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愴列車(42)馬帥用艾析論玩華
龐林
1941年7月,德懷特艾森豪在第3集團軍克魯格手下,擔任上校參謀長,集團軍要進行路易斯安那大規模的8、9月夏季演習,這次演習,克魯格的24萬軍隊要側翼進攻「侵入」路易斯安那,而第2集團軍利爾以18萬軍隊「保衛」著路易斯安那(美國)。這是美國史上當時動員最大的演習。總參謀長馬歇爾堅持進行大規模的戰爭演習,因為必須大規模才能找出實際作戰時,哪項訓練仍然不足,以及發現裝備上的缺點,而且要由演習發現軍官誰有才能指揮作戰,還要重視後勤協調,尤其武器及附屬砲彈絕對不能混淆或散亂。
我們用國共內戰做例子談,較容易明白。1949解放軍自備小軍艦32艘,徵召運兵漁船百餘艘運送紅軍9千人,中共第28軍3個團10月25日金門戰役,最大的失誤是明知島上有M5A1坦克22輛,知道要帶著打坦克的火箭筒登陸;誰知火箭筒分為前筒、後筒和火箭彈要三人操作;但輕敵荒謬指揮下,火箭筒裝備竟分三艘船隔離運送,登陸後砲聲隆隆秩序大亂,三艘船併不起來,火箭筒無法運作。眼看著坦克車在海岸戰場往返碾壓,戰爭結束紅軍戰士屍體成碎片黏在齒輪履帶。這只是一個師,師級小戰鬥,就一塌糊塗,如果是諾曼地登陸,是200個師之規模,幾千艘運補艦,如何很快找到自己的單位?
1941年[夏季演習],計畫是艾森豪制定的,後勤時間、效率、安全,都要有條不紊,按部就班送到在前進的不確定地點之指定單位。這次演習,克魯格的第3集團軍按照艾森豪制訂的作戰計劃,包抄利爾的第2集團軍,逼其撤退。在演習結束,馬歇爾看了艾森豪演習報告,總結演習的缺點,艾森豪把加強訓練集中在通訊、裝備、基層軍官的必須熟練的指揮問題,但也備忘高階指揮的應注意事項;最重要的是,報告內容看得出艾森豪的積極認真工作態度之周到思維,以及順利完成任務的企圖心。9月下旬,克魯格推薦後,艾森豪晉陞准將。
由於艾森豪在麥克阿瑟將軍菲律賓防衛處工作長達6年,很瞭解菲律賓的防務。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陸軍總參謀長馬歇爾把艾森豪調到作戰指導計畫處,負責遠東事務。10日,艾森豪向馬歇爾報到。馬歇爾與艾森豪談話20分鐘後,談著,我為什麼把你調來?然後問:我們在遠東太平洋,現在應該要做什麼?馬歇爾向來不喜歡浮濫式滿口理論即興回答。艾森豪此刻頓時停住,想了片刻,慢慢的說:將軍,讓我考慮幾個小時,才回答你這個問題,可以嗎?這是負責任的回答,這種題目,不是打一場球,這是可能要犧牲數百萬才能完成的任務,複雜的問題,須要條列簡化的答案,必須整理才能回答。馬歇爾說:可以!1942年1月,馬歇爾帶艾森豪出席與英國舉行的首次戰時會議,並交待艾森豪草擬表明美國對於全球戰爭的組織,說明戰略基本立場的文件。2月,任命艾森豪為作戰計劃處長。馬歇爾讓艾森豪起草發動第一次進攻的計劃。艾森豪在2月份在這工作上,看法很簡單清楚,他報告上說:【我們必須使蘇聯打下去,並且要守住印度。然後我們聯合英國打垮德國。】他提出行動要快,英美應在西歐盡快開闢新戰場,因為德國會在1942年春,對蘇再發動另一次攻勢。
讓他們再纏鬥兩年
1942年4月7日,馬歇爾訪英,達成聯盟共識。返美後,馬歇爾依機密要領,不曾透露與英協商聯盟作戰草案內容。當時美軍少將階以上將領有366位,馬歇爾卻指派連師長都未幹過的參謀艾森豪飛英國瞭解英國,實地考察,並指示,即將要在英國設立美軍駐防及指揮作戰機構。艾森豪少將的任務是,考察後提出遠征軍前進及配套具體計劃。艾森豪飛赴倫敦,軍務有緊迫性,考察10天就回國。……艾森豪被長官問到:「新戰場,應該是哪裡呢?」艾森豪說明,就是西歐。
艾說:【眼前德蘇纏鬥,符合美英戰略,一方是共產黨,一方是要征服世界的瘋子。登陸西歐?為什麼?提前結束戰爭固然好,但現在登陸西歐,增加美英加盟軍陣亡恐怕不只一百萬,只是便宜了德蘇兩國;何不讓他們再纏鬥個兩年?】
【二戰後遺症,中國問題就是讓蘇軍打入東北,當時馬歇爾已經知道蘇軍駐紮柏林有後遺症,讓蘇軍主力來華,可以更有機會讓國共再纏鬥個兩年?然後畫江分治?】
