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吃什么?
欢欢喜喜辞旧岁,高高兴兴迎新春,“年夜饭吃什么?”,成了当家人提前考虑的大事。特别是在外游子回家过年,他们喜欢吃什么?“父亲张罗一桌好饭”钱有,“吃什么、谁来做”是母亲们不厌其烦“唠叨”的话题。
除夕一家人整整齐齐吃顿年夜饭,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传统,传达的是亲情、美德,强调的是朴素、温馨生活观。旧时“团圆饭”,家族长辈把分家弟兄几家大大小小聚到一起,在祖屋摆桌,一桌坐不下,就分男女各坐一桌,讲究团团圆圆、热热闹闹。嫡系家族能在祖屋吃顿团圆饭,对现代人来说是既恍惑又遥远的记忆,但那种亲切和温暖不应该忘却,“酒杯一端,妙语连珠;三杯下肚,积怨全无”,年夜饭也是家庭一年总结和新年展望会议,菜、饭、酒档次无所谓,追求的是那份亲情、年味。现代一般是祖孙三代“五口”之家,或者是两代“三口”之家,不再是家族概念,所谓的团圆饭,逐渐成为中秋节、春节团聚的代名词。
除夕团圆饭至于在家吃,还是在饭店吃,那要视各家具体情况定。我是极力主张“年夜饭在家吃好”,到饭店吃很难吃出年味。广大农村家庭都选择在家吃,不是图省钱,图的是那种情调、那种氛围。一家人高高兴兴忙上忙下,各显神通动手炒制拿手菜肴或者七嘴八舌、帮助“大厨”打下手,忙得不亦乐乎,尽管菜肴不一定能与饭店比美,但那份亲情、孝悌、和谐、互助在饭店是找不到的,吃起来更有滋有味。
古时一般人家年夜饭桌上摆“四冷四热”,切合“事事如意”寓意和团圆饭情怀。冷盘多为“香肠、海蜇头(或咸鱼干)、变蛋(或咸鸭蛋)、花生米”,取意“香满堂屋”、“地久天长”,手工做的、海里产的、地里种的齐全圆满,红黄蓝白皆有。中国南北方人家,多把香肠作为年夜饭的“头道菜”,过去各家各户在年前自家动手“灌香肠”、“熏腊肠”,不仅年夜饭用,大新年期间招待客人饮宴“香肠”是少不了的。现代人家多数选购名牌“香肠”、“腊肠”,其中连云港市的“板浦‘黄四麻’香肠”、南方的“广式香肠”质优味正,最受欢迎,端上桌“色香味”俱佳。“四道热菜”一般包括鸡鱼肉蛋,其中“鸡”一般是整只,白煮、熏烤都行(“凤凰展翅”),“鱼”多用二斤左右的大鲤鱼(“鱼跃龙门”),“肉”则是带皮红烧肉,“蛋”是指“四喜丸子”(俗称狮子头),一盘个数按桌上人数多少装,吃四喜丸子,寓意团圆美满。现在小康人家,讲究“八碟”“八碗”,冷菜一般还包括香菜(芫荽)、黄瓜,牛肉,肚丝、鸡丝、黄花、木耳等“荤素搭配”拼盘(巧手可摆成“三阳开泰”、“骏马奔腾”造型),“四道大菜”如海参烩膘头、清蒸海鱼(黄鱼、鲈鱼最好)、鱼丸烩三鲜、猪蹄膀(古时大户人家摆“烧猪头”),追求大气、丰盛。
年夜饭特别讲究“吉利”、“避讳”。古老习俗中平时常用的食材,有的含有“忌讳”寓意,年夜饭通常不用。如“瓜类”常与“窝囊”、“不上档次”挂钩,只有“冬瓜”、“丝瓜”、“黄瓜”可用,番瓜、吊瓜、南瓜。窝瓜不宜用;“菜类”中韭菜、苋菜、娃娃菜不宜用;“海鲜”中乌龟、王八(鳖)、滩虎鱼、八带鱼、沙光鱼、泥鳅、海豚、泥螺不宜用;“肉类”选用要避免除夕前后两年的本命年“属相”,如乙未年除夕年夜饭就应该不吃“马肉”、“羊肉”。传统年夜饭,“狗肉、驴肉、蛙肉,动物内脏中大肠、肺、腰不入席”。各地古风古俗不尽相同,年夜饭时各有各的讲究,注意比不注意好。当然违背上述“清规戒律”也不会产生什么后果和影响。一般人家年夜饭中的“鱼”和“米饭”不宜全部吃完,留下一点“隔年存”,图的是“年年有余”喜头。东北人家年夜饭必有“水饺”,作为主食但长江南北吃团圆饭时不上水饺,多上“年糕”、“麻团”。许多少数民族年夜饭讲究更多,有的民族在街巷摆“长席宴、吃百家饭”,年夜饭与唱歌跳舞同时进行,十分欢乐喜庆。国外华人华侨吃“年夜饭”也与中国两岸三地大同小异,但是许多人家会把亲朋好友请到家(包括请“老外”)一起欢度除夕,在地下室办舞会,其情其景更加绚丽多姿。
全国各地年夜饭时的“酒”是不可或缺的,即使全家人平时都不饮酒,但除夕是特例,“无酒不成席,喝酒添喜庆”,平时不喝酒者也要象征性喝一点,表示庆贺。酒量大的人不妨开怀大饮一回,以不醉为宜。选用的酒,最好用家乡酒(连云港人如选汤沟、桃林、海州湾窖藏,海州辣黄酒、花果山牌山楂酒、王子啤酒),大款家庭买瓶“茅台”、“五粮液”或“剑南春”、“汾酒”等高档酒也未尝不可。一年就热闹这一次,也不会被他人说三道四。好酒者切记不要过量,“醉酒昏迷不醒送医”、“酒乱”会把家庭春节气氛败坏殆尽,这是家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