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箕子朝鮮到魏滿朝鮮

在中國的秦漢之前,朝鮮的歷史為滿具神話色彩的壇君古朝鮮和具有傳說意味,並在當下爭論不休的箕子時代所籠罩。壇君象徵著古朝鮮文明根植於本地的起點,箕子則代表著三千年中國化過程的開端。這兩個人物可以被看作是朝鮮歷史兩大主流意識形態的鼻祖。

箕子在殷商之末率領五千殷民來到朝鮮,為古朝鮮文明注入了禮教、道德、農耕等多樣的先進文明思想和形式。他的到來,既有移民的性質,也有殖民的性質。傳說中年近兩千歲的壇君王隱居讓賢,主動退出了政治舞臺。箕子在古朝鮮人和君主的默許下,開墾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土地。這片土地是中華文明與朝鮮文明之間最初的紐帶,透過時間的推移不斷擴大。但是,箕子剛到朝鮮的時候,他的勢力、威望、與影響力都顯然不足以使他有能力統率整個朝鮮半島的居民。據某些古文獻說,當時朝鮮武王將他封在半島北半部的一片土地上,而這片落腳點叫做平壤。這個說法受到中國朝廷的認同,被記錄在歷代邊裔典冊中。由此可見,箕子朝鮮的形成和發展,是在以週代表的古中國和古朝鮮兩個文明的共同協商和默許下誕生的產物。對於周武王而言,把箕子封到朝鮮這片蠻荒之地,既包含有他個人對箕子的尊重和欽仰,也有使他延續殷商絕祀的目的。對於朝鮮來說,箕子帶來的先進文明理念和技術也許是朝鮮人亟亟渴求的,是能夠推動朝鮮文明向前發展的必要元素。

箕子朝鮮史稱為後朝鮮,這個概念自然是針對於上古壇君王時代而言的。這個政權經歷了比周朝更長的國運,到秦漢時代,它已經歷了數十代國王的統治。不過,必須意識到箕子朝鮮從來都沒有統一過朝鮮半島,它只是眾多古朝鮮國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在朝鮮半島的南北兩部,星羅棋布著大小各異的小國小邑。戰國之末,這裡的人們和地處北方的七雄之一燕國有了交集。為了鞏固邊防,燕國曾經一度派人來朝鮮邊境修築防禦攻勢,並侵占了盤踞在此的真番朝鮮部分疆土。不過,這些軍事行動沒有能夠阻擋秦朝大軍消滅燕國的腳步。

秦朝如曇花一現,斯須滅跡於歷史的長河中,代之而起的是劉邦建立的強漢。漢朝建立伊始,眾多功臣封侯拜王,其中與劉邦關係親密的盧綰以燕王的身份來到燕地。然而好景不長,盧綰因漢廷的權力鬥爭失去了劉邦的信任,被迫率眾投奔到匈奴。這時,一個常年在邊境充當防禦工事總監的燕人魏滿開始了他的霸者之路。他看準時機,率領由燕齊亡命之徒組成的上千人的隊伍東出關塞,在秦朝的故地定居下來,與統治此地的真番朝鮮達成了某些協議。恰巧此時正是漢朝急切渴求穩定的時代,劉邦辭世、呂后奪權和一起起諸侯王叛亂事件都讓漢廷倍感力不從心。漢朝的遼東官員們於是和魏滿商議,使他協助朝廷鞏固邊境,防止蠻夷對邊關的騷擾。魏滿的亡徒政權因是得到了相當程度的合法化。

魏滿朝鮮既不是漢朝的一部分,也不能被簡單歸結為古中國人在朝鮮建立的屬於華夏文明的政權。作為個人,魏滿無疑是具有眼界和膽識的野心家。他的這個政權,以中國的一批亡徒作為核心,以朝鮮本地諸多小國為支柱,以強大的兵威和財力迫使這些小國城邦的君民屈服於他。據說,當時真番、臨屯這樣的半島上較大的國家和一大批無名的小邑都紛紛歸屬。在幾乎沒有秩序可言的時代,魏滿成為了朝鮮真正的霸主,他所領導或影響的土地廣達方圓數千裡。正是以這樣的形式,魏滿的政權成功接替了早已腐朽衰落的箕子朝鮮。

在當時的漢朝看來,魏滿既像一匹難以馴服的野馬,又似獨立於外的強匪。他的存在雖說可以有效幫助漢廷控制東北方向的局面,但同時他的日漸強大也足以對漢朝構建放眼天下的外交系統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毫無疑問,魏滿在朝鮮的統治既專橫又霸道。他雖沒有實現對朝鮮列國的統一,但這些國家都被迫臣屬於他。

魏滿的位子傳到他的孫子右渠手中時,這個政權的羽翼逐漸豐滿起來了。右渠顯然比他的爺爺更有遠圖,他不斷招徠漢地流民亡徒以充實自己的實力,也正是由於他的緣故,漢人對朝鮮半島的文化和物質滲透程度達到空前。右渠的政策取得極大的實效,以至於他對自己的強大頗具自信,並因此切斷了與漢朝的往來。非止如此,他還盡力阻絕其他朝鮮小國意圖與中國取得聯繫的外交道路。很不幸的是,右渠遇到了一名強勢的對手,這名對手從不容忍任何邊塞勢力對漢廷產生不敬或挑釁。對於那些敢於冒犯天威的夷狄藩國,無論用多少力量,他都要將對手擊倒踏平。這名對手,就是中國的漢武帝。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