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如金(三)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財富的真實內涵

財富是人人希求,一般人的共同願望。關於財富的定義有很多種,有心外的財富,也有心內的財富。如果把金錢視為唯一,那就太狹隘了。除了金錢以外,健康、智能、勤勞、發心、人緣、滿足、道德、慈悲等等,都是我們的財富。好比我有人緣,在社會上就能建立良好的因緣關系;我有道德、慈悲,與人相處就能和諧無爭。我們要註意內心的法財,也就是要讓內心世界不斷充實,內心的精神財富也和身外財富同樣增長。只有內心財富增長了,外在的如法求財才有保障。

福氣既是貪不來的,也是別人拿不走的。用貪心守不住自己的財富,因為這些行為都不是在培福,而是在互相消福。佛教早就對珍惜、長久保有財富的方法有過論述:“為人大富,從布施中來。”這就是說,越懂得布施供養的人,越會聚集財富,福氣也越大。就像播種一樣,終必有收成。布施就是結緣,少貪多布施,緣結得就越多,就越能增加福報。

佛家財富的來源

慚、愧和信、戒、聞、舍、慧,一並叫做聖財。佛法裏的七聖財,可以說是佛教的財富觀。佛經上講,學佛的人有七種財富,叫七聖財。這七種財寶來源於:信、戒、聞、舍、慧、慚、愧。《法句經》云:“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慧為七財。”所以,這七種聖財就是七種功德福報。有了這些精神上的資糧,我們就具備了轉凡為聖的條件;有了這七種財寶,我們就能夠通過逐步地修正自己,從凡夫的果位逐步趨入聖賢的境界。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