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愴列車(28)蔣緯國的明德專案

蔣緯國的明德專案

龐林

抗戰前中國進口軍火武器,80%來自德。抗戰爆發時刻,華已有近30個師(原計劃60師),二十餘萬陸軍接受過德式不等層面訓練和提升裝備。槍用彈藥,當時已能靠自行生產,但戰爭後,轉進慌亂下,配置過多,來不及運輸,丟棄許多,被敵接收;孫立人戰功成名後,曾提出戰事死守陣地應該有個標準,例如,估計會淪陷,則死守陣地要有規定時間期日,彈藥較好部署補給。

813戰事,德國顧問法肯豪森等有71人在上海參加指導華軍對日作戰。武漢保衛戰前戰略討論,提議炸掉黃河堤的是法肯;中德1938年斷交,法肯返國。法肯涉嫌參與1944年7月Staufenberg刺殺希特勒共謀,由於查無直接證據,轉送Dauchau集中營,美軍攻佔後釋放。戰後軍法判12年,法肯以曾阻止在比利時之猶太人被運送到德國的集中營辯護,獲赦。

1947年8月,蔣介石自己為國事憂心忡忡,聽到消息,給法肯豪森送去3000美元解困。蔣來台後,有段時間被美拋棄,先是想到法肯豪森,在1953年10月,法肯豪森75歲生日,蔣賀禮是1.2萬美元。

1951年5月成立美軍顧問團,首任團長陸軍少將蔡斯;全盛時有軍士官顧問2千餘人,當時每一個營級單位,都有美軍顧問;但美不支持反攻大陸,純是監督、戰訓顧問性質。富田直亮(化名白鴻亮)為首的日本顧問團逐漸退隱。1978年12月美與台斷交,美軍顧問團於1979年3月1日全部撤離。

陸戰隊強訓為反攻

1960年9月14日,參謀總長彭孟緝、副總長賴名湯訪德,向德方探詢派軍官赴德受訓可能性。1961年3月,西德聯邦情報局局長蓋倫少將(Reinhard Gehlen)依要求派聯情局海外處處長郎考少將(Wolfgang Langkau)訪台,亞太科副科長(主管東北亞地區業務)歐爾本隨行;拜會蔣總統時,蔣提出聘請德籍軍事顧問的構想,郎考答允回去報告。1962年2月,國防部二廳徐人雋少將訪問西德聯情局。1962年秋季,蔣緯國將軍奉父命訪德,對成立軍事顧問首席顧問人選提出資歷「四條件」。蓋倫屬意德退役將領二級上將瓦爾特溫克(Walther Wenck)。溫克曾經是古德里安的參謀長、第十二軍團司令;早年隨塞克特顧問團來華,擔任過1934年4月至1935年3月間蔣委員長總顧問塞克特的副官。希特勒曾命令溫克集團軍,死守柏林。但柏林戰役,溫克將軍只做一件事,他下令守住易北河陣地通道,不盤問,直接讓德軍和老百姓能夠自由通過這裏向西側的美英加軍隊投降,而不是落到蘇軍。

溫克將軍1962年擔任德國軍備工業Diehl公司總裁,聯情局認為不適合,溫以身體及家庭的原因謝絕蔣的禮聘。歐爾本找上奧斯卡孟澤爾詢問意願,1963年5月德國聯邦防衛軍向蔣推薦孟澤爾少將到臺擔任軍事顧問;孟澤爾曾兩度出任裝甲兵學校校長。二戰結束後,埃及聘請德國軍官整軍經武,首任團長就是孟澤爾,擔任過四年首席裝甲兵顧問。

7月2日,蔣公手令成立「明德專案連絡人室」(存在時間至1975 12)辦公地址設在陽明山的第一賓館,連絡人是蔣緯國將軍。11月,孟澤爾履新,先後有24位現役及退役德軍將校來台。

孟澤爾不重視反攻大陸第一波主力用裝甲,較傾向訓練活動運動力較強的山訓部隊,裝甲運輸有許多困難。孟澤爾建議島內換防減少,時間加長,但駐外島換防增加,時間要減短至一年,有欺敵效果。當時台灣陸戰隊幾度擴編,常態演習驗收,發生過LVT風浪太大,硬是按表操演,淹沒許多戰士,軍中還曾傳出某營長藉故不上LVT,後來以演習如同作戰,用臨陣脫逃罪軍法判槍決(可能謠傳);當時陸戰隊偵查連曾派員上左岸執行任務,落網,曾長海將軍(已逝)早年上課說:死得很慘。

筆者曾在四重溪基地集訓,早餐稀飯加糖煮,說是加強體力。陸戰隊有幾年,訓練苦不堪言,何恩廷曾經有段時間負責訓練,很嚴格,不但要求體力,還要求士兵赤腳躍下4米深碎石地,發生過意外,何恩廷被中下層軍官背後罵得很慘;不過我個人覺得至少何在司令時代時許多表現是負責任稱職好長官。

1970年代,陸戰隊的山訓,屏東山區進入,橫走大武山,台東出來,許多地段沒有闢路,士兵穿越戰美軍相同長統帆布護腿防刺皮靴,背著背包、水壺,腰掛刺刀,扛著步槍、機關槍、架座,橫線往高處爬,這沒問題,可怕的是趕時間時縱線往下行進,每天有人受傷,晚上兩人搭用小帳篷,掛蚊帳但還是常被叮到;宿墳地算好的,在海灘溪石地八點吹就寢號;有時凌晨四點緊急集合,十分鐘集合,說有狀況;要緊急支援,發一包乾糧充早餐;兩個星期就會讓你下輩子不敢再來陸戰隊了,都是毛澤東害的。當時說要反攻大陸,時已聽到台灣即將有原子彈。蔣緯國將軍還帶過幕僚幾次巡視訓練,何恩廷司令曾陪過蔣緯國將軍在司令部閱兵及儀隊操槍、戰技表演,筆者當時在行列。

