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愴列車(23) 日檢討滿不可獨立
作者:龐林
戰後,日本依照《日本國憲法》第九條:日本不能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但軍事體制,美國還是要扶持,可以分擔部份力量。朝鮮開戰時,日本失業人口1300萬,許多加入纖維紡織業、金屬、機械等行業工廠擴建增產,甚至解除汽車生產禁令,供應美軍需要,經濟突然起飛。韓戰,日本短期幫助過美軍進行港口掃雷作業,日本秘密傭兵有2.5萬。還有日本工礦業之生產額,韓國南北開戰半年,日本經濟就達到戰前規模。
1952年3月8日,日本可以不受數量限制生產飛機、艦艇、武器和彈藥,共為美軍提供1.1億美元的武器彈藥。日本經濟能起飛迅速,與虔誠投降及吉田茂言論有極大促因。吉田茂戰爭後期反戰,主張早日結束戰爭,戰爭還未結束,於1945年4月就被日軍憲兵逮捕。對於涉嫌叛國,吉田在供詞說:「無論日本命運如何,日本若不同美英交好,就不可能成為繁榮的國家。必須結束對美英之戰爭,戰爭只能敗於美英(意指不能向蘇聯投降),國體必須保住。…如果日本被蘇聯占領,赤化後,日本就會亡國。」事實上投降時,日本仍然有410萬的地面部隊,屬於本土及本土附近的島嶼,配置陸軍230萬,滿洲國120萬;會決定向美投降,只因為不願向蘇聯投降。
韓戰前一年,杜魯門總統派底特律銀行董事長道奇為特使,以佔領軍總部最高經濟顧問身份來日本制定穩定日本經濟的辦法。當時國際局勢已經因為馬歇爾計劃、柏林占領軍對峙問題、中國在焦灼內戰;西方和蘇聯共產已處於冷戰狀態,中共黨軍事發展順利,美國對掌握共產黨毫無能為力,而日本徹底恭順投降,讓美國好感,決定扶持日本,穩住經濟,尤其不能像中國1948年實施金圓券金融大崩潰。
美國緊縮財政,限制投資,用實行1美元兌換360日元的固定匯率,這等於有美國背書。道奇的方案使物價穩定,使通貨膨脹不發生,但隨即出現企業倒閉,工人失業開始增加。二戰使日本萎靡,誰知毛澤東採取行動,用三年的朝鮮戰爭擴大,感謝日本侵略。對於日本,朝鮮戰爭使後勤必須擴大,日本擴充建廠接單提高生產,景氣迅速轉向繁榮。
現在美軍駐日約5萬,日每年財政負擔約18億美元占75%,美自己支出25%。美國川普總統的說法是,日和韓應該全額負擔美軍的費用。如果這些國家不願意負擔費用,美軍準備走人。
前首相吉田茂反思
1945年8月8日,蘇聯照會日本,9日對日本宣戰,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逼溥儀遷都。13日晨溥儀及偽滿官員抵達通化。15日,日本投降。17日午夜溥儀在吉林通化宣布「退位」。18日,山田乙三下令滿洲地區及北朝鮮北緯38度線以北的日軍停止戰鬥。19日,溥儀也不想向蘇軍投降,乘小飛機飛往瀋陽降落奉天機場準備轉日本,被火速趕到的蘇聯紅軍俘虜。
戰後溥儀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作證,說:【表面上滿洲國是獨立國家,但事實上完全是關東軍幹的。滿洲國的大臣全是華人,次長大多數是日本人,所謂大臣不過是裝飾品,實際是由日本人次長操縱行政。就滿洲國政權而言,由日人擔任的總務長官權力最大,遠在國務總理之上。一切敕令或國務院令都以總務長官為主席,第四科科長為副主席,還有各部次長參加的秘密會議決定。我們把這個會議稱作[火曜會議]–星期二會議之意。在火曜會議上,已經決定的事是不許華人反對的。一旦有人反對,總務長官便厲聲說道:這是既定方針!如果你堅持反對,是有生命危險的。因此,滿洲國的華人都有恐怖心,即使是閣議或首長會議上,也是什麼話都不能說。後來,吉岡中將受命於關東軍司令官,來到我身邊監視我的一舉一動。吉岡不許我與滿洲國軍司令官單獨談話,即使許可也是只限於用紙筆,這屬常事,無須驚奇。我過生日,北平的友人來祝壽,也是不准見面的。】
