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愴列車 (17) 毛挺蔣可敗不可和
龐林專欄
七七後,希特勒主動建議中日談和,勸三次,目的當是軸心國整合,制定新戰略;10月中,令德駐日使狄克遜向日外相廣田探詢日所希望的中日談和條件。時上海在纏戰,日方氣盛,廣田提四條件:【1.中國承認滿洲國;2.華北自治;3.中日共同防共;4.降低日貨進口稅,停止排日貨。】這種有踩防共紅線,當時國共合作,也促使中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在蘇聯已經願意援華抗日,蔣自然不考慮與日談和,但也造成反共的德駐華軍事顧問團開始懈怠,準備撤離。10月30日,德使陶德曼拜訪外交部,威脅:中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是錯誤,希望中方改變親蘇政策。
德三次調停中日戰
日在淞滬戰屬勝方,11月3日,廣田通知德駐日使狄克遜,氣盛之下追加條件:【5.增內蒙自治,體制比照外蒙。6.華北建立非軍事區至平津路以南,由親日派擔任華北長官。7.擴大滬停戰區,尊重外國人在華權利,由國際員警管制。增三條後是七條。】陶轉達蔣後,對蔣說:中日談判,去談會有彈性。蔣用德不喜歡的共黨當藉口,說:如果國府接受七條件,會失去政權,如果變共黨當政,對日更不利。蔣補充:九國公約國正在比利時開會,可以等,不必急著考慮日本條件。陶不以為然。
【當時最大的反對談和聲音–中共認為抗日與保衛蘇聯是平行的,國際上只有蘇援華;而蔣政府團隊開會多主談和。蔣所忌諱的重點,應是[3.中日共同防共];防共有反共本意,尤其西安事變後,國共合作抗日是當時民意主流。】何況,時國際上只蘇在軍援華;德雖有武備運華,是履行交易契約。希特勒通過德顧問福根霍遜,威脅蔣:如果戰爭再繼續下去,中國經濟會崩潰,共黨會取代國黨政權。陶說,提出來當談判條件,可以改用默認,只要不是具體條約,不公佈,談判無妨。而蔣還要考慮領導地位,不談比較安穩。德國斡旋沒有結論。
九國公約國會議37年11月5日,只通過毫無意義的決議:[譴責日本以武力改變中國現狀]。上海淪陷後,日開始攻南京。這時間,西方準備犧牲中歐幾個小國之主權,滿足希特勒長期以來要求之德裔住處領土,用來交換德解放蘇聯,而德也期待日轉北攻蘇。20日,蔣發佈遷都重慶命令,決心持久抗戰。上海淪陷後,日透過陶德曼26日提出新條件:【1.蔣政府放棄親共、抗日、反滿政策,[與日、滿共同防共]。2.劃特殊不駐兵區,成立特殊組織。3.中與日、滿成立經濟合作。4.討論賠款。】此外,兩項備查:a.談判期不停戰。b.由蔣派專員到日指定地點交涉;蔣仍是毫不考慮。
27日,國防會議,共黨有代表列席,與會者多主和,于右任批蔣:你太猶豫不決,現在必須當機立斷,跟日談和。居正說:蔣先生,要是你不敢和日談和,我居正出來談,我來簽字。當時所謂[防共]就已違背國共合作抗日原則,而且蘇援陸續到位,更加增強抗日決心;而只要談和,就是放棄取回東北及華北主權。
12月1日,德外長紐賴特告訴華駐德程天放:[華無法轉敗為勝,時間對華不利。]但實際上,是日急著[速戰速決],日要拔出在華泥足,俾能配合德打蘇。2日,陶德曼由外交次長徐謨陪同,南京再提談和。3日,蔣命徐謨列席報告昨天陶所轉達日的談和條件。與會將領多贊成以日所提條件為基礎談判。會後蔣依議決接見陶,提三點:一.以日條文為和談基礎;二.保持華北領土主權之完整;三.和談中不得涉及華與第三國已達成的協定(指蘇8月與華簽定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蘇已派志願空軍援華,此時戰鬥機已抵達,且已有參戰獲佳績)。蔣希望德使做公證,陶稱不介入。5日,蔣離開南京;6日,蔣在漢口召開國防會議,要徐謨將陶德曼的調停經過在會上報告。13日,南京陷落。
