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愴列車(33)爾虞我詐蘇德耍美

龐林

英相張伯倫以慕尼黑協定滿足德裔,犧牲蘇台德地區,強迫劃給德,以為可以誘導德攻蘇,但綏靖主義只是使希特勒找到用術、用戰分解各國要領,德選擇先打西歐,才攻蘇。1939年9月1日,二戰爆發;至1940年11月,德已經取奧、捷、波一半、丹、挪、荷比盧、法大部份。12日,蘇外長莫洛托夫訪德,就軸心四國可能性協商。里賓先保證,軸心三國條約並非針對蘇,並說,日已轉向南方,德希望蘇合作分解大英。莫洛托夫表示,蘇對分解英無興趣,當時諷刺說:【假若德發動的是反英戰爭,就如同希特勒當天下午說的那樣,德是[為死而戰],英是[為生而戰];希特勒說得還真準。】

會談過程,【德向蘇提出條件:蘇應該以其領土以南,通向印度洋地區作為其勢力範圍。】莫洛說:蘇感興趣的是歐洲和達達尼爾海峽,而不是印度洋。【直到26日,蘇才向德回答願意參加四國條約,並附上蘇方要求條件;重點:1.德軍立即撤離芬蘭;2.蘇與保加利亞、土耳其簽約,擁黑海租借權,建立軍事基地;3.德承認巴庫以南,通往波斯灣地區為蘇領土;4.日放棄在北庫頁島採煤礦、石油的權利。】希特勒看完史達林要將芬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劃入蘇勢力範圍的提議,認為蘇不夠格,瞧不起,不答覆;這波談盟流產,但由後來軍事調動及蘇聯加強打英專用滑翔機之製造,蘇德高層當次顯然有達成某程度合擊大英之秘密協定。

史達林盤算,得等戰鬥師到達北海後,才決定,是偕德攻英呢?還是約英擊德?而德軍可走陸路經蘇轉赴土耳其、伊朗和伊拉克;這是攻英交換條件,彼此互補己方之拙,德海軍弱,空降師也弱,而蘇這兩部份較強,聯盟可以成為三棲都優秀。此部份,因為德資料已燬,蘇方則是不想多得罪英,因此否認。那麼為什麼41年6月22日,德攻蘇前,德有550萬軍隊赴戰場往蘇方向,史達林卻視若無睹?沒有警告?難道史達林至6月21日,仍以為德是要打英?但軍隊部署有許多不對呀。德蘇聯合滅英,有限的史料推理,證據上推判應該有。

在印會師蔣曾探究

1942年1月,納粹派代表楊克到瑞士與前華駐德武官桂永清連談三天,要與中國結盟,秘密締結《中德軍事密約》合攻印度;這件事,當時有背景。德軍有一支名為自由印度軍團部隊,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領導人之一,錢德拉鮑斯在1941年4月飛柏林毛遂自薦,說明反英,願意為希特勒組建印度軍隊,目標10萬,協戰軸心國抗英,12月到薩克森安納貝內格;亞洲、北非戰俘印裔數萬,時已轉運到這個戰俘營;鮑斯發表演講招兵買馬,宣傳印度人以行動反抗英國。當時有許多印度族士兵在英旗下北非戰場被隆美爾俘虜,數萬人押解至德國薩克森。

1941年12月,希特拉承認鮑斯建立的「自由印度中心」為流亡的「印度臨時政府」,鮑斯開始組建「自由印度軍團」。不過調查後,只有3500人願意為納粹而戰,後來只組成第950自由印度步兵團,改名為武裝SS印度志願軍團,屬於納粹黨衛軍管轄。這是德企圖盟蔣政府背景,原本希特勒對於印度盟友充滿希望,後來要組織印度兵團之這些印裔,被甘地團隊派潛俘心戰分化,並不暢順。事有變卦原因還有鮑斯對於納粹要征蘇有些不諒解,認為這情況發展下去,會影響到印度獨立,因此懈怠。

