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愴列車(34)塞克特戰略地獄路
龐林
二戰在邱吉爾看來,只是極盡愚蠢所造成的完全不需要的戰爭;以戰略收穫來講,納粹國家版幅及侵略利益,最好的停止點是打波蘭前(1939 08),日本最好的停止侵華戰爭點是攻下廣州、武漢後(1938 11)。希特勒最大的錯誤是與義大利簽訂《鋼鐵條約》,當時德國國防部反對與義結盟,曾經分析價值,警示元首:「如果義大利保持中立,相當於我軍增加10個師力量;如果義大利加入對方,我們要用20個師才能搞定它;但如果義大利加入我方,我軍要耗費50個師力量去保護它。」後來果然大約如此。
在《二戰回憶錄》,邱吉爾認為,一戰結束後,戰勝國做了一件最大的蠢事,就是在《凡爾賽和約》要求德國賠付巨額戰爭賠款,其狠勁和愚蠢,達到德國完全不能償付的數目。賠款表達戰勝者的憤怒,也反映任何一個戰敗國無法償付得起現代戰爭費用的賠款金額,然後開始連本帶利報復。
《凡爾賽和約》的恥辱永遠烙印為德裔仇源。仇恨造就狂熱邪惡的暴力,由希特勒發動戰爭,各個突破,按實力依序報復。邱吉爾認為,二戰原是可以避免的,那是一場不需要的戰爭。《凡爾賽和約》開出罰款相當於10億英鎊,二戰後卻由英美兩國向德國借出10.5億英鎊貸款,協助德國復興;這筆貸款及二戰後戰爭賠款,德國很氣魄,至2010年本利都還清,逐漸靠貸款恢復元氣。
最後通牒拒絕再談
波蘭的問題是國境夾在德蘇中間,怕德國,又怕蘇俄,所以原本希望在德和蘇之間中立。波蘭外交與軍事領導看法都相同,但政府領導人完全不信任希特勒履行契約的說法。協商沒有得到滿意的回答,希特勒即命令軍方制定侵波計畫–稱《白色方案》,4月3日批准。波1939年3月31日,得到英國的保證,將軍事支持維護波蘭領土的完整;5月19日,波蘭得到法國簽訂類似同盟的議定書;英法都表示如果波蘭被攻擊時,法軍將攻擊德國,法軍總司令毛利斯甘莫林曾於1939年5月承諾波蘭,會在德進攻波蘭時,於「動員開始後15天內」對德發動攻擊;波蘭平等回報,當法國與比利時被德國攻擊時,波蘭會攻擊德國。希特勒獲悉英法波比有軍事同盟協定書,即於5月28日,宣布廢除《德波互不侵犯條約》,命令德軍在8月前做好進攻波蘭的準備。
8月14日,英法蘇聯盟會議,蘇聯伏羅希洛夫元帥指出,根本問題是,蘇同國並無共同邊界,波蘭是否同意蘇軍進入它的領上去迎擊德軍入侵問題。如果不願意,盟國怎麼能阻止德軍進占波蘭呢?蘇承諾,波蘭或法被德攻擊,開戰,它就派出136個步兵師,5千門大炮,1萬輛坦克和5000架飛機來 對付從西面來的侵略者。21日的會議,伏羅希洛夫再次提出,蘇的過去承諾,現在仍然是,同意組織英法蘇三國武裝部隊軍事合作。只有讓蘇軍在有權通過波蘭和羅馬尼亞領土的條件下,它才能給英、法、波、羅援助,如果不允許蘇軍進入波和羅的領土,他們就無法同英法軍合作,蘇軍事代表團批評英和法的政府和總參謀部,在派出代表團來開會時,怎麼會在這麼一個基本的問題,竟沒有指示?23日,德和蘇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一個條約簽訂,粉碎了英法期待德只打蘇的陰謀,打破德義日對蘇的包圍,使蘇拿到時間加強戰備,也避開日必須考慮蘇與德有互不侵犯條約,不可攻蘇的禁忌。但日的估算是一廂情願的,因為德蘇只是暫時的妥協分贓,還不能算是軍事同盟,可稱被騙。