德駐日使狄克遜勸告日外相廣田:蔣如果超過能承認的限度,接受談和條件,他的政府會倒臺,而蔣政府倒臺,中日戰爭更會繼續,對日不利。廣田稍後改提條件:一.中日滿三國,合作防共;二.華北特殊化範圍擴大到內蒙及上海附近的非軍事區;三.中日滿三國成立經濟合作協定;四.華賠日戰費。狄克遜說,這些條件中國不會接受。廣田:條件是內閣決定,天皇批准,沒有代替辦法。26日,陶將日提的新條件要轉達給蔣,蔣由宋美齡和行政院長孔祥熙接見。過程,張群向蔣提建言:和必亂,戰必敗,敗而後和,和而後安。張群認為,打到河山盡失後才考慮講和,較可以取得人民諒解。德二度調停再流產。
此刻孔祥熙主張談和,曾經差點逼宮,企圖幹掉汪精衛,出來領導中國談和。牽線的是日本特務中國通–和知鷹二。當時開出誘因,謂汪即將在南京成立政權組織政府,只要行政院長孔祥熙,你願意跟我們日本談和,我們就不會讓汪組政府,必要時,可以把汪殺掉。重慶當時知道的不多,但多數懷疑其中還有奇怪變化要考慮,要謹慎。
惟孔祥熙較天真,但也怕東窗事發,腦袋不保,給蔣寫信報備,只希望把握機會。但孔糊塗到連情報份量,以及蔣的以後位置怎麼擺?都未盤算。蔣看了孔的信後,批評,以後如再有人利用汪偽來勸我跟日談判,怎麼辦?1938年1月2日,蔣見陶德曼,說出被迫戰鬥理由:與其屈服而亡,不如戰敗而亡,嚴詞拒絕談和。但,日軍攻勢極猛,而中央軍各項轉進要時間,國府必須假象談和敷衍日方。
真誠合作不能防共
38年1月12日,孔祥熙與張群研究由外交部擬[口頭稿]回應,解釋日所提條件空泛,請明白說明性質與內容後,才考慮。這答覆,目的在拖,並未明確拒絕日方,只為爭取時間,但委員長仍是慎重其事。口頭稿也要送蔣批,蔣嚴峻拒絕,重點:【(1).所謂要求華放棄親共,而與日、滿合作,實行排共政策;中共會有反彈。時中共政策積極抗日,且時已有平型關捷報(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戰績給人民印象輝煌;史料,日本岡山大學姜克實教授根據日方資料,全場戰役,日死傷1506(註一)。當時國共真心合作,對於領導人有約束,日要求華放棄親共政策而與日、滿防共,是不能考慮的。(2).日所提,必要地區劃不駐兵區,成立特殊組織,語焉不詳,當應查明。所謂非武裝區與特殊制度,擬設在何處?特殊制度之性質如何?(3).經濟合作,範圍如何?(4).日方堅持賠償?是否對中方巨大損失,也考慮?】
蔣當時在開封佈防,見到此[口頭稿],認為這會使談判持續進行,造成具體化,即以限一小時到漢口的特急電,通知孔祥熙與張群,對日不可提[口頭稿]。15日,孔祥熙會見陶德曼,只交出英文答覆敷衍,文:以真誠的努力尋求中、日重建和平可能性,我們熱誠希望知道日方條件的性質與內容,以便表達我方看法。16日,蔣通知陶德曼,如倭再提苛刻條件,這原則下,拒絕陶轉達。
之後日本宣布「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華若要談和,請蔣下野。其後,日託義大使,接替德擔任調停角色。3月22日,蔣與汪精衛討論日託義提調停看法。當日,蔣日記:「世人只知戰時痛苦,妄想速和,殊不知和後痛苦更甚於戰時,而況為屈服不得已之和乎?」5月,法學家羅家衡見汪精衛後談到由唐紹儀出面談判,汪說:「日本僅主張不以蔣為談判對象,只有少川出來與日談判才是辦法。只要少川先生出來與日談,蔣下野,是不成問題的…。」
6月14日,汪精衛的代表高宗武與日人西義顯在港簽訂備忘錄,準備組織「第三勢力」;領袖是汪精衛。7月,高宗武受汪之命秘密訪日,見陸軍大臣板垣征四郎、參謀次長多田駿以及近衛首相,議決「找尋蔣介石以外的人」以造成中日之間的和平,此人,雙方認為非汪精衛莫屬。
