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做到福壽康寧?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只有在突發事件中才到處尋找緣由,除此之外,大家每天所做的事情卻很少去思考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要怎樣做?這樣做有意義嗎?
所以,人的一生中,有大部份的時間都活在糊裡糊塗的狀況中,這種沒有目標的生活,有時可能是善行的,但有時卻在不知不覺中浪費時間,甚至走向於墮落。因此佛陀常常教導我們要覺醒,所謂覺醒就是要我們學會觀照自己的每一個念頭,並且要將惡的念頭轉化成善的念頭,唯有止惡行善才能享用到福壽康寧的和諧,今略述善惡因果對健康和生命有何意義:

善惡直接影響到人的健康
身體的健康,除了日常保持運動和補充身體所需的各種營養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心存善念,助人為樂,清心寡慾,淡薄寧靜,這樣我們的心才能安,生活會顯得更加自在,身體亦自然健康了。
現代不少科學家做出了很多調查研究,亦得出了相同的結論,他們認為人的壽命長短與其行為的善惡有著直接的關係。醫學家認為慈悲為懷的人,情緒比較穩定,心裡常有助人為樂的歡喜。大腦中樞神經和內分泌系統調節正常,血液循環暢通無阻,新陳代謝加快而促進體內廢物的排出,有助於身心健康。
美國心理學家傑爾曼和他的學生在對加利福尼亞州各中學的學生反覆進行詳細的心理測試,亦發現了那些從小性格誠實,責任心強又守信用的人,比起那些不踏實,不自覺的同齡人要多活2至4年。由此充份說明了心有善念的人,心裡沒有壓力,心情輕鬆愉快,自然能夠年益壽。
在佛教有很多高僧大德一生弘揚佛法,普渡眾生,以無私的精神做利他的事業,他們大多數不但健康而且長壽。如虛雲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五歲,倓虛老和尚活到八十九歲。刺血寫經的當代大德本煥老和尚今年已活到一百歲,依然十分健康。這幾位大德平生葷辛不沾,只有清茶淡飯、素食。
他們為何如此長壽?其主要原因就是心念清淨,一塵不染,就像蓮花長於污泥而常保潔淨,可謂高風亮節,堪稱人天之師,後人學子之模範也。

三世因果與生命的價值
我們凡夫俗子,為什麼難以做到像歷代大德高僧那樣慈悲濟世,隨緣無我,其根本原因就在人們於對善惡因果的不解,再加上身處於物慾橫流、爭名奪利的時代,尤其是有些提倡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觀,他們既不相信前生,亦更不相信來世,因此,對於人生的定位和奮鬥的目標自然無法十分明確,這樣導致於人們往往在遇到困難時,精神空虛孤獨,有的甚至生起尋求短見的想法。
佛教認為人的生命是一種無限的延續就像流水一樣,激起了層層波浪,人的生老病死只是一期生命的現起與消散,今生的生命起落與前一生和下一世的生命起落又達成了一種因果互動的關係。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如果我們明白了人的生命原來有三世因果之說,由此便能覺悟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而是時辰未到”的道理,並能在自作自受的人生觀上肯定人生的意義。
明白了今生的榮華富貴不是僥倖得來,而是由過去的種種善念和利他的行為所形成的。現在才擁有福樂的善果。如今為了有更好的未來,一定要發大心、做善事、行善業,將來才能得善果。
能通三世,明白因果,心中便不會有恐怖,憤怒,不安的情緒,在逆境中亦敢於正面接受,決不怨天尤人,當我們受苦時,從中可以悟到佛法所講的惑、業、苦的因果道理,在受苦的同時,若能廣造善因,就可以享受到苦盡甘來的福果,至於今生享盡榮華富貴的人,更不能自滿,而要知道福報享儘是要墮落的。所以要趕緊修福,培福、惜福,才能永遠保持福報。
人的善惡禍福不單直接影響到了自己,同時亦會影響到家庭,社會乃至全人類。俗語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如果生活在一個慈悲善良的家庭或社會,其思想及言行自然受到正面的影響。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她的兒子有個好的環境成長,故有孟母三遷的典故。

結 語
修心養性,樂於助人,心情舒暢,對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有相當大的幫助,尤其是那些以無我的精神去利益更多苦難眾生的偉人,更能得到仁者壽的福果,明白三世因果和善惡報應,更能幫助人們對生命有正確的看法和積極的人生觀。讓我們在順境中想到幫助他人,福利社會,在逆境中不消極而能更加堅強鎮定,這就是佛教為何要重視因果的本懷。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