1939年8月31日凌晨,里賓特洛甫向英駐德大使宣讀德16項要求,英使韓德森要求將文件副本轉交給波蘭政府,里賓拒絕;理由是「波蘭代表未能在30日午夜24時之前抵達。」波蘭大使利普斯基,是於31日中午抵達柏林外交部、求見里賓,表示,波蘭現在願意考慮與德談判,但說明自己沒有全權能簽署任何協議;里賓以為,這只是緩兵之計,便將他驅趕出去。旋,德廣播,宣布波蘭否決德的提議,因此談判終止。31日下午四點,希特勒決定將攻擊行動於9月1日早上4時45分開戰。
9月1日,德軍160萬、飛機2695架,包括771架戰鬥機、408架驅逐機,336架俯衝轟炸機和1180轟炸機,另外有200多架偵查任務,分作北、南、西三個方向攻擊,並以坦克2800輛兩翼包圍的方式夾擊集結於邊境地帶的波軍主力部隊,二戰爆發。16日,蘇軍與日軍在諾門坎停戰。17日,蘇根據《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秘密協議跨過邊境,入侵波蘭;在戰略,蘇軍做到避開東西兩面作戰,時間一天都不浪費。28日,波蘭投降,簽協議書。這場戰役,波蘭平民死15–20萬、波軍死6.6萬、傷13.4萬、被德軍俘69.4萬、被蘇軍俘21.7萬;德軍死1.06萬、傷3萬;蘇軍死3千、傷7千。
9月1日,開戰後,法軍總司令在3日通知波蘭,將於4日在陸上開始對德戰鬥,但直至7日,法軍未向德軍開一槍。到8日,法軍才發動薩爾攻擊。10月16日,德軍首次回擊,法軍撤回原出發地。薩爾攻勢是法國一種勉強象徵的履行承諾行為,是敷衍,是對國內外輿論的交待。英國是出動艦隊表示有行動,直到10月11日,才慢吞吞派4個師抵達法國。這時,波蘭戰局已結束。
塞克特要波蘭滅亡
但澤問題和波蘭走廊的會談僵持後;此部份爭執是德國東普魯士領土被波蘭領土分開;德與波沒有外交互動。從1939年4月起,英法都在努力遏止德與蘇談判,但當時並未提出在蘇若受到攻擊時,英法會援助。之後,英法兩國代表前往莫斯科與蘇談判,蘇草案表示,如果德進攻英法,蘇會出動200萬軍隊攻德。英法表示如果德攻蘇,英可出動8萬,法可出動30萬夾擊德。雙方達成基本態度意見,但還有一個問題,德和蘇領土不接壤,中間夾著波蘭,如果蘇軍想攻德,要通過波蘭或羅馬尼亞領土,而兩國都不同意德或蘇軍通過,尤其波蘭,知道若與蘇同盟,會激怒希特勒,造成戰爭提早爆發。此時,波蘭還是英法盟友,但波蘭檯面沒有足夠智慧能判斷結盟的付出及回報是否能平衡亡國的命運。
但澤問題和波蘭走廊的地理問題,是一戰後,德國戰敗,接受協約國的《凡爾賽條約》,被迫放棄歷史上曾屬於波蘭的領土。而俄羅斯帝國崩潰,發生十月革命,蘇聯成立後,俄國內戰,波蘭趁機獨立,發生波蘇戰爭,波蘭在華沙戰役中扭轉局勢,加上14國第三次干預還未結束,蘇聯無法併吞波蘭方面勢力抗爭者。後來雙方都累了,由蘇與波、烏克蘭聯盟於1921年3月18日在拉脫維亞里加簽署和約,波蘇戰爭結束。