汪精衛是1940年3月30日組偽政權。汪並無自己的軍隊,原先日拉汪,是看在以為汪精衛有嫁妝–滇、粵響應,但後來未發生,因此汪投日戰線同盟價值完全未達預期。當時雲南王龍雲曾暗搞獨立,為了拉攏汪,連汪夫婦的昆明住處都花滇幣4萬買下安置妥當,日本有電台設在附近。此部分是二戰會使中國偽南京政府扭轉乾坤成為使[日華德會師印度]之關鍵,這個昆明門一打開,連軸心聯盟蘇聯也會談成(1942年2月談,後段有寫),戰爭發展會完全勝負換邊,關鍵是蔣介石處理手段完美化解(千年演同戲系列10.談過)。這一段,美國歷史學家都忽略蔣公領導抗戰之高地位價值。

1940年11月,德外長里賓約見華使,陳介奉蔣指示向里賓表示,不論國際局勢如何變化,中國為了抗戰,希望維持同德友好。里賓提出:華與日議和,加入軸心國。此時間,華抗戰非常艱苦,且國共已經翻臉(黃橋戰役是1940 10;中共稱:殲蔣軍1.1萬,紅傷亡900。藍稱蔣軍傷亡5千餘),蘇援減少,德有盟蔣意願。過程,蔣先派戴季陶訪問印度,瞭解印度的地理戰略之權衡,1942年1月,德與前駐德武官桂永清密談締結《中德軍事密約》,蔣是42年2月5日訪印,確定拒絕盟德是6月。

1941年12月,美貨輪Tulsa號曾運租借軍火物資抵緬甸,準備轉華,美駐緬Joseph J. Twitty 受英駐緬總督要求,未經中方同意,逕自將Tulsa號貨輪物資轉交英,在緬之英軍還率隊侵入中國設於緬甸之運輸處劫走載貨的150輛卡車,運輸處指揮官俞飛鵬報告國內,何應欽41年12月23日重慶會議宣稱:願將在緬一切租借物資軍火悉數還美,撤回人員停止合作;當時鬧得很大。這是蔣曾企圖盟德背景。

日準備要打東南亞,必須穩住蘇;而蘇要防備德突襲,穩住日等於穩住軸心國。如果日能和蘇簽互不侵犯條約,日才可以要求史達林停止援華。而史達林正愁雲慘霧於德終會征蘇。1941年4月,日外相松岡洋右出訪,4月13日《蘇日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蘇把援華飛行員撤走,日承諾不打蘇。5月10日,納粹副黨魁赫斯,駕機飛英企圖說服英與德議和,要求英參加攻蘇,重點還有赫斯提議:若英承認德控制整個歐洲,則德將尊重大英帝國的殖民地領土;邱吉爾拒絕。

史達林曾企圖投降

依1957年7月2日,蘇共中央[關於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莫洛托夫等人反黨集團]會議,蘇元帥莫斯卡連科發言:在審理貝利亞案件時,我和總檢察長魯堅科同志一起聽到貝利亞的供詞,貝供稱在1941年時,史達林、貝利亞和莫洛托夫曾經在辦公室討論蘇向德投降的問題;當時蘇領導團隊商量把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摩爾達維亞和其它共和國的部分領土都送給德,時計劃案牽線人是找保加利亞大使斯托傑諾夫去和希特勒接頭。但這次保國大使看蘇前途卻比史達林、莫洛托夫和貝利亞樂觀,對蘇方說,希特勒不能戰勝蘇,史達林不應為此擔心。

莫斯卡元帥57年7月回想貝利亞審案說的話,在這次同保國大使見面時,史達林總是沉默不語;莫洛托夫代表談話,請大使同柏林聯繫一下。據貝利亞說,莫洛托夫把自己關於停止戰爭行動和割讓大片領土(波羅的海沿岸、摩爾達維亞、烏克蘭和白俄大部分)之建議稱為可能締結的第二個布列斯特條約(1918 03)。列寧當年有勇氣走這一步,我們今天也有必要這樣做。但斯托傑諾夫大使拒絕擔任中間人,還說:哪怕你們退到烏拉爾,你們最後也會取勝。顯然斯托傑諾夫大使有正確的國際局勢推演能力;台灣現在缺乏的就是具備分析局勢演變能力的斯托傑諾夫大使這種人(只就此部分的定語),這情況之下,如何與美國川普總統形成適當該有的政治作戰反共大陸默契?如何建立民主自由新中國?

