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做到延年益壽 ?(一)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隋唐時期,有一位中軍參將,名叫陳針。在他四十歲的時候,有一天在路上巧遇仙人張果老。這位會看相的果老對陳針說:「從您的相貌來看,壽命只能再活幾個月而已。」陳針聞之悚然,於是特地跑到寺院去找他家弟智者大師,問有什麽方法可以救他,這位深得禪定工夫的智者大師回答說:「其他方法都很難讓您起死回生,唯有一個辦法就是修習止觀禪定。」陳針為了保存性命,只好依教奉行,接受了智者大師的止觀禪修方法,並學得十分用功認真。第二年又遇到張果老,果老見而駭然,並問:「汝得不死,豈食長生不死之藥乎?」答曰:「沒有,只是我家弟智者大師,命我修止觀坐禪工夫,所以才得到延年益壽的效果。」張果老乃嘆曰:「佛法之不可思議,能起死回生,可謂希有。」後人將陳針所修的禪定方法編輯成書,名為《童蒙止觀》或稱《小止觀》。

以上這段歷史典故,說明了修學止觀禪定是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特別是書中提到如何對治五種煩惱(亦名五停心觀),講得更為詳盡徹底。我相信,止觀禪定對現代人有所幫助,故今略加解釋,與各位讀者分享法味。

第一、多貪眾生不凈觀:對於欲望強盛者,要教他們觀想人身有種種不凈之處。

第二、多瞋眾生慈悲觀:對於容易發怒者,要教他們有慈悲心,觀一切眾生如兄弟姐妹。

第三、多癡眾生因緣觀:對於容易被外境幹擾的人,要明白一切均是因緣所生法。

第四、多障眾生念佛觀:對於做事常常不順者,要勸他們多念佛,消業障。

第五、多散眾生數息觀:對於心神不定者。要教他們調理呼吸。

多貪眾生不凈觀

貪念是人的本性,人從小就有貪心,好像不用人教似的,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貪心亦隨之擴大。在佛經上說,人有難以戒除的種種貪著,即如色欲和食欲;好像人如果離開了這些欲望,就覺得生活乏味;但終日沈迷於酒色之人,其意誌力也會逐漸降低。

綜觀世上很多豪傑,因女色而身敗名裂,所謂「英雄難過美人關」。因此,做為一個有為的青少年,要養浩然之氣,為壯誌而生。凡事要做到適可而止,恰到好處,才是中庸之道。何況再美的相貌也只是曇花一現,所謂「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任何東西都逃不了無常的規律,特別是再美的人,死後也一樣化為塵土。多少愛情、婚姻、家庭的煩惱痛苦都離不開一個「情」字,可謂是人為情苦。如果能做到少欲知足,煩惱自然就會減少了。

多瞋眾生慈悲觀

世上有很多人,雖然享有榮華富貴,但心中總覺得沒有朋友而孤獨寂寞。這就說明一個人如果性格暴躁、心量狹窄,瞋恨心自然而然在不斷加大,因而大家避而遠之。

佛陀教導我們,凡人一定要備寬忍容人之心,才能廣交天下朋友,為將來一番事業打下紮實的基礎。所謂「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以佛法更深層的理論而言,我們對人為什麽要寬宏大量,因為世間所有的人,多多少少跟自己可能有一段因緣。這是什麽道理呢?

佛教不是講人有六道輪回嗎?當我們每一生一世輪回時都有兄弟姐妹、夫妻眷屬、親朋好友,我們不知道輪回過多少次了,所以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人,說不定他或她前世是您的兄弟、姐妹或父母或夫妻。因此我們對任何人都要尊敬和慈悲。另外,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我們不能輕視任何人。何況人在世上是互相依存的,我們日常所需的,都是有賴各種不同的人來成就,所以士農工商均是我們的衣食父母。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