【這是一種具備優越感的戰爭態度與有陰謀的國家政策要揉成找到最大的國家利益,在這指導原則,國共內戰正是符合艾森豪的這個戰略指導原則;中國遇到了。】舉個例子,國共悲劇,1947年看到美援停止,適時蘇援中共,讓攻打柏林礮座及砲彈運到,四平街就是在這個戰力起伏,美蘇共同合作的第一個犧牲品。
我們在檢討歷史,所謂周恩來影響馬歇爾?林彪是戰神?兩人的神助影響力?但實際只是國府被打敗,基層不知原委的代替老蔣解釋的藉口,實際是隱藏的美國政策、蘇聯配合的力量。
要蔣軍只能隔江而治;老蔣難道看不懂嗎?老蔣在內戰失利,最痛恨的不是毛,日記很清楚寫著,最痛恨的是馬歇爾。當時馬歇爾還提出美國加緊軍援可以,但國軍營級以上單位副指揮官,由美國軍官派任。美國是不會協助反攻東北的,但有實力守住江南,目標就是中國南北分治。
老蔣就是因為洞悉分裂中國陰謀,領悟極深,只有迅速丟掉大陸,才能避開南北分治,而且減少傷亡。【因此憑這個國軍必須敗戰,老蔣就足堪稱為5000年最偉大軍事戰略家兼政治家。】
講起來,國家不強,被愚弄;那是遇到膚淺國家的膚淺戰略政策。中國以後若強大,千萬不能有這種毛病對待友邦。美國後來吃了冷戰、韓戰、越戰、阿富汗戰爭的虧,根本都是自己玩火找來的;蘇聯配合?付出的代價更是慘痛。雖然內戰如此悲痛,但國共應該一笑泯恩仇。
邱主張地中海開戰
對於開闢新戰場肢解納粹兵力,邱吉爾用戰略看,他說,軸心國的歐洲戰略如果是一隻大鱷魚,他最弱的地方下腹部在地中海。要打敗德國,要從最弱的部位插入利刃,邱吉爾主張在地中海開闢第二戰場,不是西歐或法國北部。邱吉爾認為,如果從西歐開闢新戰場,會和蘇聯分東西夾擊德國,戰後東歐會淪為蘇聯勢力範圍。但老狐狸史達林看出邱吉爾的戰後部局,史達林堅持關鍵對決應在法國北部開闢戰場,戰爭除了要戰勝德國,還要在鄰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戰略目標。羅斯福不願意與史達林鬧翻,逐漸說服邱吉爾放棄地中海戰略。過程,最先的第二個戰場是,艾森豪制定代號[圍殲作戰],以英國為基地對西歐發動進攻,同時間,美國參謀本部制定一個[大錘],計畫以6–10個師兵力,1942年8月在法國北部登陸,這次發動只是有限攻勢,兵員由英國提供,但英國反對。英國建議在1942年秋進攻北非。最後,英美雙方決定在北非登陸,規定最慢在1942年10月底之前進行,代號稱[火炬]。
42年6月8日,即完成初步[作戰計劃],提出報告,是給歐洲戰區指揮將領的命令;在報告,艾森豪提出的美軍戰略會遇到的問題,參加歐洲作戰,美國赴歐作戰各軍兵種都要接受統一指揮,並列舉可能遇到的問題。艾森豪並且說明,為什麼美國的戰略,必須[先歐後亞]?為什麼不是[歐亞並重]、[先亞後歐]?在這個問題,用美國當務之急,許多人不以為然,太平洋戰爭,一個小日本,殲敗英國亞洲艦隊、美國太平洋艦隊、打下菲律賓、幾乎整個南亞洲、還打過荷蘭兵艦,都是不宣而戰,打得兵家大國抬不起頭,豈有讓他消遙之理?而且老上司麥克阿瑟要return菲律賓,也有壓力;但艾森豪,不認為應該先打敗日本,然後去打希特勒;艾森豪見解與羅斯福和馬歇爾,都是從大戰略觀點,認為主要作戰力量應該先歐洲。
馬歇爾報告總統,艾森豪不是普通參謀人才,是一個卓越的統帥。馬歇爾簡單看過[作戰計劃]就說:你也許就是執行這個檔案的人,我會報告總統,如果決定後,你什麼時候可以飛赴倫敦?當時,誰是艾森豪?小小一個參謀,竟然越級就即將要指揮在英國的美軍,而且是總司令。馬歇爾給總統提名人選寫報告,一段話:【艾森豪不僅具有軍事方面學識和組織的才能,而且善於使別人接受他的觀點,有能力調解各方不同意見,不會傷到和氣,使人容易接受,自然並且真會信賴他。這些品德長處及特質,是我們駐歐洲部隊統帥必須具備的素質條件。】6月24日,艾森豪在倫敦就任美國遠征軍總司令。7月7日,艾森豪晉陞為三星陸軍中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