(註一):版本數種論據:(1).整個平型關周邊戰役,華軍傷亡39042人,斃傷日軍2952人。(2).若只論林彪115師部份,目前大陸官方版為:平型關大捷用時僅一日,115師共斃傷日軍1000餘人。(3).日軍的戰報稱,在蔡家峪,日軍167人死亡,94人受傷。
毛說真話對蔣評價
西安事變促成國共真誠合作抗日,蔣拒絕日本提[防共],周恩來或其代表都參加議事,毛主席自然都得到報告,甚得毛心。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在延安六屆六中全會,會上有個講話,毛主席稱:【蔣是民族領袖,是最高統帥,國共兩黨,國民黨是第一大黨,是基於領導和基幹的地位。】在名為《論新階段》,毛主席說:【假如沒有國民黨政策的轉變,要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不可能的。那時,救國團體在許多地方有了組織,其它黨派亦有了抗日要求。由於國共兩黨雙方政策的轉變,由於蔣介石先生的領導,由於全國軍民的擁護,由於其它集團與其它黨派的協力,就使得日本帝國主義滅亡全中國的侵略步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全民族的反抗。】【同志們,假如沒有國共兩黨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起,建立與堅持,如此偉大的抗日民族革命戰爭之發動,持久與爭取勝利,是不可能的。現在全中國全世界的人都明白:中華民族是站起來了!】【蘆溝橋事變後的第二月,即去年八月,我們黨發佈了一個抗日救國的十大綱領。同時,八路軍改編完成,開赴華北作戰。九月二十二日,我們黨發表了公開宣佈以三民主義為基礎與國民黨精誠團結共赴國難的宣言。】【抗日戰爭的進行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組成中,國民黨居於領導與基幹的地位。…我們認為國民黨有光明的前途,根據各種主客觀條件,它是能夠繼續抗戰,繼續進步,與成為抗日建國的民族聯盟的。由於敵人進攻的堅決性,敵人對於中國各個階層的嚴重的打擊與掠奪,全國軍隊對於敵人的憤怒與抗戰的英勇,全國人民抗日運動的高漲,國際有利形勢之存在等事實,基本上決定了全中國與國民黨的政治方向。第一,任何黨派,包括國民黨、共產黨及其它抗日的政黨與團體在內,非繼續抗戰下去不可的,誰不繼續抗戰,誰就只有一條當漢奸的出路,此外沒有任何出路。】毛主席文章中給國民黨與蔣介石以前所未有的空前高度評價,但《論新階段》至今已79年,人民政府仍沒有公開發表。
保衛不是死守據點
毛主席在抗戰十五個月的總結,其中[保衛武漢是爭取時間問題,不是死守問題],說法是:【保衛武漢鬥爭的目的,一方面在於消耗敵人,又一方面在於爭取時間便於我全國工作之進步,而不是死守據點。到了戰況確實證明不利於我而放棄則反為有利之時,應以放棄地方保存軍力為原則,因此必須避免大的不利決戰。戰略決戰,在一二兩階段中都是不應有的,那足以妨礙抗戰的堅持與反攻的準備,因此必須避免。避免戰略決戰而力爭有利條件下的戰役與戰鬥的決戰,應是持久戰的方針之一。於必要時機與一定條件下放棄某些無可再守的城市,不但是被迫的不得已的,而且是誘敵深入,分散、消耗與疲憊敵人的積極的政策。在堅持抗戰而非妥協投降的大前提下,必要時機放棄某些據點,是持久戰方針內所許可的,並無為之震驚的必要。】【全體一致誠心誠意的擁護蔣委員長,擁護國民政府,擁護國共合作,擁護全國團結,反對敵人聽施任何卦利於蔣委員長,國民政府,國共合作與全國團結的行為,反對任何的漢奸政府統治中國。】武漢三鎮是10月27日失守。(下週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