檢討反思六個結論
1951年,時任日相兼外長的吉田茂指示外務省進行一項檢討研究,題目是沉痛反思檢討自918滿洲事變之後,直到太平洋戰爭結束,期間到底日外交犯了什麼錯誤,造成命運如此慘痛。當時是絕密檔案,至到2003年,才解密公佈內容。日本的二戰敗因之檢討反思,有六個主題結論:
(1).不該因918事變而退出國聯。當初退出理由是:退出國聯理由是,為了躲避經濟制裁;我不是國聯成員,你就不能制裁我。研究認為,當時外務省無力阻止軍方918行動,日本不該讓事件發展到[滿洲國獨立]之程度。即便國聯全部會員國反對[滿洲國獨立],日不應退出國聯;退出國聯,使自己被國際孤立,這是日和英美決裂的起端,還造成其後,德、義結盟。更諷刺的是,日退出,反而使已經做記號的敵人–蘇聯,不但加入國聯,而且與歐鄰國簽訂各種條約,等於協助蘇鞏固國際地位。日本的盤算,【不該讓事件發展到「滿洲國獨立」之程度】;應該是,也是要侵略東北,但不搞[滿洲國],這情況下,轉道攻蘇聯,與蔣政府停戰是較必要的措施,至於東北的經濟利益,仍是要攫取的;這一點,蔣介石是願意妥協的。蔣1927年9月,訪日,概括曾經表示可以讓出東北的經濟利益,交換北伐請日不要阻撓;當時日以為是長江以南,有些誤會,後來發生濟南慘案。
(2).日不該與德締結防共協定。日與德締結防共協定,是為了牽制蘇共;但蘇在當時對外軍事武力相對日比較本分,而英、法不滿的是希特勒,日卻向德靠攏,反而造成英、法、美同情蘇共。日、德簽訂防共協定,對盟國並無吸引力。
(3).談判若要談成,就要有彈性;否則不必談,就知道答案。關鍵問題–日在華的駐留,立場很硬,必須讓步,交涉才能成立。也就是說,沒有讓步的準備,不必提出交涉。而當時御前會議已有結論,認為對美戰爭,只初期能取勝,當時已知道最終並無使敵人屈服的方法,而竟然決定不讓步的前提,還對美提交涉,下一步當然是進行一場打不贏的戰爭。這一點,將來若兩岸突破談統,值得備查,如果有一方底線太死硬,也會白忙一場。
(4).外長松岡洋右不該幻想能將蘇拉入成為四國同盟。研究認為1939年9月1日,歐戰爆發,日原可不介入,這有助提高日的國際地位。而後政府竟認為蘇會加入軸心國同盟,但後來蘇並未加入軸心國;而日本卻忘記,要捲入對英美宣戰,得有蘇同盟才行,等德蘇戰爭爆發,卻繼續打這場不是原來規劃的盟友戰爭。【正確的做法應是:若是以德義日蘇四國要同盟為目標,那麼,只要蘇不加入,日就不應締結三國同盟。】加入軸心三國,只是幫助德牽制美,而本來日並無對美作戰企圖,後來被綁架對美作戰;締結軸心三國同盟,有百害而無一利。另外舉個例,1942年3月23日,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和日駐德大使大島商談,軸心國新戰略,要求日佔領錫蘭和馬達加斯加等地,以配合德向中東和高加索進軍(此時德正與蘇談化敵為友),而此刻日依希特勒旨意,已攻擊新加坡、印尼,大軍陷入太平洋;問題是日是為自己利益戰鬥,還是為德?日本常搞不清楚。
(5).不該幻想用對蘇妥協來應付英美。簽署《日蘇中立條約》,是企圖對蘇妥協,以使日美外交轉有利於日,但,蘇願意簽中立條約,也是為了給予日美的對抗增加刺激。總而言之,歷史已經證明,日只和美英提攜,才有利於對俄外交;而另一方面,日若和英美反目,結果肯定必然屈服於蘇的威勢之下。而松岡外長想通過向蘇妥協來壓服美英,這只是增加美英惡感,後來是自己走到史達林所期待的日美關係惡化。也就是說,只要締結日蘇中立條約,就註定只會被蘇利用。中立條約簽後,日對美態度更強硬,而且使蘇在對美英協商時更有利。與蘇條約都只有助於蘇,對日只有害。
(6).不該幻想,期待通過蘇的斡旋來終止戰爭。1945年6月,軍方要求日派遣特使赴莫斯科,希望蘇斡旋與美英之戰爭。日不應給予蘇任何對日參戰的機會,應直接對美英通知無條件投降,並在極短時間實現。依賴蘇斡旋和平終止戰爭,日本現在想起來,真是愚不可及。
