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灯结彩闹元宵
作者: 张 名 艾
元诗人《折桂令·元宵》写到:“爱元宵三五月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寥寥数语,刻画出张灯结彩闹元宵盛况。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上元节”,又称灯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兽灾害,祈祷获得好收成,至今西南还传承此一“火把节”。汉武帝时,正月十五祭祀太一神(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史称“上元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将农历元旦之后第一个月圆之夜确定为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元宵、放焰火、闹花灯是元宵节重要风俗。据专家考证,1500年前出现考验人智慧才能的“灯谜”,迎合了节日气氛,而后猜灯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
在汉代,元宵赏灯是一种比较文雅的节日风俗。到了唐代,元宵节已由一天改为三天,宋代增加到五天,明太祖规定为十天。宋明清时代,元宵节的提灯、观灯、赏灯逐渐发展为赛灯、耍灯、闹灯,元宵节向狂欢节进化,灯的大小、样式也发生根本性变化,各种表现生物形象的荷花灯、水果灯、龙凤灯、虎灯、猴灯、鸡灯、兔灯、天鹅灯、麒麟灯、宝莲灯、天灯、漂流灯、宫廷灯及八仙过海、牛郎织女、桃园三结义、唐僧取经、十二生肖等组合灯,争奇斗艳、巧夺天工。
近代,放灯结合放焰火、耍龙、舞狮、撑花船、踩高跷、花车游,把元宵之夜闹得高潮迭起、眼花缭乱。
“正月十五闹元宵”中的“闹”字是画龙点睛之笔,与西方“狂欢节”的“狂”属于一类。唐朝诗人张祜的一首《正月十五夜灯》提到了闹字。诗曰:“千户开锁万户灯,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可以想象,当年帝都长安的元宵之夜热闹到何种程度。古俗“内人足不出户”、今日竟然“连袖舞”,而且成群结队,这也从侧面反映盛唐时期的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思想解放、人民幸福。明代全盛时期,元宵节从初八上灯,到元月十七为止,历时十天,“禁城迢迢通长衢,九门万户灯光里”,规模宏伟壮观、场景热闹非凡,可与盛唐媲美。中华民族能工巧匠及千家万户,都喜欢通过扎制各种造型花灯来展示自己的才艺水平、艺术品味、参与能力和富裕程度。现代中国城乡“大红灯笼高高挂”成为一切节庆的标志,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元宵节夜晚,家家户户吃完元宵,一家人扶老携幼出门放灯、观灯、看焰火、猜灯谜,已成为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各地利用元宵节举办灯会、灯展、焰火晚会,与其对接的展销会、博览会、洽谈会、推介会、文艺会演、歌舞比赛、农资大集层出不穷。引进现代电子技术、声光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制作的彩灯千姿百态。中国的灯文化大放异彩,“四川自贡灯展”开到了北美洲,让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人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绚丽多姿。,2004年,美国纽约市公布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为法定假日,2017年加拿大规定从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为“春节”,世界权威社会学家介绍,目前全球有50%以上人口欢度春节,春节成为继圣诞节之后的又一个世界性民俗节日。元宵之夜,中华大地和国外华人聚居区到处是灯的海洋,充满盛世祥和兴旺景象。正月十五张灯结彩闹元宵,戴上了时代光环,激情燃烧,带给人吉祥如意、温暖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