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做出一番事業 ?(一)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有些人每天無所事事,昏沈終日,不知做什麽是好。有些人雖然想做一番事業,但不知從何下手。佛陀用他一生對佛法的實踐與弘揚告訴了我們,做任何事只要專註和熱誠,便能成就一番事業。信念,是蘊藏在心中的一團永不熄滅的火焰。信念,是保證一生追求目標成功的內在驅動力。正如佛經所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只要我們用心專註做一件事情,不管做什麽,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難行能行,難舍能舍
我們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業,首先要立大誌、發大願,做到難行能行、難舍能舍。什麽叫難行能行呢?就是敢於嘗試別人不敢做或做不到的事情。所謂難舍能舍,就是為了成其大事,能夠放下或舍去一些看似重要的事情,所謂有舍方有得。從古至今,能做到這八個字的人無不居功至偉。就佛教而言,從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到近代的高僧大德,無不是身體力行這八個字,成為了後世學習的楷模。例如中國近代著名的弘一大師就是一位典範。
弘一大師,是近代佛教史上的律學高僧,同時也是中國近代藝術史上的奇才。他的一生,出家之前三十九年,倜儻風流,才華橫溢,詩詞歌賦無不精通;成為中國近代美術先驅,中國話劇的創始人。他詩琴書畫無不精研,且盡善盡美,是享譽全國的藝術大師。然而這位已登上藝術頂峰的大師,出家之後,毅然舍下一切世俗的牽掛,精研律學,行菩薩道,以身示教,再為佛門立下千峰一月的典範。
弘一大師的一生,無論是在家還是出家,他都做到了「難行能行、難舍能舍」。他在音樂、藝術、文學等方面造詣之高、涉獵之廣,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特別是皈依佛門之後,他選擇了一條修行最艱難的菩提大道——律宗。
在佛教許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修持的一宗,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弘一大師不但深入研究,而且實踐躬行。馬一浮挽詩說:「苦行頭陀重,遺風藝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為師。」大師之「難行能行」,可見一斑。弘一大師對佛教的戒律可謂一絲不茍,十分認真。不僅如此,為了研究佛學,他還多方面聯系,從日本尋回了許多國內失傳的經論。他翻譯、編輯和整理了一萬多卷佛教經典,由上海世界書局出版,名為《佛學叢書》共四冊。另外一部巨著是弘一大師手編的《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扶桑集釋》有五十多萬字,全都是摘自日本古本,校勘註釋,直到圓寂(離開人世)前仍然筆耕不輟。弘一大師還用了七年的時間從日本請來古版律學,用心研究並時常講解戒律與現實生活之意義。他圈點了南山三大部,而且撰寫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一書(該書被稱為宋靈芝律師之後第一巨著)。正因為弘一大師對佛法知行並重,用心研習而使沈寂了七百多年的南山律宗得以重興。
縱觀弘一法師的一生,他做什麽像什麽,認真對待生活。在晚年時,他留下「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裏。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的偈語,這是他一生對佛法信願行證,最圓滿的體證。特別是他在臨終前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更是道出其體悟人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