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目而視
張珮珊音樂專欄
我笑著問學生:“Why do you keep staring at the book? It is not your enemy.”(“為甚麼要瞪大眼睛看著樂譜? 它並不是你的敵人呢”) 。
真的,學生對著樂譜怒目而視,在我眼中看來是蠻有趣的。為甚麼需要瞪大眼晴看?
看譜是否真的要看得那麼清楚?看譜是否一个一个音符個別的來看?
有些時候,學生還會縐著眉頭看,是否意味著彈奏時充滿疑惑?或者是將口打開,顯示緊張心情。
我在欣賞學生上課時的演出,喜歡同時看著他們臉上的表情。
如果在彈奏一首開心的樂曲,表情卻是一臉木然,怎樣可以表達出樂曲的感覺?
音樂是要表達情感的,沒有拿揑到樂曲的感覺,怎麼可以表達呢?
那麼多不同情感的樂曲,演繹難度最高的恐怕是一些傷感悲愴的曲調。
對小朋友來說,生活是單純簡單。要他們的感情世界伸延到成人般境界,老師需要給與智慧的引導和啓發。
選奏一些傷感和反映深邃內心的樂曲,我會問學生:“你的最惨痛經驗是甚麼?”
同學的“惨痛經驗”竟然是:幫媽媽洗碗,替媽媽掃地,考試拿不到滿分,同學沒有回覆我的電話,不能够第一時間買到Ipad… 。
現今的小朋友真是太舒服了。沒有機會品嘗到人生的苦。
很多時候,學生到了我的鋼琴教室,都是空著手走進來。跟著後面的媽媽卻是雙手滿滿,忙著幫孩子拿著樂譜和其他東西。上完鋼琴課,媽媽也要替孩子整理樂譜,放回琴袋內,然後幫他們拿東西。
看到這些畫面,我肯定是看不過眼。我會督促學生做回自己的事情,勸媽媽不可以縱容孩子。
這些“高度受保護動物”怎麽会演繹出“五味人生”的音樂世界?
我想,智慧的引導和啓發是老師和學生的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