莫斯卡元帥補充說:很難肯定事情會是如此,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前保加利亞大使在和我們談話時,曾肯定這個事實,而貝利亞捏造這故事,並沒有什麼好處;史達林在41年6月底到7月初的那些日子確實是處於絕望狀態,不知如何是好。

1991年史家基爾什內爾編一本《戰爭前夕和初期?》文獻資料中,收有歷史學博士巴甫連柯中將同朱可夫元帥的談話。巴甫連柯寫著:為推卸紅軍在戰爭最初幾個月的失敗責任,史達林需要替罪羊。主要戰線相當部分的指揮員被指責膽小叛變並槍決(現在都已平反)。史達林指責別人,自己卻企圖叛變。1941年10月7日德軍攻至莫斯科城外,朱可夫見證曾說,史達林驚慌失措,命令貝利亞試探同德簽訂新的布列斯特和約可能性,要媾和;為此可以割讓波羅的海三國、白俄和部分烏克蘭,可以接受任何條件。我問朱可夫,接下去做什麼,他回答:貝利亞派代表與當時保加利亞駐蘇大使斯托傑諾夫接觸。當時斯托傑諾夫曾說:「希特勒拒絕媾和,他認為莫斯科很快就會陷落。」顯然,斯托傑諾夫大使不想在斡旋談和費心。

史達林第二次準備同德媾和是1942年2月。卡爾波夫在1999年寫《大元帥》一書,證明史達林在1942年春曾採取措施謀求同德媾和。卡爾的說法,1942年2月史達林下令情報部門設法與德統帥部聯繫,提出和談建議。此事史達林沒有同他的幕僚商量,也沒有同政治局委員討論過。1942年2月20日,蘇德雙方在德軍才佔領區姆岑斯克會談。史達林起草《給德國統帥部的幾條建議》。蘇聯代表建議大綱,內容:【1.從1942年5月5日6時起,戰場停止軍事行動。休戰到8月1日18時止。2.從1942年8月1日到12月22日,德軍應該撤至圖示標出的地區。建議按照圖示標出的延伸線確定德和蘇的邊界。3.在雙方部隊變更駐地後,蘇準備在1943年底之前和德一起對英、美軍事行動。4.蘇願意研究宣佈兩國和平,指責以英美兩國為代表的各國猶太人挑起戰火,在1943–1944年間實施聯合進攻戰鬥、重新安排世界空間條件。並註:德軍如果拒絕上述第1、2條要求,將被殲滅,德國作為一個國家也將從政治地圖上消失;要提醒德國統帥部應承擔的責任。史達林1942年2月19日於克宮。】史達林有簽名,但不是列印在機關公文用紙,是列印在普通紙上史達林式的簡短語句,只表明是大綱。

[姆岑斯克會談]參加談判的蘇方代表是副內務人民委員梅爾庫洛夫,德方是黨衛軍參謀長沃爾夫。由過程判斷,史達林先拋磚,有故意洩露密會嫌疑。當然,史達林當時盤算戰略,可能與德化敵為友合作,這種備案之動機是考量美國的軍備後援若中斷怎麼辦?

德蘇談判時間是1942年2月20日至27日 (珍珠港事件1941 12 07),史達林提的時間是66天之後的5月5日6時到8月1日18時全面停止軍事行動。等這麼久,自然有誘惑美國戰略開會轉折之企圖,史達林也有可能故意安排給美特工截獲德蘇談判,有足夠時間轉報白宮研究對策;這有逼美加強援蘇效果。史達林當時建議德軍應撤回協定成立後地點,提綱第三條寫道:在部隊轉移後,蘇軍必須在1943年底前訂出時間,德蘇一起對英美進擊。這麼長時間,動機當然有惑美,加強挺蘇問題。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