在1920年代,德與蘇於國際上,當時屬於被孤立,造成兩國曾經同舟共濟,反而發展出互助互不侵犯關係,1922年4月德與蘇簽訂《拉巴洛條約》,蘇提供德國武器試驗的場所,許多軍事技術都在此獲得測試經驗;而蘇則交換得到德國教官對其軍隊進行現代化訓練;蘇聯紅軍希望壯大,可以抵禦波蘭威脅。德蘇兩國曾經合作密切,並無機會軍事衝突;政治上,列寧式共產黨,在德國也在試著用政黨方式修正為議會合法化。
前德國國防軍總司令塞克特將軍,痛恨波蘭,曾說:【波蘭的存在是不能容忍的,與德國的需求無法調和,波蘭必須滅亡,而且一定要滅亡。】並灌輸軍隊中「毀滅波蘭」之信念;【塞克特認為蘇聯是理想的盟友,兩國的合作可以長久,要解決德國日後禍根問題,應該利用地理上特點,德蘇兩國應該共同合作,未來將波蘭毀滅,然後瓜分。塞克特思想使希特勒鐵了心,但兩階段處理,希特勒終是不要蘇聯分贓。】
威瑪政府總理約瑟夫魏爾斯曾公開發表「波蘭必須受到懲罰」的言論,而英國首相大衛勞合喬治也說過:「波蘭被給的太多(指蘇波戰爭),以後會造成大麻煩。」1925年6月起,德國對波蘭立法徵關稅,並對其境內德意志僑民宣傳,鼓勵分裂運動,這些都是希特勒敢盟蘇攻波歷史背景。
德國經過一戰打敗仗,喪失帝國時期的13%領土與12%的人口,其中波蘭佔極高之比例,德國厭惡波蘭程度超過英法,原因包括英對德態度轉向容忍、法國軍事思想轉為防禦為主。在一戰結束時,德國喪失阿爾薩斯–洛林兩省給法,這兩省民族成份複雜,而難定歸屬。但德對於波蘭的態度,德不但想要恢復1772時的領土,對於割讓95%的人都講德語的但澤,希特勒以為這個純屬德國城市,以及「走廊地區」劃給波蘭,耿耿於懷;尤其名義獨立的「自由市」,卻導致德國本土與東普魯士分隔,嚴重限制發展。
塞克特對蔣有貢獻
蔣介石是1927年4月,決定拋棄孫文1923年1月26日與第三國際越飛簽訂的[孫越宣言],開始走建立自己想要有的中國特色立國。當時南京政府驅蘇後,面對的國內各地軍閥,需要的協助、包括訓練新式軍隊、採購軍火、謀策建制;過程是用德國軍事顧問團練兵。
蔣1934年曾經甚至邀請過麥克阿瑟來華協助建軍,蔣政府用管道請教過麥克阿瑟,是否願意來中國建立一支500萬人的軍隊?但待遇及職位不如菲律賓迷人。奎松總統是1935年夏訪美,拜訪麥克阿瑟;美國政府,為了將菲律賓納入可雇傭美國軍官,作為其軍事顧問的國家,還為此修改法律,麥克阿瑟與菲律賓政府用合同簽任期;奎松給麥在菲律賓陸軍的軍銜為元帥,年薪1.8萬美元,外加津貼1.5萬美元。蔣介石要練兵500萬,是麥克阿瑟傳記寫的數字。蔣的德國軍事顧問團,待遇最好的是塞克特將軍,月薪相當於2千美元,相當於年薪2.4萬美元。
德國顧問團,來華的任務是協勦蘇區與練兵。德方另外自己的構想是希望藉來華,促銷德軍武器裝備、裝甲、彈藥等,當時德國非常不景氣,之後德國著名的軍火商哈布羅、克虜伯、西門子公司都來華與國民政府簽訂軍火貿易合同。蔣介石期望以60至80個師為初期目標,命令孔祥熙籌5千萬元作為新式建軍的預算費用,後來支付有困難,南京先以整編8個德械師兵力為目標(第一批2、11、14、25、36、57、67、87師、教導總隊。第二批3、4、6、9、10、27、80、83、88、89師);裝備留下的當時照相,尤其是採用德軍M1935鋼盔(晉綏軍也用),特別醒目。
