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的果報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關於布施的果報,以前也講過,我們一切的福德都是從布施而來,當今這個社會大家都在為錢財忙碌,要知道,富貴的正因就是布施。通俗地講,布施相當於投資。會投資的人,他用錢賺錢,錢就會越賺越多。

不會投資的人,一有錢就拼命地花,結果坐吃山空。會布施的人也是這樣,因為一個人一生的福報是非常有限的,他這一生有多少福報,跟他前生種下的業力相關。假若不會布施,這些福報就像銀行裏的存款一樣,用完就沒有了。投資有賺有賠,存在著風險,但布施不會,是只賺不賠的,而且是舍一得萬。

《大智度論》中說:“布施時六根清凈。善欲心生。善欲心生故內心清凈。觀果報功德故信心生。身心柔軟故喜樂生。喜樂生故得一心。得一心故實智慧生。如是等諸善法悉皆得。”意思是說,布施能讓人生起向善的心,由此而內心清凈。

因為觀想布施果報功德,而信心增長,身心柔和,喜樂生起,因此而得心住一處,因心住一處而真實智慧現前。於是,一切善法都得以生長。布施為一切善法之源。

另外,六波羅蜜中的第一位就是布施,可見布施除了帶來無量的福德以外,還蘊藏著無量的智慧。智慧從哪裏來呢 ? 就是從破除我執中來。布施能克服我們內在的慳貪和吝嗇。每一個人都會有貪心、有吝嗇心。對治慳貪和吝嗇心的有效方法就是布施。另外,布施可以克服我們對外在財物的貪著。一個肯布施的人,他對財物的貪著就會比不肯布施的人要小。如果經常修布施,久而久之,貪心就會越來越小、越來越淡,這樣我執與煩惱就會越來越輕,漸漸地就會徹底地了脫生死、得聖道、得大智慧。

當然一切行為的果報,需要待因緣成熟才能受得。換言之,也就是“未熟不受”,我們在社會上經常看到善人的命運遭遇不好,而惡人卻一切順利。這並不是因為行善而遭惡果,行惡而得善果,所謂因果不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要時間上成熟,不是一下子可以看出來的。佛經上曾比喻一個人的果報為樹王“尼拘陀子”,它的種子種在地上,微細不可見,你也不知它將來長成多大。幾百年、幾千年以後,仰頭一看,好高大的樹啊!人都只看到樹的長大,或只看到成果,不曉得種因在那顆種子上,種豆得豆,種瓜得瓜。所以布施的果報,要等待時節因緣,“和合熟時,乃得果報。”

在《毗耶娑問經》中,佛陀還講到有三種人雖然不一定布施自己的財物,但只要有“凈心”,同樣也會有布施的福德。

第一種,你受委托人之派遣,拿著他的財物去布施。你的發心、你的動機,出於和那個施主同樣的“凈心”,你也同樣有布施的功德。

第二種,自己雖無能力布施,看到別人肯布施,由衷地感到高興,或也盡己所能,助上一份,這也同樣的有施福。

第三,勸人多做布施,同自己拿出東西作布施一樣,都可以得到布施的福報。

生命是短暫的,也是無常的。特別是最近在世界範圍內災難不斷。佛陀告訴我們,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間,一口氣上不來,雖有家財萬貫,死時還是兩手空空,一分錢也帶不走。面對這種現實我們應該怎麽做呢?那就是積極地去布施,趕快去救濟窮人,去幫助災區的人民,趕快去孝敬父母。趕快去恭敬三寶。

把這些財物盡量拿出去做好事,這樣我們才能在將來獲得無窮無盡的福德。在《大智度論》中講到布施如同救火,應該是刻不容緩。所以希望佛弟子都來發心,幫助困苦,發展慈善事業,積極護持三寶,這樣一定會得到美滿的人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