德國在台未設官方機構,僅有一個教授德文的「歌德學院」在台北,並兼辦簽證接件業務(對台核發簽證權是西德駐港總領事館)。蔣緯國將軍的副手連絡官則是口稱「王大哥」的海軍陸戰隊少將王洽南,緯國生氣時,罵的名詞是:「王老頭」;王在學生時代是讀燕京大學,在青島唸德國學校就學德語、英語;來台後協辦海軍陸戰隊學校,當過校長、司令。德軍顧問在臺的月薪是1500–1800元台幣,薪資不足養活在德家眷。當年經濟很不好,「明德小組」,沒有固定編制、預算,沒有自己的辦公室、營舍。老蔣特別指示,由海軍司令桂永清專發補貼這些顧問每月每人50美元,以便照養家人。

明德案,本來是準備反攻大陸,後來只有培德案(選拔留學生),較具體的明德專案1964年至73年(之前就有這工作,但無正式明德稱呼),前後共十二年半,經歷孟澤爾(Oskar Munzel),左丹(Paul Jordan)和考夫曼(Kurt Kauffmann.1971德准將退役.1972年才來台)三位首席顧問,選派國軍軍官赴西德留學9批學員,27人次,共25人(2人兩度留德)受訓時最高階者是中校,最低階的是中尉;日後軍職上將有陳廷寵,殷宗文,李楨林、周世斌4名,中將8名,少將5名。

效忠老蔣德籍傭軍

抗戰時,國軍有德籍傭軍協助國府抗戰。孫立人在上海會戰時,就有德軍上尉施泰因參戰,屬於一般說的傭兵性質,孫施兩人同時被迫擊砲碎片擊傷,孫立人時剛接二支隊少將司令,守蘇州河周家宅一線,當次被日軍迫擊炮擊重,體內13處碎片,睪丸被擊碎一邊;仁安羌解救英軍任務,施泰因在4月17日,曾與英軍司令斯利姆討論戰略,決定兩邊夾擊日軍,斯利姆之後發給倫敦戰情報告中說:一名德國軍官在Battle of Yenangyaung(仁安羌)戰前和我商定作戰計畫;1944年密支那戰役軍功,施泰因晉升國軍陸軍少將;1945年7月,孫立人帶施泰因接受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邀請訪問,曾與巴頓會談戰爭往事;施泰因有來台灣軍中服務,1956年從國軍中退役。

德裔國軍上校巴倫斯班格,日軍打到貴州獨山時,魏德邁建議蔣主席遷都西康,巴倫斯堅決反對,理由是,盟軍和蘇軍已兵臨納粹本土,太平洋戰場盟軍看好,此時中國若放棄重慶,會被世界恥笑,影響中國國際地位;再說,貴州不守,還可在烏江設防;如果遷都,中國戰爭指揮將產生混亂。12月8日國軍收回獨山,1945年1月,蔣破格提升巴倫斯班格為陸軍中將,但巴倫斯認為影響建制,而且戰功還不夠條件,拒絕蔣的好意,他提出希望戰後能回德國。1946年,回到德國,才知道,兩個兒子陣亡在蘇聯。1950年1月28日病逝德國。

德國陸軍中尉弗蘭克霍布里希,中德斷交後拒絕回德國。1943年11月,弗蘭克上校參戰指揮常德會戰殉職(1943 11 22),日軍找到屍體,曾向東京德國大使抗議;重慶追授陸軍少將銜,陣亡之事1946年才通知其家人,並送撫卹金。醫學博士赫茲伯格是軍醫,妻子是猶太人。幫助中國克服瘧疾問題,戰後,蔣主席饋贈退職金,赫茲伯格在德國布拉姆開私人診所,活到95歲才離世。

施騰內斯是戈林安排來中國,1938年2月,擔任蔣介石的私人衛隊長。1944年,蔣派施騰到上海與日本秘密接觸,勸告日軍撤出中國(轉打蘇聯);施滕內斯卻將這情報轉照蘇聯(施滕要救德國,希望蘇聯轉打日本),蘇聯怕日軍北上,通知美國注意施騰動向。美國通知蔣,不要與日本談停戰條件,美國還曾經為此事藉故停止援華,陳納德一頭霧水,停援目的是讓蔣軍連續敗仗,要逼蔣繼續抗日,當時差點再遷都,還差點依史迪威逼宮,差點就範交出兵權;應是史迪威事件惟一促因(此部份希望有史學家接棒蒐集各方資料完成)。

還有一位,施托茨納是通訊暢通和保密人才,內戰失利後來台,晉陸軍少將才退役返回德國。

我們由片段歷史可悉,老蔣隨時有戰略備案,在台25年持續努力經營反攻大陸,文革期間曾經數度策反失敗,重點在美國並不支持;德國軍事顧問團在做什麼?能力有限,美國非常清楚,反攻大陸根本沒有機會達成。那個艱困時代,軍中長官訓話談到毛澤東文革,都是咬牙切齒,威權保台有其時代背景之必要性;明德專案含有穩住軍心效忠黨國效果,奮鬥努力不懈的精神是值得佩服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