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压力与心理调节

本报专栏作者:李昶 (供稿)

好几个月前,多伦多附近贵湖市一名来自大陆长沙留学生蒋宇打工猝死;今年一月份山东移民钟道昌博士在多伦多附近骑车去工厂打工的路上丧身车祸;二月份移民梁少芳母女三人被因生意倒闭的丈夫在多市家中杀害;三月份北京移民王军在多市家中猝死;四月份上海移民冯波在多伦多所开店铺地下室猝死;五月份东北移民宋春萍在多市家中上吊自尽——这一连串的事件,震撼了多伦多五十多万的华人!善良的人们纷纷伸出援手,帮助这些不幸的家庭。这体现出多伦多的华人对同胞的深深的关怀和情谊。

但是,这些事件,却凸显出了当今加拿大华人移民所面对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不错,加拿大环境优美,有比较完善的医疗保健系统,对老人孩子的福利也比较好。但是,这里基本上是不承认除加拿大欧美以外的学历及工作经验的,以不平等的方式,将许多国内来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学士、硕士、博士、讲师、工程师、医生、教授等等投入到以出卖体力为主的劳动市场。如果英语不过关,学历资历又不受承认,只能打廉价的体力工来谋生了,而国内带来的积蓄一天天减少,自然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在定义上是指某种生存环境和面对的条件,对当事人提出的要求,超过了个人能提供的、能找到的、能动员起来的个人的或社会的资源,这时人心中产生的那种紧张、沉重、无奈的感受,就是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的产生是当人们需要付出很多才能应付某种局面, 有时即便付出了很多也控制不了局面时,心理压力就产生了。

换言之,如果人们有充分财力、时间和经验去应付一件事或一个环境时,人是不会感受到心理压力的。

心理压力是一种心理能量,它过多的聚积,会影响人的内分泌紊乱,扭曲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长期心理压力产生的后果,可能有忧郁症、焦虑症、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失调、肝硬化、猝死及疲劳死、乃至导致各种事故及自杀倾向和行为。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可能与突发性暴力事件以及癌症有关。

心理压力引起忧郁症主要是因为心理压力引起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起体内生化物质比例失调。这就是为什么如果有忧郁症,建议一定要去看医生。 医生一般会建议用抗郁抑的药。同时, 从心理的角度看, 忧郁症是由人的思维方式在起作用,即看不到希望,看不可能有的帮助。这时在人的思维里,前途一片黑暗,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隧道视野”(Tunnel Vision), 即对生活、对前途、对自身的评估是只看见前面那十分狭隘局限的一点点,似乎生活中其他的路子和希望都关闭了。 这是一种认知上的扭曲。这就是为什么有忧郁症的人一定应该要同时接受心理辅导,以改变看问题的方法。

忧郁症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产生自杀倾向和行为。这时,无论是当事人或身边的人,最有效的方法是打911求助。

自杀许多时候,就是那一时的想不开,也就是中国人说的一下转不过筋来,但其后果可能是十分严重的。 一般而论,心理压力是一种能量,释放出来就能好很多。找专业人士谈谈,甚至同亲友同事谈谈,都会感受到这种压力的减轻。

有些时候,想想一些中国人的格言,也会有帮助。如“车到山前必有路”、“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日子难过年照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等等。我年青时,经历过许许多多的苦难。那时中国没有心理辅导,我也有几次想过差点走上绝路。我母亲的好友刘文艺阿姨,就常用这几句话来劝慰我。从我自己的经历,我感受到在产生忧郁甚至绝望的想法时,最关键的是不能憋在心里,一定要找人谈谈,谈出来心里就会好受得多。

心理压力引起的焦虑症是另一个大问题。 没有工作,没有钱,哪能不焦虑?其他的都是空谈。 我自己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如今都还未真正走出这“创业艰难百战多”的阶段。但同时也要看到,焦虑症从心理研究的角度上看,是把当前的困难进行了若干放大,从而在心理上和行动上对这夸大了许多的困难产生反映,那么心中产生的,当然是焦躁不安的情绪和不安全感。

从最坏的角度打算,真正到了接近山穷水尽的地步,可上食物银行去领食物;可上加拿大慈善协会 (Canadian Charity Association) 去领免费日常用品,如肥皂,洗衣粉,毛巾, 衣物等等,它是由像Wal-mart这类大型托拉斯以及教会捐献的全新生活用品;可去找社工人员申请政府补贴的住房等等。在像加拿大这样一个民主人道的社会里,不会让人活不下去的。当然, 华人文化不提倡靠救济过日子, 华人很讲人的尊严, 我提出这个建议也只是讲万一的情况。
况且,找不到专业工作,还可以做体力工作,只要你肯干,只要你能放下面子架子,不去想过去在中国是多么辉煌就可以了。 但我要想说明一点: 我历来认为打体力工是权宜之计, 从长计议的还是提高英语及专业能力去找技术活。

与焦虑症密切相关的,是在困境中的夫妻家庭关系。心理压力一大了,心情自然不好。两口子斗嘴交锋也会日渐增多。夫妻关系也可能日渐冷漠,这也会影响孩子的心态和性格的发展。

