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思八个月 创办新中国第一所国际名校

張學思將軍是舉世聞名西安事變用“兵諫”迫使蔣介石抗日的抗日名將,統帥50多萬東北軍的少帥張學良的胞弟。他17歲投身革命,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9月年僅29歲的張學思奉命率部挺進東北,出任遼寧省政府主席,省軍區司令員,東北行政區副主席。他轉戰白山黑水,為東北解放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1949年初,東北全境解放,33歲的張學思開始考慮和平建國後自己該幹哪一行。他擬好了一個報告,準備辭去省長一職,去鏡泊湖辦一個國營農場。
1949年5月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在中南海召見了張學思,授權他創辦新中國第一 所海軍學校,周恩來意味深長地說:「歷來建軍先要建校,你去辦一所人民海軍的黃埔軍校,有了培養海軍幹部的學校,人民海軍才有發展的資本。」
張學思將軍是一位實幹家,在他的努力下,歷盡艱辛,大連艦艇學院於1950年2月1月正式開學,它從醞釀籌備到正式誕生,僅用了8個月時間,創造了世界辦軍校史上的奇蹟,這是張學思將軍留給海軍的寶貴遺產。剖析創造奇蹟的內在原因,對建名校和建軍均有著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根據本人分析研究,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   張學思將軍對海軍是一個技術複雜軍種的特點有深刻的認識。人類有一個法則“知難行易”。建國之初,陸軍的武器裝備還很原始,張學思提出辦正規本科軍事院校的主張引起了一些爭議,但他獨具慧眼,力排眾議,利用各種場合做深入細緻的說服工作,他說:「海軍是一個技術複雜的軍種,它要求有高度文化和專業技術水平的幹部。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將來全軍都要高度現代化。海軍學校不辦則已,辦就要現代化,絕不能低於一般高等院校的水平。」張學思高起點辦海校的認識是難能可貴的,得到上級的充分認可,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批准了他的主張。

(二)   張學思將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建校和建軍的關係。他正確地認識到建校的目的是為建設現代化強大海軍培養幹部,建校和建軍是完全一致的,為了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係,他建議新組建的海校校長最好由海軍司令員親自兼任,主要理由是這樣許多事情都比較好辦,據此他報請軍委任命肖勁光兼任校長,他由原來中央軍委已決定他擔任校長改任副校長,中央軍委採納了他正確的建議,1949年11月22日,中央軍委正式下達組建大連海軍學校的命令,任命肖勁光為校長兼政委,張學思為副校長兼副政委。這份由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親筆簽名的命令,至今仍珍存在大連艦艇學院院史館內。

(三)   有正確的辦校方針指引方向。1949年11月22日在下達組建大連海軍學校命令的同時,中央軍委明確提出了辦校方針:“學習蘇聯經驗,辦正規海軍學校。”這個辦校方針之所以正確,一是實事求是,創辦海軍學校,中國確實無經驗,蘇聯經驗豐富,借鑒可以避免走彎路。二是具有戰略意義,建設正規化海軍是海軍建設的戰略目標,建設正規化的海校與這一戰略目標是一致的。

(四)   張學思將軍摸清了辦海軍名高校的規律

1.  海校必須辦在海邊。1949年春,正當解放戰爭節節勝利之際,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遍中華大地,國民黨的王牌軍艦“重慶號”光榮起義,於3月初駛抵解放區遼西葫蘆島港。當時起義後的“重慶號”軍艦遭到敵機的輪番轟炸,為了保全軍艦和人員,奉命自動炸沉於葫蘆島港內。之後,東北軍區在安東(今丹東市)成立了一所臨時海軍學校,由原“重慶號”艦長鄧兆祥任校長,組織“重慶號”和“靈甫號”的起義人員進行政治學習。當時中組部和東北軍區的領導都傾向於在安東海校的基礎上組建新海校,即把新中國第一所海軍高等學府建在今天的丹東市。張學思將軍大膽地否決了這個方案,主要理由是安東遠離出海口,不適合辦海軍學校。於是張學思帶著蘇聯專家乘蘇式飛機考察了大連,煙台,青島等幾個沿海港口城市,最終決定把海軍學校的校址選定在大連老虎灘畔,這裡依山傍海, 風光秀麗,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原址曾經是日本的一所中學,有數百幢日式房屋建築,也有可供教學用的大樓,可節省大量建設資金和時間,有碼頭可供教學之用,有老虎灣海水深藍適合游泳,還有許多空地,有利於今後擴建,是個非常理想的校址。但又遇到了新的問題,陪同張學思一同考察的蘇聯專家提醒他:「這裡是蘇聯炮兵駐防的軍事重地啊!是不是改選其他地方?」張學思笑呵呵地說:「既然選定了,請蘇軍搬走就是了,這件事我來辦。」   當時大連和旅順完全由蘇軍駐防管理,因此蘇聯專家根本不相信張學思能搬得動蘇軍炮兵基地。但是,出乎蘇聯專家意料之外,兩周之後,張學思輕鬆地告訴蘇聯專家,“校址騰出來了!”使那位專家佩服得五體投地,也証明張學思將軍公關能力非凡。

