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华、赵立业访谈 (6)
本报特约作者:安娜
安娜:最后怎么回来的?
赵立业:我净给人家知青办病退,开病假条,我同桌的大夫说人家都走了,将来你能在医院当个院长?不是还得砍柴火,还得挑水。后来说你赶紧办吧,填个表就办吧,到北京安置办就接收我了。接收我了,我就找院长说人家同意我回北京,院长特生气,说你这么年轻的大夫,怎么就走了,思想不坚定啊,把我说一通。他把我的三联单,就是调令,给撕了。我捡起来又粘好,又去找教导员,当时我们医院的院长和我们的教导员,关系不太和,院长到别处开会的时候,教导员签了字,当院长回来我已经走了。
安娜:回到北京还是医院?
赵立业:回到北京,我被分到一个单位的医务室,那时候已经算不错了,回来还干本行。
安娜:后来又干了几年老本行?
赵立业:一直干到1990年。一个机会调到房地产公司了,我就改行了。
安娜:您是哪一年离开兵团的?
张丽华:我1973年就离开了,没回到北京,当时北京谁也弄不进来,后来我去湖南,属于是干校。等我走了以后,后来听说有上学的,他们都说你要不走,肯定你能上学,我说谁也没长后眼,后来就是这样。
安娜:以后再没有做过和医学相关的事?
张丽华:基本没有。
安娜:哪一年回的北京?
张丽华:回北京是1978年,因为在外面上了几年学,学工了,后来得有三四年的时间,我才能动,这才调回北京了,在一个工业企业里。
赵立业:大部分赤脚医生后来都改行了,也有一部分没改行,继续深造了。
安娜:像您这样坚持到1990年的不多。
张丽华:不多,有很多都是坚持不了的。你做的这件事挺伟大的,能把这些不出名的,平凡的赤脚医生挖掘出来,而且深入到各地去了,整个摸了个第一手的材料。
安娜:走下去还是很有感触的,特别是小地方的,那种热情真的让我很感动,有些老知青都老泪纵横,说很感谢你还关注我们。
张丽华:真的,我们觉得你这么个小姑娘,有这么一个志向,真是挺让人佩服的,我们觉得象你这样的年轻人真的挺那个的。
安娜:还是你们做的事情更伟大,救死扶伤,还吃了那么多的苦。
张丽华:我们当时就是赶上了一个时代的大潮,我们这一拨人做事责任心比较强,真是让你干了,就觉得有这个责任心,真是拼了命的干,不考虑个人得失,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得先考虑自己有什么利益,我们那会没有。
要是说起当年生活艰苦吧,真是特别苦,我们现在觉得已经过去了,都过来了。总的来讲,但是经过知青这一段历练以后,后来做工作的都能挑起大事来,甭管当时做的怎么样,后来回到城市,不论做什么工作,都特别能吃苦,都能把工作做的特别好。所以我觉得后来的社会,整个靠知青回来的这一帮人在干事,实际上还是知青这些人在支撑着。
赵立业:觉悟,还有一个觉悟。
张丽华:基础东西还是他们支撑的,有出类拔萃的,有出头的,但是大部分知青现在什么都没有了,社会给予他们的待遇太不公平了。好在现在有时候,大家还能往一块聚聚,有知青情怀还在,还特别浓。所以你能做这些事,大家肯定对你支持,真的,肯定特别热情。
安娜:非常谢谢您的鼓励,也谢谢您二位的时间和故事,我们今天的录音和录像会用在我今后的研究报告和书籍出版中,您二位是否同意?
赵立业:同意,没有问题。
张丽华:当然同意,我们支持你的工作。
(结束)
访谈时间:2014年5月24日、2014年6月16日
访谈地点: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宾馆、北京市东城区平安发展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