南京第一任德國顧問團是鮑爾帶隊共46人來華。鮑曾在蘇聯紅軍中擔任過顧問;1928年5月,鮑爾突然在上海病逝。10年期間,曾經協助蔣黨的軍事行動,包括:安內攘外、中原大戰、蔣桂戰爭、五次圍剿蘇區。南京政府,直到德國承認偽滿,撤回軍事顧問團之前,曾有135位德國顧問在華任職。
中原大戰開戰後,前德國國防軍總參謀部作戰處處長魏采爾是第二任顧問團團長,魏有參與中原大戰,蔣給魏專用列車,擔任監戰顧問。魏采爾重視戰場部署,認為精兵要擺在交通幹線,在平漢戰場上以雜牌軍和空軍牽制叛軍。此役,德國顧問才開始調教,在陸軍發動進攻以前,空軍,必須全力轟炸對方陣地。德軍顧問嚴格要求,規定發起攻擊後,指定之飛機必須在陣地上空掩護陸軍的迅速攻擊,晚上才可返航。叛軍馮玉祥部第八方面軍總司令樊鐘秀就是6月4日,在許昌南關督戰,於南門被德軍飛機轟炸炸傷腰部,5日離世。樊鐘秀是土匪被陸建章收編後,任連長。1918年加入靖國軍,長官是于右任,當時是藉口護法的叛軍。孫文去世,樊鐘秀送巨型素花橫額,當中書[國父]兩字。樊鐘秀認為孫文是國父。1930年樊參加反蔣,蔣撥大洋15萬元,請1928年4月曾叛離馮玉祥的樊鐘秀移防荊紫關,讓開許昌,以便直取鄭州馮玉祥部大本營;樊拒絕。樊瞧不起蔣介石,原因是樊離開其部,曾經下野,住上海,蔣給他一張支票當生活費,結果南京的財政人員連絡處理不當,以為兩萬部眾已被馮玉祥繳械投降,樊沒有利用價值,處理為退票;被汪精衛知道,即收買,後來表面附馮,實際老闆是汪。
第三任團長塞克特一級上將,是君主主義者,在1920年德國內戰,拒絕國防部長Noske用正規軍追勦保皇派自由軍團25萬,理由是「國防軍不打國防軍,不支持政變,也不鎮壓自由軍團。」自由軍團多數軍官不願被扣上造反罪名,紛紛脫隊,政變流產。自由軍團部眾後來有些是納粹,失意者看到軸心國走反共路線,常說一句話: 「我們與共黨戰鬥時(盧森堡、李卜),希特勒在哪裡?」1926年,塞克特未經興登堡總統之同意,擅自邀請已流亡荷蘭的前德皇儲校閱軍隊,被共和政府嚴厲批評,興登堡總統命令塞克特免職。
1933來華後,為蔣謀劃碉堡封鎖線戰略,是驅逐紅軍往陜西落腳的主要戰略。蔣介石要求顧問團塞克特設計規劃[改革國軍方案],塞克特負責總結完成,提出報告。塞克特用1920年創德國國防軍的草案,修改、補充完成;塞克特建議成立一個新教導旅,包括兩個步兵團、一個炮兵營、一個工兵坦克連、通訊連、一個騎兵中隊,並配具備有戰場經驗的顧問參謀小組,對於受訓者實施訓練;內容則包括:陸軍的建立與軍官素質培養、武器與裝備問題、軍事指揮與行政系統、軍費的管理控制、軍政組織重組。此方案,有英文版,宋美齡閱讀過,曾挖苦史迪威將軍抄襲。
美國捲入二戰後,史迪威將軍來華,曾提出[改革國軍建議書]。宋美齡看完後,對著史迪威說:這是德國顧問塞克特將軍以前所提出過的。史迪威在重慶,後來與蔣的關係搞不攏,蔣一直不知道原因;其實與夫人直言變成羞愧,有某種程度關係,後來史迪威與宋美齡並不融洽,與被美齡打臉有關。史迪威早期寫報告、企劃案,水平就不高,其上司甚至曾經拿陸戰隊卡爾遜上尉的報告交給他當範本,要求參考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