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愴列車(24)怕蔣反攻不敢打蘇
作者:龐林
納粹反共,蔣政府勦蘇區期間曾朝著盟德建立軍事聯盟努力,這算備案,戰略有解散蘇聯取回1858、1860失土機會。早先老蔣1927年上海行動,屬於背叛革命,沒有同盟誠信,但戰略上是3月29日解散第三國際資金幕後成立的工人臨時政府。之後蔣持續反俄,依其著作內涵,是為取回領土目標。
抗戰擴大到上海,算扭轉乾坤戰略,是國府國防部會議決定,此部份有兵不厭詐的奧妙,系列21第一節【何梅協定確實屈辱】有談過;系列22及23後段【日本開始熱河行動】有介紹戰略玄機,此處不重贅述。這些領土戰略,加上守住雲南、新疆,蔣公在領導抗戰過程,算戰略成功。另外,戰略死守金馬?當年美國看不懂,但[死守金馬]也代表陸台不可分開,毛澤東後來才想通,決定容忍。
另外失去外蒙是1923年孫越宣言已經鑄成(系列14已述理由),蔣非主事者。至於琉球群島,戰後放棄?背景有琉民風土習慣語言及歷史,1693年,鹿兒島薩摩藩勢力就進入北部的奄美群島,之後琉民多數說日語;日本1879年占領,通行語言是日語,其風俗已經與大和民族同化。戰爭有美軍屠殺、琉民戰爭死亡26萬的矛盾,蔣若要取回琉球群島,有許多困難。不過宮古群島、石垣島、西表島、小濱島、竹富島、與那國島、波照間島、鳩間島;八重山群島在內的先島群島,若依地理位置,都應該屬於中國;李登輝是倒過來解釋釣魚台列島歸屬。
東條有拿破崙之鑑
1940年10月1日,桂永清電報;「得到的情報說明,德斡旋讓中日議和,只要渝承認偽滿,日軍即全面撤離華中、華南。」突襲珍珠港前,海軍認為儘快對美開戰,對日有利,強調以後良機不再有!陸軍總參謀長衫山主張應在41年12月初開戰。
日對於撤出華戰區轉北打蘇,有過敏的恐懼馬後砲問題。東條英機是用另一個角度闡述南進的必要性和絕對性,他在回答樞密院原議長提出的美日秘密談判的問題說,美並沒有誠意讓步,只是向日提出要求;當時羅斯福總統希望避免在太平洋上與日開戰,以便集中全力援英。
東條當時說,最嚴重的後遺症是在華的駐軍問題,說:[我們派出百萬大軍,已經付出數十萬人傷亡,家庭失去親人的悲慟,四年的艱苦災難,用了幾百億日元。]東條認為:【如果把軍隊撤出,中國不是停止戰爭,而是會奮戰一博,驅逐日本,中國除了會武力取回滿洲,還有朝鮮和台灣!】當時的中國戰場戰略,東條是硬著頭皮撐下去,戰爭走到這地步,寧願冒著困獸之鬥危險,也要進行下去。
東條曾舉例,在拿破崙打半島戰爭,1807入侵葡萄牙,1808進占西班牙,派哥哥卡洛擔任西班牙皇帝(1808 06–1813 12)。西班牙就是1812年9月14日,看到法軍攻下莫斯科,才趁機配合英葡聯軍,摧毀了法國對西班牙的統治;卡洛狼狽逃回法國。
東條有忽略軸心國同盟的責任及義務,假設德蘇開戰,當時對自己團隊承諾約束戰術,只調兩個師在遠東虛晃一下,例如廟街進出(尼古拉耶夫斯克)一趟,史達林就不敢把遠東軍團與關東軍對峙的25個步兵師和9個裝甲旅部隊調來防衛莫斯科,這將對納粹非常有利。站在同盟角度,東條很愚蠢、自私。時是1941年10月,德軍攻到莫斯科周圍,德外長里賓再次向日提出,日德應迅速聯合行動,東西兩面夾蘇。1942年初,里賓提出,5月是日參加對蘇戰爭的期限。
