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愴列車(27)廣州暴動驅蘇換德
龐林
一戰的導火線是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那法事件,五年後同一天,在法國凡爾賽宮,德代表團正式簽署和平條約。條約規定,德喪失所有的海外殖民地,並將普法戰爭取得戰利品亞爾薩斯及洛林兩省土地歸還法國,18世紀占領的波蘭領土還給波蘭;丹麥、捷克及立陶宛都從德國取回一部份土地回來,德國約喪失12%國土及650萬人口。凡爾賽條約還規定禁止德、奧合併。軍備上陸軍最多只能編制十萬名,海軍船艦噸位限制在十萬噸以下,德國必須廢止空軍及徵兵制,規定在萊茵河東岸50公里內不准部防駐兵,並且要求德國三年內必須賠償兩百億馬克戰爭賠款。由於陸軍編制限制十萬名以下,失業退伍軍人有許多,部份往亞洲發展。我們談談中國與德國曾經有過的軍事合作。
史魔金援廣州暴動
蘇聯因蔣在上海四一二清共,採取報復行動數管齊下;用拿破崙三世奪權方式,套用指導中共南昌搶劫銀行八一建軍;當時第三國際要分裂國民黨,過程由中共試圖建立一個共產黨員占多數,與國民黨宋慶齡為首的左派聯合政權,此時汪精衛立場仍在徬徨,平心而論,民族及國家情感,汪比慶齡腦筋清楚;汪是敗在夫人沒有視野,影響到沒有戰時必須中央一線之修養以及忽略東北之價值。
第三國際實際援馮玉祥比孫文還要早,並且還要多,前後數年,第三國際間斷扶助馮玉祥擴軍,建立軍校,以茲去蔣而代之,後來援砲支持馮玉祥奮戰「中原戰爭」。
另一方面由第三國際之活動,1927年11月13日和18日分別建立陸豐、海豐工農兵蘇維埃政府,是最早的縣級工農兵蘇維埃政府。27日建立茶陵縣工農兵蘇維埃政府。加倫將軍(布留赫爾)規劃南下廣東,佔領出海口,以便地利方便接收蘇聯船艦送來武器援助暴動(革命)。
史達林支持廣州暴動。1927年8月11日,蘇共中央政治局決定滿足布留赫爾同志裝備一個軍之請求。廣州暴動要撥給15000支步槍、1000萬發子彈(庫倫儲備物提出)、30挺機關槍和4門山炮帶2000發炮彈,行動經費現金110萬盧布(後來是由海參崴派遣特工帶去30萬美元)。
1927年12月11日在廣州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第三國際曾參加過德國工人起義的德共,共產國際代表諾伊曼(威爾曼)及何錫思共同現場策劃進行暴動建立中華蘇維埃,共產黨稱「起義」(使用“工農紅軍”旗號);由於傷亡過眾,槍決一名蘇聯副領事,就是蘇聯何錫思將軍,是總指揮(同廣州領事館副領事哈西斯,還有領事館職員波波夫、烏科洛夫、伊萬諾夫、馬卡羅夫等落網槍決。)張發奎可能有私交放走領事波赫瓦林斯基全家未槍決。
暴動混戰時,原有俄籍十餘名現場指揮,共是六名落網槍決(張發奎報告是暴動時槍戰死亡),庫倫來了41人,朝鲜100餘和越南胡松茂等24人,含有浪人趕來參加暴動;過程華人5700人橫死街頭,張太雷是巷戰陣亡;有含蘇聯雇用500餘名人力車車夫以放火罪,張發奎下令集體槍決,這是後來放棄城市暴動主因。時奉系老帥考慮回東北經營自己的天下,其帳下,已經有德國軍事顧問。
