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愴列車(29)亞洲來講盟軍只蔣
龐林
緬甸在1886年1月由英國併吞後,成為印度之一省。1936年受印度甘地不合作主義影響,學生開始運作罷課及示威運動,當時激進之學生團體活動,稱為「德欽運動」。英國有戒心,必須擋住潮流,也要吸收分裂獨立運動之結合,急忙於1937年把緬甸從印度劃分出來,並讓緬籍人士擔任首相。
翁山(Aung San)是緬甸獨立運動之領導,英國殖民地政府要逮捕翁山,但被日本保護後1941年4月送海南島(當時日本佔領)學習軍事,之後栽培翁山組獨立軍,但日本未實踐承諾讓翁山成立政府獨立,並且解散屬翁山之派系獨立軍,日本必須控制緬甸之資源,才有機會打贏二戰;緬甸資源有稻米、石油、柚木、橡膠、金銅銻鎢鉛錫。日本1942年6月占領緬甸後,扶持較聽話的前英政府所派首相巴茂Ba Maw組織傀儡政權。翁山於戰爭後期1944年8月轉而投入英國陣線抗日。戰後英國同意緬甸獨立,翁山隨後被政敵暗殺;逝後其妻曾擔任駐印大使,使女兒翁山素姬有更好的政治視野及受更好的教育機會,但政治活動長期被限制,形同軟禁,1991年10月素姬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印度騎牆軸盟輪替
珍珠港偷襲後,日本向美宣戰,隨即用飛機向駐有印度軍人之防區發送傳單;日本宣傳為戰爭係為幫助印度等國爭取民族獨立解放。印度原服役於英軍馬來半島駐地之傭兵,在英投降後,日本煽動印度軍人用戰爭爭取獨立,把印度戰俘集中於新加坡花拉公園跑馬埔集訓,動員他們加入印度國民軍,短期集訓後即併入軸心國向盟軍作戰。戰俘約有一半不願參加作戰,即受到惡劣環境關禁、苦役待遇,多數冤死。1943年12月有一個印度國民師被派到緬甸戰場,日本此時有效忠之顧忌,只讓印師擔任游擊任務部署於側翼護衛皇軍(見「李光耀回憶錄」63p)。印度獨立領導人波士(Bose)早年因反英活動被捕,曾流放緬甸,戰時以天時、地利、人和優勢條件也參一腳,領導原加入英方參戰印裔被日俘虜之九萬人,組成印度國民軍三個師團,其餘為後勤,施予分化教育後在仰光登陸北上,與西方盟軍對抗作戰;在日本來講,九萬印度國民軍是友軍,這些國民軍多數於後來與英軍作戰陣亡或被俘,戰爭之敵友關係如同兒戲般在殘酷戰場變化。
亞洲來講,史迪威可以完全信任的盟軍只有重慶政府指揮下的國軍。黃朝琴回憶錄有述及波士於二戰尾期,日本戰事不利後,企圖往蘇聯搭盟求救兵,建國;波士之後是在戰爭結束前,搭乘飛機在台北松山機場墜毀。
日本在1942年6月佔領緬甸全境,波士曾在之後,以叛變英軍部隊印度國民軍一個師共同聯合作戰,協助日本第15、31、33等三個師團參戰,日印部隊共超過十萬人,進攻印度領土英帕爾、柯希瑪;日方說法是,向印度前進與英國盟軍作戰,用戰爭爭取獨立。在越過阿拉貢狹隘山脈前,日軍統帥牟田口廉也中將信心十足主動向軍部請戰,以牲畜軍馬等1.2萬匹載運彈藥及拉牽砲座,等抵達戰場後,就算無糧食補給,宰殺即可解決軍糧問題,至於彈藥砲火武器,計畫發動突擊後,取用英軍留下戰利品已足夠撐住戰局。但開戰後,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43年8月印度國大黨通過「要求英軍退出印度」決議,英國殖民地政府宣布國大黨為非法,開始逮捕其領袖,印度陷入混亂。44年2月4日,日軍發動緬南梅宇半島攻略戰。3月8日發動「英帕爾戰役」。但隨戰場失利後又來世界雨量最大的地區之雨季,英國轟炸機,加上山地之不適應,戰馬竟然在未抵達要寨目的地即全數死亡,而且英國已有能力反攻,且曾向中國戰區借飛機,運兵1.2萬補充戰地。
這個戰役環境在高山荒野,連要搶劫百姓糧食都沒有門路,戰鬥部隊自己只下令準備四個星期之糧食,五個月竟然毫無後勤補給支援,牟田口還曾在日本戰史無前例之下,出征失利即做決定將三個師團長陣前換將;發動攻擊無捷報又招惹英印聯軍反攻,苦戰4個月,才決定向後轉撤退,最後英印一路追兵,在泥濘道路上露宿無暇,也無乾糧死亡行軍,很多戰士走路走到心竭而死,戰鬥部隊後來仍能作戰的只剩一成,8月30日終於退回到緬甸出發集結地,其中第15師團後來混亂下撤退到緬甸時,武器只剩一挺重機關槍,兩挺輕機槍,兩個迫擊砲筒,好像一個排,僥倖回到後方的戰士,都因連月淋雨,全部成病號,非常悽慘。牟田口被撤職。
