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會让外省人取代嗎?
有社區領袖很感慨的說:「不出十五年,廣東人的勢力將為外省人取代,因為他們的團結力太差。」
廣東人不必悲傷,外省人不必得意;這裏牽涉到中國南北不同地域文化的問題。自古以來,中國就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和侵略,必須沿長城駐紮重兵,皇帝為了指揮軍隊,更是要把國都定在接近長城之地:西安近嘉峪關,洛陽近函谷關,北京近山海關。中國歷史上重大的戰爭,75%以上都發生在北方。造成北方人注重軍事、政治,比起南方人較團結和較有組織能力。歷來北方打南方,通常都勝利,南方打北方,往往皆失敗。中國吃麥的人,可以當皇帝,吃米的人不可能。徐蚌會戰後,毛澤東說:「江南無大戰。」這句話是有歷史根據的,事後也証實他是對的。中國北方文化的主流,是大陸文化,以讀書、教書、做官為晉身之道,並以做官為最崇高的職業,尊重教書先生,看不起商人。
南方人並不處於政治中心,對政治較冷漠,團結組織力較差。南方人把精力放在做生意,所以比較富有,生活較好。他們賺到錢後,就把子女送去外地讀書,故此南方人教育程度較高,英語水平也較高。古代江浙、福建地區更是屢出狀元之地。
廣東人是南方人中的南方人。廣東人的文化,是海洋文化,出洋謀生、做生意,是晉身的途徑,以做生意為最崇高職業,看不起教書先生,對為官者憎恨。其實所謂廣東人,實際上是講粵語的「廣府人」。廣東有三大民系:潮州人於秦末和唐末黃巢時期分兩批進入廣東。客家人在晉朝五胡亂華時進入。廣府人是當地土著即越族與南下漢人同化而成,說的話是以廣州話為標準的粵語。古時越與粵同音同義。
廣東人的個性獨立,側重運用自己的經驗、知識和思維以確定行事的方法,凡事倚靠自己,不相信群體的力量,所以團結力較差。但也使他們在人口極少、環境極艱苦、無人伸出援手的情況下,能自力更生而脫貧。廣東人首先到美洲。那時正值百年排華時期,中國人被排擠在社會的底層而苦苦掙扎,假如他們不是具有發奮圖強,自力更生的性格,今天也看不到華人在北美洲的輝煌成就了。廣東人獨立的個性是好或不好,對或不對,見仁見智,難以論斷。
廣東人「勇」。有句名言:「幾大就幾大,俾埋條命過你!」東莞人袁崇煥更有名言:「丟那媽,頂硬上!」他們飄洋過海,到世界各個角落謀生,任何地方皆敢去。加拿大修築太平洋鐵路,經洛磯山那段是最崎嶇艱險的,結果就是用不怕苦不怕死的廣東華工得以築成。加拿大人說「每一英里有一華工死亡。」實際上遠遠不止。
廣東人變通,較少有「祖宗法不可改」的觀念,能審時度勢行事。猶記我在加拿大讀大學時,廣東學生都喜學跳舞,外省學生看不順眼,罵「洋派!」畢業後大家紛紛就業,罵人「洋派」者竟也學跳舞去了!廣東人變通到什麼程度呢?粵劇又叫廣東大戲,源自明朝嘉靖年間,已經有約五百年的歷史!樂器是高胡、大絃、月琴、三弦等四十多種,但為了使音樂效果更臻完善,近代竟然加上小提琴和薩克管(saxaphone)。還有在二十世紀初,廣東畫家創立了「嶺南畫派」,吸收中外古今,尤其是西方繪畫藝術之長,以改造傳統國畫,使之現代化、大眾化,形成了在海內外深具影響力的美術流派。英國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Toynbee)對廣東人有極高的評價。在他的巨著「歷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中如此說:「中國是殭化了的文化。中國文化唯一沒有殭化的地方是廣東,因漢化較遲。中國文化的復興,有賴廣東人。」
廣東人與外省人,在加拿大已經不是散居於大江南北,而是侷居於大小城市裏,互通來往,互相協助,聯誼結友、嫁娶通婚,廣東人外省化,外省人廣東化,情況就像南北朝時胡人漢化,漢人胡化一樣。
話說鮮卑族本來是狩獵民族,源於「西伯利亞」。他們和漢人打仗、貿易,覺得有學習漢文化的必要,於是學習法家、儒家,行戶籍制、稅收制,把配給制改為薪俸制。後來索性全盤漢化。他們沒有文字,便使用中文,又以漢語為國語,改漢姓、漢名、穿漢服,與漢人通婚、尊儒教、祀孔子,於二三百年間,統一了中國北方,建立了北魏朝代。到了隋唐之際,鮮卑已完全融入漢族。隋和唐初,有不少大將皆為鮮卑裔。隨文帝、唐高祖、唐太宗的皇后都是。
廣東人勢力不會為外省人取代。大家同文同種,只會各適其式、和平共處。我在此祝禱廣東人和外省人,本着加拿大多元文化、各族和諧共處的精神,互相包容、學習、滲透,實現文化的大融合,進一步做到廣東人外省化,外省人廣東化,渾成一家、團結共勉,大唐盛世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