2.  聘請名師才能辦成名校。他早就策劃從3個方面解決師資問題,一是從蘇聯海軍院校聘請專家,因為他們有教學經驗。建國前夕,張學思與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和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張愛萍一道秘密赴蘇聯考察。借這個大好機會,張學思為海軍學校聘請了87名蘇聯海軍專家;二是從全國各高校公開招聘。在教育部幹部司的具體協助下,大連海校先後從清華、北大和湖南大學招聘了30多位名師;三是從起義的國民黨海軍人員中挑選了幾十名留英留美人員,其中還有參加過二戰著名登陸戰役諾曼底戰役的郭成森、盧東閣等人,他們富有實戰經驗。真可謂國內外名師薈萃,成為創辦世界名校的骨幹力量。

3.  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學員才能掌握技術複雜的武器裝備。他早就籌劃海校學員來源於4個部分,並首創雙學制。一是從清華、北大、南京大學、湖南大學等名校招收一批在讀的本科二年級以上大學生,直接編入兩年制速成班,先滿足海軍建設對幹部的急需。二是從全國高中畢業生中通過“高考形式”招收4年制普通班。三是從陸軍部隊中招收一批部隊學生,根據文化程度的不同,分別編入兩年制速成班和4年制普通班,對未達到高中文化程度者則編入預科班,待達到高中程度之後再升入4年制普通班。四是從安東海校選拔一批表現優秀的學員。

我們這一批高中畢業生是1957年考進大連海校的,當時已分成海航系、槍炮系和魚水雷系。教學設備和實驗室均現代化。我被分配到魚水雷系本科甲種計劃,學習水中兵器,參加1958年國慶閱兵大典後開始學習。記得當時學習36門課,數學學微積分,物理學原子彈原理,魚雷學自導原理就是導彈的自導原理,共同科目最難學要算測太陽計算艦位,開始學時要花3個小時才能測算出一個艦位,最後半個小時就能完成。專業課最難要算學掃雷具,要學會走通1000多條電路,最後走得很熟。每年都有幾個月的海上實習,並參觀海軍當時最先進的裝備,理論與實踐聯係得很緊密。畢業考試每門課在良好以上。出校時,已學會武裝泅渡,漂游一萬米,有一個潛艇身體,已是中共黨員,可以說又紅又專了。畢業後分配到南海艦隊某部獵潛艇當一名見習槍炮水雷長,經過一年見習和3年實際鍛鍊,已經能熟練運用艇上技術複雜的武器裝備,如攻潛的火箭彈及時發射,準確投放深水炸彈,布水雷、排水雷,正確指揮艇上各種火炮對空對海射擊,測天文地文艦位,艦艇操縱等,成長為具有比較全面指揮作戰能力,合格的指揮軍官,成為艦艇部隊的骨幹,參加過10多次巡邏西沙,參加並較好地完成了各項戰備訓練和捍衛南海主權等任務,後來被提升為艇上一名領導幹部,這一切都應歸功於母校的培養。獵潛艇大隊是一個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部隊,部隊住過帳蓬,出海吃過稀飯。1957年下水後,參加了77次巡邏西沙,三次擊沉國民黨特匪船,並作為主力,參加了西沙海戰,擊沉南越敵艦一艘,重創三艘,取得了以小勝大的勝利,收回西沙三島,為捍衛南海主權奪取了首次勝利,也是自1894年北洋水師成立以來中國海軍首次對外海戰的勝利。這個部隊共打出了8位將軍,一位是參加6次海戰6戰6捷的常勝將軍陳偉文少將,一位是西沙海戰率領獵潛艇編隊重創敵兩艘主力艦的王克強少將,這兩位有戰功的名將,均先後畢業於大連艦艇學院。有一位是1965年8.6海戰先鋒艇指導員徐禱祺少將,一位是1965年8.6海戰海上總指揮、戰後升任海軍副司令孔照年。海校畢業的學員,要成長為將軍,唯有在艱苦和作戰環境中磨練。

如今60多年過去了,大連艦艇學院已為海軍培養出了4萬多名軍官,有200餘名成長為將軍,其中有一位就是現任海軍司令員吳勝利上將。被國際軍界譽為“海軍軍官的搖籃”。目前,大連艦艇學院正迎來向高新科技發展的高峰,大批培養碩士、博士幹部,已有十幾個系,並擔負著為外國海軍培養艦艇指揮軍官和工程技術軍官的任務。正勵精圖治,在為建成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的歷史名校而奮勇前進!

我們這幫曾經就讀於大連艦艇學院這所國際名校的學子,每當深深懷念這位創辦名校的老校長時,無不肅然起敬,佩服他的膽識,和精明實幹精神。也為自己能成為老校長門下的一名學生,名校的一分子而感到光榮和自豪,因為在校學到的東西,終生受益。如果條件許可,應拍一部創辦國際名校的記錄片,借此懷念並記錄張學思將軍為海軍留下的寶寶遺產,也可以吸引更多外國留學生。附打油詩一首:

大浪淘沙
碧海波波逝,金沙逐浪移,
不分輕與重,粒粒皆成圓。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