日本有「馬來之虎」綽號的南太平洋派遣軍總司令山下奉文曾在戰後受審期間透露,當攻佔新加坡後,曾提議立即轉進澳洲,但國內指揮中心東條英機隨即否決,當時決策曾偏捨南攻西,計劃在巴基斯坦和希特勒會師,達成「三洋會戰」軸心聯合戰略。
戰爭的人性及思想可隨敵方宣傳扭曲,印度的地位極為重要,日本若取下印度,則能用爭取獨立號召對英宣戰,組成印度國民軍可以有三百個師以上,但缺乏甘地支持。日軍若能與納粹會師中東,關鍵只差在緬甸之戰場是否順利,加上日本帶著軍妓(慰安婦)在打仗,省掉苦役差使,確實對時已亡國多年之印度傭兵有某程度之吸引力;「英帕爾戰役」原是解放印度之戰役,對日本來講,發動太慢了。
歷史有其他資料,史達林為了敷衍日本不要北上,曾偽裝提議與德連盟攻美,談判時間是1942年2月20日至27日;而納粹是在1942年1月,派代表楊克到瑞士與桂永清連三天談德中結盟,秘密締結《中德軍事密約》合攻印度;到6月,談了最少三波,蔣委員長才確定不再談下去。
盟軍成份非常複雜詭異,亞洲國家陷入歷史矛盾,希望藉戰爭取得獨立的都支持軸心國;印度、緬甸、菲律賓最先有驅逐殖民地臨時政府組織;印度裔錫克族、廓爾喀族等雇佣兵4.5萬英國軍人都是年輕力壯血氣方剛壯年,看到日軍有慰安婦,經不起誘惑,加上獨派挑撥,初期即有1.6萬雇佣兵改穿日軍制服繼續在馬來半島服役,時稱印度國民軍,經整編為舉紅丸旗的印度師,其目標是戰後建國。
整個亞洲,積極抗日的只有重慶領導人蔣介石,但中國也有汪精衛附日,汪是以承認滿州國獨立取得傀儡政權。早先法國投降後,英國封鎖在非洲的四個海軍基地,要求法艦站在盟國立場遭拒,英國即向法艦無情轟砲。同等情況菲律賓稍後也有依附軸心國訴求戰後獨立;這些在草擬席捲東南亞行動時都預料到,惟一不曾預估準確的是新加坡華裔竟然是死硬派支持重慶政府,可能因此惹禍後來發生大屠殺悲劇(不同版本殺五千至數萬皆有)。
英國皇家空軍以飛機轟炸支援地面,英美盟軍作戰飛機這段時間參加戰鬥及後勤飛行任務共有3.1萬架次;其中運輸主要英國是顧慮戰鬥區域印緬人有響應日本解放,會與盟軍為敵,因此以考慮住民安全為理由,儘量將住民撤走;同等時間日本空軍只完成任務1800架次。
這個時刻盟軍卻只是利用中國軍隊堵住日軍往西竄,尚未顧及中國內陸戰場之危機;老蔣只能用軍法嚴懲作戰失去陣地之將領,防守陣地一直往西移,完全以盟軍戰略需要為第一考量,內心之臨爆斥喝及委屈憤慨卻又無處發洩。
亡國無國印度混亂
英國為了阻止日本侵入印度德里攻勢,在孟加拉執行焦土堅壁清野戰策,無情進行保寨隔離作戰,運輸工具幾乎全部撤走,食糧無法供應正常,加上霍亂瘟疫攻克、飢荒夾攻;1943年下半年起至戰爭結束,孟加拉戰爭、疫菌及糧荒竉罩,共帶走350萬人生命。
英軍在亞洲各地投降後,日本把印度裔傭兵、警員及成年人士集中施予分化教育,動員集訓為印度國民軍同英國等盟軍作戰,以嗾使印度獨立之名行皇軍侵略之需。在中國努力於維護戰場不使之擴大至印度的同時,印度對英國竟毫無歷史情感,興起反英獨立;印度國大黨於42年8月召開孟買大會,通過「要求英國撤出印度」之決議,並且不識大局,展開不合作運動,英國在戰爭期間還得派軍警鎮壓,並且逮捕甘地、國大黨興亂份子四萬多人,印度一片混亂。
戰爭拖長的效果使人類喪失判斷力,也使新的矛盾關係歪倚形成偏私;印度穿英軍制服傭兵被俘,為了軍餉、隨軍妓女、居住條件,被慫恿為爭取印度獨立而戰,加入日本皇軍打緬甸戰爭,緬甸當時人口兩千萬,內有印度人一百萬,印、緬青壯年斯時皆已被日寇洗腦,爭取獨立。
整個印度籍傭兵在二戰期間曾分別在各地有不同的敵人,最先是效忠英國抗拒日本登陸馬來半島,打日本;隨英軍投降後,印度國民軍打中國、美國、英國;在北非的英國印度師則攻打德國隆美爾、攻打義大利;國內的印度軍人則是遵守英國總督行事。
蔣介石堅持「窮酸打仗」,最直接受惠的是「富裕美國」、「蘇聯北熊」。在1937年9月5日,日本宣佈中國海岸線全部封鎖,中國交通部隨即受命進行雲南省道改善延長,自昆明與臘戍(Lashio)全線漏夜趕工,全部1146公里,完成中國唯一對外陸路補給線「滇緬公路」。為了戰事之需要,蔣介石下令延長修築昆明至緬甸畹町,經滇西野人山入西至印度公路,全長1700餘公里,其中滇緬公路延伸部份900餘公里,當時是徹夜趕工,不眠不休,所作所為都是盟軍戰略範圍;其中雷多至密支那45年1月28日全線是最後通車。
在重慶嘉陵江邊,重慶工商大學內有羅斯福圖書館,有一間閱覽室以古樸景色裝潢了一間史迪威閱覽室,是史迪威博物館;典藏著史迪威參加抗戰之史料,中國將永遠緬懷這位抗日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