南京政府1927年12月14日與蘇斷交後。23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給各國共產黨發出指示電:建議採取最強有力的行動來反對中國的反革命,批評白色恐怖和殺害蘇聯駐廣東代表的暴行;各地舉行群眾集會、示威遊行和在英國、日本和美國領事館前遊行;口號是保衛中國和蘇聯革命。南京開始,找德軍建立軍事顧問團。
中原戰爭紅軍擴大
412國民黨上海清共後,先驅逐蘇聯參加北伐軍事顧問,12月才驅逐在廣州蘇聯第三國際人員,隨即搭上德,10年時間前後有135位德國顧問在華任職。南京政府首批德國軍事顧問團長馬克斯鮑爾,是27年12月來華,曾協助過皇姑屯遇炸前的張作霖。28年11月成立南京教導隊。29年5月6日,鮑爾突然天花病逝上海,死因有可能是西南實力派桂系派人宴會在食物下毒。鮑爾在蔣桂戰爭中對蔣建議,對於桂系必須除惡務盡,遭到報復;但這說法證據不夠。鮑爾病危時,克里拜爾中校代理職務。而克里不算瞭解軍閥腐蝕本質,看到蔣在戰場竟然用火車載著酒家女服務生、專業妓女作戰,蔣當時還用銀彈,也就是用錢買通敵方將領投誠,肉彈用來吸引敵將過來見識見識、銀彈在當時最有效,誰給錢,替誰賣命;雖然國情如此,但德國人無法理解,甚至鄙視這種戰爭手法,克里人緣不如鮑爾,蔣團隊和德國顧問團此刻關係緊張。1930年5月,中原熱戰期間克里拜爾卸職。隨即由前德國國防軍總參謀部作戰處處長喬治魏采爾中將(Gearg Wetzell)接任顧問團第三任團長。魏采爾擬訂作戰計畫,實施作戰指揮能力很強;中原大戰、圍剿紅軍、一二八上海抗戰都很用心;整軍、建軍、戰鬥,尤其規定陸軍在發起攻擊後,派出的飛機必須在陣地配合進攻,掩護陸軍攻擊行動,到晚上才可返回基地。中原戰爭,魏采爾在專列上,穿梭於前線全力指揮,對於蔣軍有很大貢獻。蘇聯支持的叛軍馮玉祥部第八方面軍總司令樊鐘秀(告別式用輓聯尊稱孫文為國父之第一人)就是死在魏采爾派出飛機的轟炸,吉鴻昌也吃了許多虧。31年,德國顧問曾在杭州筧橋協助成立航空學校。魏采爾是34年4月11日離職。
老蔣在第二次江西剿共失敗後,曾密派黃公略的異母哥哥黃漢湘往蘇區策反黃公略和彭德懷,當時承諾委以兩將重職,但策反失敗,彭德懷殺死黃漢湘後,腦袋割下,交給陪來便衣衛士,帶給蔣覆命。
納粹當時已在備戰,可那只是要在歐洲討回一戰之屈辱,當時還無實力發動全面大戰野心,而蘇聯之逐漸擴大是德必當抵制發展的對向,也因此美、英、法都不去計較一戰德敗而被裁軍之條約。德國在一戰是戰敗國,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其軍隊被限在十萬以下,美、英、法認為德將只有一個敵人-就是蘇聯。德看準中蘇有領土宿仇,與中結盟可消抑蘇擴張;後來德義日軸心國建盟基礎就是反共。蔣反共,多一個政策反共之結盟國家,用軍購配合要求德派軍事顧問團來華指導進行掃蕩毛共贛蘇區;中德密切軍事合作,國軍裝備開始德國化,連陸軍戰鬥人員鋼盔M-35都與德建制相同,西安事變前只鋼盔就從德進口了國軍專用31.5萬頂鋼盔,當時國軍之軍官制服比70年後的現在,看起來軍人威武味道更勝一籌。德賣武器裝備給華;蔣把瑋國兒送德留學,加緊與德軍事合作,準備安內後攘外;安內就是一黨專政,滅共,攘外就是打退日本九一八事變以來之侵略;雖然蔣也希望與美英進一步結盟或取得軍事協助,但美英反應很慢。