日本開始熱河行動
1932年7月7日,關東軍司令本庄繁,要求熱河省主席湯玉麟加入偽滿為一省。1933年1月11日,日聲明熱河為偽滿領域,決定出兵。15日,美通告各國,不承認偽滿。2月21日,日偽聯軍進攻南嶺,熱河戰役開始。【1933年2月22日,偽滿對華通牒,要求熱省華軍24小時內撤退。】23日,日向南京提出照會,謂進攻熱河是根據「日滿議定書」,要求華軍撤退;羅文幹部長駁斥。25日,日從通遼和綏中基地分三路進犯長城北部和東部整個地區,以及沿長城重要關隘。27日,日陸相荒木貞夫在議會演說:要攻熱。3月3日,日機一架轟炸承德,4日,熱河省主席湯玉麟不戰而逃,逃離承德,日軍兵不血刃,128人佔領承德。
日軍的復疆說法,是一廂情願,連溥儀都認為他是華人,只是被日利用。如果日認為七七是「復疆」,則日本問題大了。俄也可以替北海道的原住民愛努人(蝦夷)復疆,還有,琉球王國尚泰後裔也可以復疆。
熱河是張學良防衛責任區,熱河抗戰結束(1933 02 11–03 13),張學良下野出國。之後日軍侵略三階段:第一階段,要佔領東蒙建偽政府,侵熱前,實際已控制東蒙;第二階段是利用內蒙,由德穆楚克棟魯普(德王)進行內蒙自治;第三階段,擴展至察哈爾、綏遠兩省,這是為內蒙脫離中國,建立名稱為[蒙古大元帝國]或[大元共和國]傀儡政府。第三階段的察東爭執是,1935年6月,透過[秦土協定],要求中國軍隊從察東撤出;1935年12月,日軍藉口張北事件,指使偽軍李守信部佔領察北六縣和察東八旗,在1936年2月1日成立[偽察哈爾盟公署]。然後,矛頭往綏遠。1936年5月建立[偽蒙古軍政府],控制了察北和察東地區,威脅到平綏鐵路和晉北的大同及綏遠的包頭。
日軍勢力在擴張至綏遠,會隔絕中蘇邊界。史達林壓力很大,當時放話同意蔣可以勦滅延安的紅軍。1936年9月,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在協商時,鮑格莫洛夫代表史達林對陳立夫說:「一旦中日爆發戰爭,蘇聯決不會幫助中共。」接著說:「陳先生,中共只有兩三千兵力(指正式武裝部隊),如果他們不聽話,你們就把他們消滅算了。」
1936年10月,關東軍制定侵綏計畫,[綏遠抗戰]是11月11日,軍委會副委員長閻錫山兼太原綏靖公署主任,發佈綏遠作戰序列命令,13日打到12月19日,地點包括紅格爾圖、百靈廟、錫拉木楞廟,主要是百靈廟戰鬥,蔣11月16日在洛陽監督、指揮;綏遠省主席兼第35軍軍長傅作義、13軍湯恩伯取勝。百靈廟大捷是國軍自1933年長城抗戰以來二度勝利。12月雙十二軍變。
1933年3月22日,蘇駐日使晤日外長內田康哉,對於日拒絕訂立互不侵犯條約,希望日重新考慮。4月8日,偽滿封鎖滿洲里,停止中東鐵路交通。5月1日,偽滿截斷中東鐵路與烏蘇里鐵路。34年3月7日,蘇外交副委員長Sokolnikov 告訴華訪蘇考察團楊傑,蘇對日戰爭有把握,擊敗日後會將東北交還中國,中俄應合作。
蔣在1934曾經透過關係,詢問在菲的麥克阿瑟,是否願意為華建立一支500萬的軍隊抗日;麥拒絕,他認為要創建一支能對抗日軍的軍隊要20年。1935年2月23日,蘇將中東路出售1.4億日元。1938年1月10日,日駐德大使東鄉晤德外長紐賴特,說明新政策,要早日結束中日戰事,日將採不以蔣政府為對象,而與各省主席簽訂和約,並盼德能承認滿洲國;紐賴特婉拒。日要擴大海外戰爭,擇北打蘇或南進印尼,還在討論;7月23日,日向華提出四項停戰條件:[日退出中國(滿洲除外);華承認滿洲國;劃虹口閘北、江灣為日租界,租期99年;中國加入反共協定。]蔣毫無意願。這場戰爭此刻,文人檯面八成主和,蔣有許多停戰的機會,打與不打,區別只為東北正名及台灣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