对待困境的态度很重要。 我记忆中有一位老人,她很年轻时就成为中国燕京大学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教授。她先生是德国克虜伯军事学院(相当于美国的西点军校)毕业的军事建筑学博士。抗战爆发,在日本人进北京之前,夫妻俩抛下了在北京的家,带着孩子和一头可挤奶喂孩子的山羊, 加入南下逃难的人潮中。身后是大举侵入华北地区的日本军队,头顶上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路上是无尽的难民和遍野的横尸。他们经过长途跋涉, 从万般艰辛中走了出来。过黄河,翻秦岭,进入四川。后来先生再度出国。新中国成立后,应中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回到中国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建筑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听她讲起, 她认为他们夫妻间最珍贵的就是那些逃难的日子,夫妻相濡以沫共患难的力量给了他们对以后人生任何困难战无不胜的信念。她说过,困境不一定是坏事,就看你怎么看待它。

我自己后来在遭遇困境的时候,总是想起这位老人的话,也让我格外珍惜我自己的家庭。我相信家庭是人在困境中的支撑点和人生挣扎中的避风港。 祝这位记忆中的老人的灵魂在天国安息并和她先生的灵魂在那里永远相伴。

心理压力的增大,还会涉及到一个自尊心的问题。在压力下,有的人心理上很自卑, 看不起自己。这里的核心问题是:自卑心和缺乏自信心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看自己不是用自己的眼睛,不是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去评估自己,而是从他人的眼睛来看自己,即试图揣测他人是怎样看我的,从而来给自己下定义。我年青时,我那学者的父亲发现我这个问题,同我谈过。我问他是怎么看出来的。他说因为他多次发现,无论是家里请客还是被请去做客,我从来不在一盘他人未动过的菜上动第一次筷子。我问他怎么解释,他说我是因为太好面子,不愿意让别人觉得我自己太贪心,不让人。他说这不是吃的问题了,而是体现出我自信心不足,并且老是去捉摸别人会怎么看自己。他还说,我要是不改,没有足够自信,就会永远生活在焦虑中。多年后,当我读到心理学研究课程时,看到其中有类似的论述,才佩服父亲的先见之明。

应付心理压力,还有一个心理落差的问题。如今中国人在国内生活好了很多,能移民出国的,大多在国内生活不差,或者是中产以上阶级。日子过得不错,手头也较宽裕。这一出国门,发现外边的世界不精彩,在国内有头有脸面的人物,在这里成了一个啥都不是,成天干体力劳动,还受老板气。心里窝得慌。

我是这样看的:如果国内你回去发展,还有位子,前途可能还不错,那就该回国去干,享受精英生活圈;如果种种原因,回不去或不想回去,那就在这里安下心来,边打工边学好英文,去进修专业,争取进入到专业人员队伍里。打工也没什么不好,只是时间长了,人的斗志和毅力会减弱,那么进入专业工作的希望就会更渺茫。

说到心理落差,我还觉得现在的移民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出国的留学生不同。那时出国的留学生,身怀几十、百把美元,一只箱子,就出来创天下的大有人在,一下飞机就找工打。那代人,没有觉得打体力工就掉价,所以心态上能保持得很平衡。当然,那时中国人平均收入比较低,所以留学生们课外打工洗盘子,一晚上下来,虽累得要死,怀里揣着几十美元,心里还美得不得了。那时留学生们流传这样一句:“来北美,没在餐馆端过菜洗过盘子,就不算有北美经验。”

如今我接触到的一些新移民,认为自己打体力工,会被人小看,自己把自己的心态弄的很差。回家不是睡觉就是看电视上网耗时间。这业余时间除了休息,还是应该要用来学习的,如果你还想改变你目前的处境的话。

心理压力产生自卑,甚至可以发展到认为自己的配偶看不起自己,那么自信心就越差。并不否认有的人是以一个人能挣的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人。但是在我所接触到的夫妻中,许多不是这样以钱来衡量配偶的,而是以对方是否还有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敢不敢去闯去试去努力来评价配偶的。

自卑心重的人,在生活压力下,就可能焦躁不安,脾气不好,老是去找配偶家人的岔。甚至可能怀疑配偶因为看不上自己,从而怀疑他/她的忠诚程度。到头来将两人的关系搞得遍体鳞伤,有的还走向了分居和离婚。

人在压力下,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有社交生活,社会生活,与人来往。心理辅导在初期诊断评估时,往往都要评估当事人的社会社交“支持系统”,即评估与当事人否有家人朋友,在他困难需要时,他是否能有地方说话,是否有人愿意倾听,他是否有外部的情感支持系统。交友是精神健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事实证明,人如果有一个健康的社交圈,有一些在情感上可以依靠的朋友家人,则很少想不开走上绝路。

另外,减少心理压力,还要注意在说话、想问题时要尽量避免用负面的句子,如“我不行”,要用正面的话,如“我可以试一试,看行不行。”要注意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要去评估避免跟一窝风,如跟别人都去学某一行。但要想到学的人多了,竞争也会激烈起来。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培养点除了上网电视以外的爱好。多做点跑步游泳之类的锻炼。分配时间要合理,每天当完成的事一定要完成,比如每天背三十个英文单词。吃的食物要有一定搭配。单身的不要老吃方便面或买快餐。制订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目标,然后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总之,在逆境之下的对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实际上代表了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修复能力。“创业艰难百战多”,人生本身就是一场征战。移民来到异邦,这种挣扎和压力更是大得多。艰难并不是说没有出路。一代一代移民都是这样地从艰难和泪水中,从遥远的过去走来,一些年奋斗下来不都生活得更好吗?我们既然选择这条路,就要勇敢地对我们自己的选择负责,放下怨言,重建自信,一路勇敢地走下去。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欢迎讨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