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者事成(上)
今天,2006年10月3日,对蒋志成先生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他的加拿大Mutual Fund Dealer(“互惠基金特许经销商”)资格终于批下来了。这令他感奋,也让我惊奇;蒋志成是一个不知不觉总给人惊奇的人,也是一个总把责任建立在别人需要基础上的人。憨实朴素的外表、含而不露的修炼以及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将自己与外界连接得科学而亲善,紧密而顽强。他的理想和激情总是通过具体的行动和作为释放出来,不夸张、不升发、一切都流于自然;自然得让你感觉仿佛命中注定要与这个人产生关联。他是个理性走在感性前头的人,说话很注意以事实为依据,不温不火;话不稠密但都在点子上,喜欢就事论事,让人感到与之交往很放心。用外冷内热来形容他是不过分的。有一天他告诉我,今年的8月28日,是他来加拿大整整十年的日子;当时在车里他很激动也很有感触,因为我们正在聊移民在加拿大创业的话题。我想让他发表感言,他却戛然而止,迅速把话扯到目前要干的事情上;他的发条上得很紧,几乎连烦恼的时间都没有,等着他做的事情很多,他没办法玩情调,可能也不想。他的情致大都化成了一件一件干着和即将要干的事情,看得出,做事的时候他能找到自我实现的感觉。这也是他的造化,因为生命的高峰体验不是每个人都有和常有的,它需要以价值为载体,以追求为本源。
人的经历和智慧的增长没有什么比社会现实更具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了。不管蒋志成出国到加拿大的理由是什么,总之,他来了;而且一呆就是十年。如果不去刻意问他,他是不大情愿跟你回顾他的历史的,他走的路在他心里;由于老注视着远方,过去常常被他淡忘。但是,我们不能淡忘,因为我们想认识他这个人。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无缘无故的。
1964年出生在中国四川宜宾的蒋志成,属龙,这个属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是不言而喻的;父母都是中学老师,可以说,他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少年时代的他读书时间并不长,但学位却拿了不少。连小学在内,总共才17年的读书生涯里面,他共拿了3个学位,其中包括两个硕士学位,并上过两个MBA商学院。1987年,他考入四川大学英语系,攻读硕士学位;读硕士时要考二外,幸亏在教育学院就读时自学了德语,他总是有所准备的朝着一个又一个目标奋进。虽然他成绩很好,但运气却不佳;考研一直到上完研究生毕业时原先所在的中学都不放人,始终不给档案。弄得毕业后差点哪都不能去,情急之下,还是父亲出了个主意,把中小学、工作单位、本科期间所有获得的奖状以及家里父母亲获得的奖状一并抱着到研究生院招生办报到并解释才被允许破格入校读书。蒋志成在回忆这些不顺时似乎很平淡甚至还有些调侃,好象不是发生在他身上一样。1990年毕业后去了四川省中国旅行社做外联销售经理,算是在更高的层次踏足中国社会。
蒋志成属于那种很坚定地生活在中华文化的坐标系里的人,对孔孟之道继承得也相当深;他是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孝子,曾连续6年被家乡评为“孝顺儿女”,获得街坊邻里的一致赞誉。他坦言,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父亲的影响至深;父亲虽被错划成“右派”,但意志顽强,年少时他曾亲眼目睹患胃病的父亲用笔顶着胃部坚持工作的情景。在极端困苦的情形下,父亲的教诲仍掷地有声:做人一定要有“三自”、“三看”、“三气”; 即“道路是自己走的,历史是自己写的,前途是自己创造的”、“学习要向前看,生活要向后看,工作要向上看”、“一要有志气,二要有勇气,三要争气”;在持家方面,父亲也语出不凡:“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要立常志,不要常立志”。父亲给儿子取名“蒋志成”,意在“有志者,事竟成”。生性耿直的父亲对儿女也寄希望于:“对国家民族忠心耿耿、对工作忠心耿耿、对他人和朋友忠心耿耿”,鼓励孩子们:“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这一切都深深地影响着蒋志成的性格和思维,他始终牢记父亲的教导,“先做人后做事”这个标准来行事并以此为自豪;家教的影响、社会的影响、及自己的努力使蒋志成从小养成勤奋、俭朴、独立自主、不断奋进的精神。蒋志成的父亲蒋元存先生前不久在儿子蒋志成的陪同下,参加了在多伦多市政厅举行的“华夏之韵诗歌朗诵会”,作为年龄最大(74岁)的参赛选手,老先生激情澎湃地朗诵了一首《赞安大略湖》的诗作;朗诵之前,他热情地向在场的观众介绍自己的孝顺儿子蒋志成,可谓父子情深。
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蒋志成由于幼年的经历似乎比之于同龄人要老成些,也更具理性的自觉。在旅行社谋得的好差事对他并没有太大的诱惑力,尽管吃穿不愁且经常山珍海味颇具实惠,然而,日子一久便会令人感到有些空虚和怅惘。这不是蒋志成要的生活,也不符合他的个性和追求。
1995年,蒋志成去了新加坡,在著名的南洋理工大学读MBA,虽然只读了一年,但凭着勤奋和优异的成绩,他第一学期便拿到了奖学金。1996年8月,他又转到加拿大,在温莎大学攻读MBA。MBA基本上是不提供奖学金的,能拿到实属不易,在温莎求学期间,他是班上唯一一个每学期都拿到奖学金的人。他并不觉得学习太辛苦,因为,学习这个事对他有兴趣,他钻进去了,便自得其乐。