【由這段東條表明無可奈何的歷史,說明,日本不論是誰提議要與蔣政府談和停戰,都只是預備案,而東條英機是怕蔣軍反撲。1939年8月8日,希特勒派密使戈寧與蔣斡旋與日談和(見系列13),就算蔣願意,東條恐怕也還有顧忌,諒也不從;不過大本營若接受,會說服。
日軍若多數退出華,往南打新加坡、印尼,或轉北打蘇;戴笠會策反偽軍反正。偽軍的糧靠偽汪供應,而部份仍領渝軍餉,也兼領偽南京的俸。而蔣也知道偽軍領雙薪,卻有些明明已投偽,蔣裝做不知道,這是留後路;處理複雜軍務,蔣有段數。
戰時打渝的偽軍比例不高,反而願意做做樣子打中共的,比例較高,但有敷衍渝成分,奮戰真打?不算多(1940年10月黃橋事件後有)。因為領渝的俸,因此每隔段時間,也要佯攻八路、新四軍,向蔣交差;這部份,偽軍若是配屬日軍,屬於支援單位,是要與中共軍隊交戰的;但偽與共,兩方都有華人,為了避免雙方過度傷亡,多數有線維持連絡管道,甚至交換買賣彼此欠缺物資,包括買偽軍有管道提供的美國香煙、西藥、報紙。台灣人共產黨蔡孝乾說過,抗戰期間在延安時就替毛主席買過淪陷區報紙、三五牌洋煙。真正的你死我活死拼,若配有日籍軍官指揮打共軍,是有,但眼紅對殺硬幹少見;看解放軍將領的著作,由戰利品數字、俘虜數字可以看出端倪。
爾虞我詐外交玩術
孔祥熙1937年6月訪德,目的在希望得到德擴大援華,尤其是軍購與軍事顧問團之合作能繼續。由駐德大使程天放資料披露,孔曾企圖說服希特勒[棄日挺華]。程憶:「談到遠東局勢,希特勒希望中、日,彼此友好合作,不要再戰。如果中、日需要他做調人,他願盡力。」
孔祥熙6月訪德之前,蔣政府外交策略是製造蘇有拉攏蔣政府情況;孔告訴希特勒,華可以永遠做德的朋友,日不一定可靠。用意在華用婉辭蘇援,希望德援華。當時稍前,4月,蘇駐華使鮑格莫洛夫通知蔣,如果華願意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願意向華出售飛機和坦克,並供貸5000萬美元;蔣沒答覆。
孔祥熙是先到德空軍大樓,戈林五分鐘才接見。第3天,到柏林200公里外的沙爾茲別墅訪希特勒。希特勒告訴孔,德愛好和平,不希望與其他國開戰。可是英美散播謠言,說德要侵略全世界。希特勒提醒孔不要被美矇騙。孔希望說服[棄日、轉與華建立友好外交關係],希特勒很不禮貌回話,坦率說:【德只願意同強有力的政府訂立外交長期性協定……大自然就是強者與弱者之間的鬥爭;強者統治弱者,永恆勝利。如果不這樣,大自然就是衰亡。違背這個規律的國家也將衰亡。】
盟德曾是王者戰略
依蔣的民族信仰,不會與日、蘇和諧共識共盟軸心國,但與德要保持友好態度。畢竟有918、南京慘案、偽滿及關東軍問題,還有打抗戰是為台灣、東北回歸;領土條件沒有得到德日共識,不可能加入軸心國。但【蔣政府可能可以與德合作攻蘇,這有解散蘇聯取失土利益。】【但蔣應該另有要求,若盟德,會要納粹將日邊緣化,並且退至1931年918之前狀態。但這在日還沒嘗到苦頭,退出滿州?不可能促成。】
孔訪德時(1937 06),蘇還未援華,道義上說得過去;雖然中共會反對,但對於蔣,反蘇反共都是優先一切的,解散蘇有取失土利益,這才是王者戰略。希特勒若早些頓悟,77前就盤算[盟蔣解散蘇聯]是可能成功的。
【另外,如果沒有上海813,很難解釋抗戰與滿州復疆之區別。七七是在永定河蘆溝橋開始打,在小日本,是仗著日滿協議書,有復疆性質,理由是蘆溝橋是前金1189年6月起建,1192年3月完工;滿清自稱是後金。蔣為了使國際確定這場戰爭,本質是日本假藉日滿協議書,侵略華北,國軍用主動攻擊日在滬陸戰隊司令部,雖說是詐,但在許多複雜史事難以釐清前,兵不厭詐。至少你日整多少冤枉給華,蔣還你一次冤枉,又如何?這個詐,張治中部冤殺兩名日軍,真相已經公開。(2名屍首死的位置是和平區,殺後有移位現場)】
