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大”做
中国人什么都喜欢大的,买房子要买大的,买车要买加长的,找工作要进大公司,买东西要显得“大”气。而“小”似乎就与弱势和俗气相关,比如小女人,小家子气。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可以获得“大”的,赚到“大”钱或者发个“大”财之类。我们都是从“小”开始学起,处理小的事情,管理小的公司,做小额的投资。并且从小开始,慢慢累积,慢慢学习,越做越大,慢慢地处理大事,做大的投资决策,或者做大公司的管理者。
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大事也好,小事也罢,有些事情的程序完全相同,大与小的区别,只不过是多几个零而已。
可是我们往往忽略小事、忽略小错误,就好像我们更容易容忍孩子一样,似乎小的,就是可以原谅的,就是可以被忽略的,可能是因为小事的影响范围小一些。可是,正是这些看似影响很小的事情,积累起来却会影响未来的大事,它们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遗憾的是,大部分的我们每天都在过着“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的日子。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旦手中有了余款,大家最先想到用它去做什么呢?旅行?投资?恐怕都不是,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拿去还房子的贷款。因为那个借款的数字十分巨大,实在压得人不舒服,能尽快摆脱最好。一个银行里的职员曾经对我说,“你一定要尽快还清贷款,还清了那房子才是你的呀。”
好吧,那买房的钱的确是银行借给我的,可是那个贷款利息其实只有2.15%或者2.99%之类的,非常的低,如果现金非常充裕,并且没有任何投资计划在进行,当然可以多还一些。可是如果买了“大”房子之后又勒紧裤腰带来偿还房屋贷款,当紧急需要用钱时,要从哪里借钱呢?
一个非常有可能的来源是信用卡。因为它快呀,一刷就得到了,可以起到救急的作用,可是信用卡的免息时间只有一个月左右而已,之后的利息是非常高的20%左右。我甚至听到有人用信用卡刷卡买房,号称用每个月的房租来偿还卡债。这也能算是一种投资策略么?恐怕应该叫做亏损策略吧。
还有一个可能的应急现金来源是自己的Line of Credit,如果不是有抵押的,这个账户的借款利息也不低,可能在6%甚至是8%,短期紧急借款也就罢了,如果是长期的欠款就很不值得了。所以不要仅仅因为房屋贷款是最大的“压力”、最大的“负担”就急于还款,在债务上,要先解决那些利率最高的,无论它的额度有多大。
小的浪费一样是浪费,不管是在银行里,还是在商场里。
说到花小钱,很多女人都很有经验。低价的商品总是能够吸引女人的注意,觉得便宜,似乎不买就亏了,就算现在用不上,以后也还可以用么。于是总是花了一点点小钱买了一些些几乎完全不需要的东西,然后将这些东西放进仓库里等着过期。“反正也便宜,扔了也不心疼”,这个观点让女人们每年可以扔掉上千块的东西,不信您自己去仓库里转转、算算,我担保那些已经过期和正要过期的东西加起来可以换一个Prada的包包,甚至是Channel的经典款。
我可没有鼓励您去买Channel的意思,不过致富的基本原则不过就是“开源节流”而已,控制不必要的消费是很重要的理财手段之一。省下的小钱能做什么呢?谁说小钱就不能投资呢?
每个月省出来的那一点点钱,虽然不够拿去支付房子首付的,不过做个基金投资恐怕绰绰有余了,很多基金的最低月投资额仅仅是25块而已。又或者可以从事股票或者其他投资。
当然了,小的投资有时候会受人欺负,不是因为有最低投资限制而买不到贵的投资产品,就是因为钱不够多而买不到好的价钱。相反的,大额投资总是能够占到优势。投保额越大,单位保险费越便宜。基金公司也肯为大额投资将管理费打折。
大股东比如巴菲特,他的投资不但影响市场,甚至也影响持股公司的发展方向。他的投资策略很直接,投资——控制——现金流回报——获利卖出,虽然并不是小投资者可以模仿的,但小投资者却可以参与。无论是通过购买他公司的股票,还是通过跟随他买卖个股。
大投资者与小投资者,虽然信息不对称,可是灵活度也不对称。小有小的好处,小额投资掉头快,买卖灵活,不影响市场。相比之下,有些大型基金由于资金量过大,持股量过高,受到监管机构的交易限制,有时卖光一只股票就需要一年多的时间。而在这一年多里,小股民早就灵活地自由进出很多次了。
透过投资基金,投资者可以让自己的小额投资建立投资组合,分散风险,就好像大额投资者一样。
很多投资者喜欢“以小搏大”,所以他们采用贷款投资策略。如果是纯的100% 借款投资,因为投资者自己根本没有投入本金,因此往往使用每个月支付的利息作为投资成本,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投资收益率往往非常好看,在头几个月可能会达到500%甚至更高,投资者喜出望外,觉得找到了致富的“高速公路”。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且不说市场的回调,就随着利息支付得越来越多,成本越来越大,收益率会迅速减少为300%、100%直到一年或者两年以后恢复到正常的6%、8%。
所以做贷款投资,超额利润只出现在头几个月里,时间是借款投资超额利润的最大敌人,如果长期投资,它的收益率与普通投资非常接近。因此贷款投资的买入时机非常重要,锁定期限也很重要。
既然说到贷款投资就顺便说一句,6月底,IA Clarington 公司的加拿大分红基金降低了分红,从原来的每个月5分1厘降低为每个月3分8厘。这只基金在当初火热的贷款投资大潮中被广泛地应用,因此很多投资者都持有它。
可控资金量一旦达到一定程度,投资者往往会考虑房地产投资。个人投资者也就买卖普通的住宅,有时也会出租或者翻建。在世道好的时候收入相当不错,数目以万计。而大的投资者要么买地建社区要么干脆买大厦。
最近的新闻不是说中国的房地产富豪潘石屹、张欣夫妇牵头成立的一家财团,以7亿美元巨资购入美国纽约的地标写字楼——通用汽车大厦40%的股权,创下目前中国私人投资者在美国最大的一宗不动产投资纪录。
日本人曾经在购买美国土地和大厦上吃过大亏,希望中国人是可以吸取教训的。
房地产投资的确是可以从小富变成巨富的地方,其实哪一个行业不是呢?先做好小的,再成长为大的,相信在这样的过程中,一定是乐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