在温莎大学是CO—OP学习,有一个工作学期是在福特汽车公司,另一个工作学期是在AST Computer做Assistant Marketing Manager。当时班上选了四个同学去,就他一个是中国人,其他三位都是西人;四个去Interview的人,蒋志成是唯一被录取干这个职位的人。
加拿大的温莎这个安省西南部的城市,对蒋志成而言意义深远,这是他北美生活的开始,也是他人生事业的转折点;温莎大学毕业之后,标志着他北美职场生涯的开端。一开始,蒋志成在一个美国的管理咨询公司工作,第一次感受到北美社会的工作方式和职业习惯;他印象最深的是,公司派他去美国芝加哥总部培训,到芝加哥乘飞机坐的是头等舱,一到机场,接他的更气派,是一辆“大林肯”。在芝加哥总部受训的一周使他强烈地感受到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系统和很多专业化、系统化的东西,感觉大开眼界。他的心敞亮了,也更大了。之后,他又去了加拿大最大的基金理财公司IG显达理财集团,在此期间他看到了潜力和机会,也打下了日后从事金融行业的基础。接着,他又跳到比较稳定的政府医院(Humber River Regional Hospital)工作;职位是金融分析师。这个职位属于“金饭碗”,做的是给医院高层提供决策时的金融分析和财务预算;说白了就是决定着医院哪个部门拨多少钱的美差。整个部门就他一个中国人。加拿大的医院是政府重点拨款的地方,福利和养老保障都十分优越,对不少人来讲,这种工作打着灯笼都找不到。蒋志成2001年时的年薪差不多7万元。当他毅然决然地打碎铁饭碗时当即遭到家庭成员的反对,因为当时太太没有工作,带着两个小孩在家,全家的收入和开销就指着蒋志成这个顶梁柱了。但是,不甘寂寞的蒋志成也是铁了心地要挑战自我,冲破世俗的藩篱,他要创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打破“金饭碗”后的蒋志成开始瞄准金融服务行业,全力以赴;作为服务行业的金融业,在北美已远远大于制造业和传统工业;而金融服务是重中之重,牵扯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它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里,作用于每个人,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选择个人投资理财这方面的工作也是觉得对自我的挑战要大一些,在他看来,金融的内涵和精髓就是:Power(威力)。社会和家庭都离不开金融,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发达程度与金融体系紧密相连,一个家庭的生活质素也与之关系密切。
这几年,中国的发展令世界瞩目,经济的腾飞和开放的氛围使大批人移民海外,光是多伦多,就有50多万华人;在一个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更需要金融方面的知识和服务。而为广大华人服务需要懂得中华历史和语言文化的人来做才有好的效果。当然,华人做金融在此遇到的挑战也是巨大的:以蒋志成创立的皇后理财集团为例,首先,面对的客户和人群主要是中国大陆来的移民;他们当中有很多人绝少体会和享受过个人理财服务,对北美的金融服务体系和制度更是知之甚少。当然也不善于去运用北美这一发达、完善、成熟的金融体系为自己和家人创造福利和财富;总之对北美理财的方式缺乏深入的认识。
一些人误以为炒股票这种最基本最熟悉的方式就是北美投资理财的方式,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和误区。甚至还有人觉得做这行的人是来骗钱的,至少是来圈钱的;是为自己的利益而非他人着想。这就从某程度上封闭了自己,不情愿接受这方面的信息和服务,到头来吃了不该吃的亏。再就是,确实这个行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些不负责任的、抱着试一试看一看玩票态度的从业者由于行为不当而把水搅浑了,从而对职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无形中造成了对专业不精通、对客户不负责的局面。
在蒋志成看来,这个行业的机会和挑战是并存的,挑战风险越大,机会也越大;机会就在于:移民的一切都是新的,犹如白纸一张;在投资理财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可以在白纸上绘制美好的蓝图和风景线。这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从事和胜任的行业,在这里,有大约80%的淘汰率;竞争之剧烈绝非常人想见。蒋志成说:“我之所以做这一行,是对客户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和家庭负责;没有后退和失败的余地。我是将其作为终身事业来追求和对待的,不是一时冲动和头脑发热;我以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职业与自己的追求兴趣合而为一。可以伴随自己到老,也可以传给子孙后代。”“我也希望同行自尊,本着客户利益至上的原则和以人为本的职业理念,大家一起努力塑造公众对这个行业的认知。”
在蒋志成的多年从业经历中,有一个活生生的真实故事和例子坚定了他做这一行的信心。(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