偽軍附日條件打共
抗戰是一種領土信念支撐領導人,堪稱偉大。筆者綜合資料,蔣公的幕僚雖多,但優秀戰略、國策及圓融處理周邊細節,有些是陳布雷、白崇禧獻策;將來若兩岸理性統一,查核記事資料,若能確定,應該給特別有功者樹立銅像。
和談分兩種,一是主張就現在狀況,假和談;二是真的主張談和,承認滿州國,藉以減少傷亡,另取得其他較大的利益空間。37年8月7日,南京國防會議決定堅決抗戰,但參謀本部提出儲存彈藥估算總量,只夠6個月使用,而且龐大軍費毫無著落。汪精衛、胡適都在初期就主張和談,這部份不能說他們膚淺、無知,畢竟戰況,每日傷亡數字看得驚心肉跳。而身為領導人,重點還要看後代,以及抗戰條件。抗戰時,華歷史複雜問題,使汪偽有機可乘,但偽軍含需要軍糧的權宜之計;雖願意代汪偽守後方,但接受派赴攻打渝方向之前線的偽軍,畢竟算少數;派往打渝軍,例如衡陽、長沙,是有偽軍,但部署側線;主要接觸戰,仍是日軍、關東軍。
1933年失去熱河後,張學良通電下野,到國外治療根絕鴉片隱,國府安排汪再任行政院長。此時日軍又南下逼近平津,汪這時才知道根本財力都已用在勦蘇區,沒有能力大型集結軍隊抵抗,這時也不再高調喊抗日,汪主持會議批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在平與津之間建立一個30餘英里寬的非軍事區),汪自我解嘲:「人謂以不抵抗而失地,今以抵抗而失地,此言誠然。量度現有國力,抵抗之也不能得到勝利,固自始而知之。知之而猶抵抗,亦惟視其力之所能至,以行其心所安耳。」蔣當時只強調,先安內,後攘外;實際上,是傀儡政權溥儀與日訂立[日滿協議書],文旨:滿洲國領土由日和偽滿共同防衛;日藉協議書逕行替偽滿復疆。演變成復疆是國民軍馮玉祥驅逐溥儀離開紫禁城,惹的禍;日挾持後,用918進行轉為偽滿復國。
由於禍是國黨馮派惹出來的,蔣只好技巧說[先安內,後攘外],實際上若國軍在熱河、冀北抵抗。溥儀或許說這是後金領土,蔣軍才是侵略者。這種奇怪的演變,問題源自於清末,革命黨宣傳[驅逐滿清];現在時空不同,溥儀有日撐腰,連蘆溝橋都可以強調是復疆範圍,滿清說法,後金之義就是「愛新」,其前身是前金,蘆溝橋是金章宗1192年3月竣工。【因為有歷史錯誤,造成國民黨不宜抵抗,也不宜說清楚、講明白。】蔣因此7月17日,廬山發表著名演說:「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但仍無法推翻深懂清史的復疆理論,因此8月9日用虹橋機場殺兩名日軍,故意起衝突,拉日往南,在不屬於後金領土的上海擴大戰爭;變成純粹的侵華戰爭。
蔣在七七就遇到行政院秘書黃浚把軍事佈署,長江要殲滅日在江艦隊情報通知敵方,這案槍決16名漢奸,之後習慣性有國防政策都儘量達到只有重要必須接觸者才說明底牌,這是優點,但遇到接掌新任務要進行,有條件要詳細瞭解到,卻一無所知。
國黨黨務系統先後有西山會議派、改組派、CC系統、黃埔、元老派;軍事有蔣的嫡系、馮的國民軍、桂李宗仁、白崇禧、粵張發奎、李濟琛、晉閻錫山、奉、軍閥馬家軍、疆盛世才、魯韓復榘、川劉文輝、劉湘、共黨,都發生過武裝衝突。