由中德外交之周旋,我們也可以看到,蔣介石曾要搭上希特勒,卻被忽略,但汪偽加入軸心國、日向美開戰,德卻兩度回頭拉蔣,希特勒外交顯然只在短線,是大戰略致命傷,講起來希特勒只算二流戰略家,原來要做西方主流期待的長遠偉大志業,卻經常計較小細故(後篇會舉例敘述),如同俗夫市井無文化小民膚淺的反映,後來造成納粹只能擇短線利益運作,與拿破崙犯的戰略錯誤有許多相似。
五年軍事合作計畫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南京圍剿共產黨工農紅軍之行動與希特勒反共決策相同,希特勒派出無法存在建制的高級將領前德國防軍總司令漢斯馮塞克上將(Hans Von Seeckt)帶軍事顧問團來中國;中德簽署《五年軍事合作計畫》,德1933年10月即開始規畫對於中共算是要命的「碉堡戰略」;毛澤東曾說,這個時候開始,紅軍領導人畏敵如虎。中共革命事業因採納德國顧問團「碉堡戰略」而進入低潮。紅一方面軍開始撤離瑞金是1934年10月21日開始轉進大西方貴州進行所謂長征。
漢斯馮塞克上將受到蔣器重,開始協助中國建立現代化軍隊,很快就提交《陸軍改革作業書》,計劃中用有限的物力財力,建立一支裝備精良的全國60個師(階段數量不同)整編細節,計劃分批完成60個精銳師整編師方案,建立一支配備充足,編制補足,完全高效率的國家軍隊,就足夠可以滿足國家需要應付各種狀況了。
德國幫助國府勦共
因反對編裁爆發中原戰爭,期間共產黨擴大蘇區,新的問題開始呈現,蔣進行五次大圍剿,1930年元旦餐宴後要求德國軍事顧問提出具體意見,之後德國魯登道夫關心中國中原內戰,推薦魏采爾將軍以顧問團團長身份協助蔣。國軍開始規劃德制裝備部隊採用德國顧問戰法,[修築碉堡推進]是德國顧問團監督的。當時認為屢次被敵誘入追殺,都斷羽而歸或全軍覆沒,只有穩紮穩打逐步進攻才能克服游擊隊偷襲戰術。
依張國燾我的回憶,1931年3月,顧順章護送張國燾往鄂豫皖蘇區河南新集,期間4月初路過漢口住三天,曾在居留處買報紙,所刊載勦共文章,張之回憶原文是【蔣氏也注意封鎖,沿著匪區,築碉堡,堅壁清野,使匪不能向外發展,以圖逐漸縮小包圍】(張國燾著作902p)。這個報紙證明修築碉堡勦共此刻已在進行,顯然31年3月時蔣之築碉堡戰略已經有些成就。
築建碉堡使紅軍放棄瑞金,是委員長不戰而屈人之兵,當時作業之鐵桶計劃故意洩露給紅營,毛澤東決定緊急撤守。而國軍當時有能力勦滅,卻採取窮寇莫追戰略,主要目的還有讓中央軍名正言順要進入地方軍閥勢力區剿共,順道進駐逐漸接收部分駐防地。蔣公這部分算溫和戰略,具備極高兵法,不過當時還有一個目的,希望中蘇關係緩和,讓史達林同意經國兒回國。
查歷史我們可發現中原戰爭時,德國柏林開始可以直接與南京通電報(1930 06 26);由德國買的砲座在暴風雨天仍可正常射砲,而其他國製造砲台下雨時無法點火;8月15日蔣軍反攻濟南,德製砲座曾立功。
當時與中國外交具實力各國,只德國積極,誠意共識與英法日蘇不同。甲午戰爭後,是德國強迫日本讓出租界漢口和天津,雖然也是侵略,但具有平衡牽制力量。袁世凱政府時,德國主動出資六百萬金馬克貸款給中國交換在山東修築鐵路之權益;而且蔣校長北伐後列強只有德國不曾對華有帝國侵略野心,在華沒有租界。(下篇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