窮民們可以負擔得起的了。所以清朝的大運河的漕運系統,是維繫南北經濟平衡的重要生命線。

麥子的價格在江南地區要比米稍便宜些,一般在米的七成到八成價格之間,隨著物價的起伏而產生波動。這主要是因為麥子不是江南人的主食,而大多會用來造酒。十八世紀的日本材料《清俗紀聞》顯示,當時日本官員從江南商人口中探聽的清朝物價大約為麥子十三四文錢一升(十分之一斗,或百分之一石);大豆十五六文,且專用來榨油;黑豆產量低,在二十文左右,紅小豆也在這個價位。米賣處理後餘下的糠會用來飼養牲畜,價格便宜,在三十文每斗。如果我們只以數字換算,則清朝的物價幾乎是唐代的百倍左右,也就是說斗米三錢到了清代只能為升糠三錢。當然我們要知道清朝的經濟規模和白銀儲蓄都要遠遠大於唐代。

其他的副產品我們也可以窺其一二。普通酒的價格在三十文到七十文每斤,上好的茶酒價格則不是普通百姓可以日日消費的。鹽是國家大利,大約在五十文錢一斤。銅大多出自雲南,為國家鑄錢的重要資源,在民間價格約為一百四五十文一斤。鐵則倍之。蔬菜異常便宜,蘿蔔和青菜的價格只有兩文錢一斤。可以想像,日常百姓的食用大概就是以米賣和蔬菜為主。菸葉在一百五十文到五百文一斤左右,按質量而異。肉類則非常昂貴,雞肉高達五六十文,豬肉八十到一百文左右。

我們大概了解了基本的物價消費標準,也需曉得常人的收入。城裡的僱工每日為主人工作七八小時,從辰時(早上七點到九點)至下午(三點至五點),每日工錢大概五十到七十文,剛好夠買一斤雞肉。當然,雇主需要付掉僱工的飯食,且往往必須提供自家釀造的酒。當僱工自己準備飯食的時候,每日的工錢則到達一百四十至兩百文之間。在鄉下,僱工很多以月結算。每月的工錢才不過三百文左右,也就是相當於城裡僱工一兩日的工錢,可見城鄉差別之大,也就不難想像鄉人終年不知肉味的境況了。官府的故宮、石匠每日可以領到一百四十文左右的工錢,屬於城鎮裡的平均水平。木匠這類的技術人員如果自己帶飯,就可以領到兩百文左右的日薪。榨油的工人有時會領到菜籽油來代替工錢.根據這些數字,貧下之人在江南地區一日的消費可以維持在三四十文錢,其營養成分基本為幹魚、蔬菜之類的簡單食品,而不能負擔酒肉一類的較奢侈物品。這樣算下來,一個月的伙食費用也才不過一兩到一兩半銀錢而已。如是中等人家,十兩白銀已經足夠過質量較優的生活了。至於武俠小說裡時常出現的販夫走卒一擲數十兩的畫面可以笑笑了之。須知道乾隆皇帝一年消費的醬醋錢也不過在千兩白銀上下而已。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