由於防範敵人、政敵、特工臥底,蔣對於一切機密,都不習慣竭誠討論,凡事習慣性只與貼心幕僚討論、商量。蔣以剿蘇區為名,中央把剿蘇區都劃給行營;軍事、財政、司法、地方行政,都由行營自己辦理,因此行政院長期管小事。再舉幾個例,汪數次與蔣唱反調,蔣顧忌的還有汪主與日談和,因此養成沒有溝通觀念的習慣,甚至汪兼外長時,蔣的外交情報仍是不出門的,沒有照會汪,連好朋友黃郛,也是未必能得到蔣的情報照會。有一次黃也生氣了,對幕僚公開抱怨:[要我對付日本人,連一些近況消息都不給我,哪能夠辦事?至少,蔣先生已答應日本什麼,也應該讓我知道。常常遇到這樣,日本人來要求,我就拒絕,然後頂我話,說蔣先生已答應了;我打電話問蔣先生,才知道已經有進行一部份,但為什麼不通知我呢?]蔣這麼做,是當時常態,最主要是當時派系複雜,政策隨時要調整,蔣盤算的情報照會,不能太大膽。
按照在華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回憶說法,抗戰,龐大偽軍超過日軍總數量,在淪陷區繼續打遊擊,周旋的是派系舊軍閥,仍接受渝的軍餉,對蔣卻未必忠誠;岡村要求各軍、兵團長對國黨地方軍進行誘降,結果,從1942春開始,這些將領陸續投誠;其中數目最大的是龐炳勳8萬大軍。除正規軍,投誠的也有地方雜牌小部隊,這樣的隊伍,在維持治安起了一些作用。1942年3月23日,德已放棄打莫斯科,外長里賓和日使大島商談,軸心國新戰略,要日佔領錫蘭和馬達加斯加等地,以配合德向高加索,然後中東的進軍。日這邊則是在1941年12月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後,制訂一個用5個師攻打澳洲、奪錫蘭,與希特勒在印度洋上會師的計畫。41年底,希特勒承認鮑斯的[印度臨時政府];42年1月,派特使楊克在瑞士見前華駐德武官桂永清密談德華結盟。6月9日,楊克與桂再密談,桂按蔣指示,要德提出[中德突攻印度]具體內容。中途島海戰(6月4日–7日),美擊沉日航母四艘,盟軍全面看好,有可能這是蔣結束與德周旋關鍵。
岡村曾說,1942年10月8日到山東張店,檢閱該地投誠部隊,當晚飯館設宴招待部隊五、六位部隊長,並當席懇談。這些將領對蔣不夠忠誠,但對國家民族倒有相當誠意。他們在不同場合,見到我會說:我們不是投敵叛國,中共才是中國的叛逆,我們只是想和日軍一起消滅他們;我們現在仍在接受重慶軍餉,如果貴軍要與中央軍作戰,我們恕難奉陪,這點請諒解。1944年3月22日,岡村在北平宴請降將,包括龐炳勳、孫良誠、孫殿英、杜錫鈞、吳化文、張嵐峰、李守信、胡毓坤、榮子恒等,進行懇談。當他們得知不久將發動攻擊時,表示礙難參加對重慶中央軍作戰,但願協助維持地方治安;尤其熊劍東的8千黃衛軍,對鄂的新四軍進行掃蕩,是很認真的;山東吳化文的集團,1943年1月公開投敵,被改編為和平建國軍山東方面偽軍,吳任上將總司令,後改編為第三方面軍,部1.9萬人,也曾掃蕩共軍。岡村自己估計,向日軍投誠的渝系地方軍兵力約40萬,其中華北部分30萬左右。這數字,是在投降後說的;說太多,不禮貌;岡村很會觀察渝蔣團隊臉色,自然要考慮給蔣面子,數字要保留。其後來被赦,未追究戰爭罪,就是靠這種思維周到,還有8月15日命令日軍只可向渝建制單位投降,尤其提出願意代蔣團隊勦共;一切甚得蔣心。最重要的就是,岡村命令虔誠投降,後來日軍大致都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