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如金(二)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積累財富的正確方法

財富的積累不能建立在我害人人、人人害我的基礎上。生活富裕了,人心卻變了——某些人貪心越來越大,以損人利己的方式來積累財富。實際上這種積累財富的方法,既損人,也不利己——連自己生產的產品都不敢吃。近來企業巧取豪奪、以毒飼人的新聞層出不窮,引起誹議撻伐,被糾舉嚴辦。有學者以謀財害命比喻,可見事態嚴重,不容小覷。提起謀財害命,總被認為滔天大罪,人神共憤,天理難容。但商人為牟取重利,或暴增銷量,把不該加的添加物混入產品,不顧健康、人命,卻理直氣壯。類似行為,罄竹難書;破壞地球、剝削勞工、制造黑心商品、以劣貨假貨欺瞞消費者,傷害民眾、破壞環境;企業為追求最大利潤不擇手段,謀財害命見怪不怪。無論商人或企業,應有職業道德與良心。以誠信為本,愛護地球,體恤工,關懷弱勢,這樣不但可拔除謀財害命的惡名,也可將人間從地獄變成天堂。

現在人們覺醒了,企業戕害地球、剝削弱勢、欺瞞詭詐,不能縱容。企業對人群、對社會,乃至對國家的貢獻不容抹煞,但只有當企業停止破壞環境、汙染地球、欺世詐財,才能獲得消費大眾支持。企業賺錢,天經地義。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牟利當牟天下利。認識到這一點,就可以產生一個良性循環,出現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局面。

以身作則培福本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亂丟垃圾就是一種消福的舉動。以前大家也許對亂丟垃圾的危害還沒有一個形象直觀的印象。但是自從2011年3月日本發生了海嘯之後,人們才對太平洋大垃圾帶重視起來。海嘯後約有 480 萬噸的殘留物卷入太平洋,其中至少有 150 萬噸較輕的被洋流帶走,開始長達 7000 公裏的橫跨太平洋之旅,匯入一個太平洋的垃圾之島。原來早在1997年,海洋學家查爾斯·摩爾已經在距離夏威夷一千多公裏的北太平洋發現了一個由分解的塑料碎片形成的垃圾帶。估計其面積相當於美國的德州或更大。這個被稱為世界第七大陸的海洋垃圾堆,總量超過 350 萬噸,且面積與日俱增,龐大得令人難以置信,有人甚至估計其面積已經占到太平洋總面積的 13%。在這個大垃圾島上,堆積著人們熟悉的物品:牙刷、燈泡、鞋子、寶特瓶等等。在陽光、風吹、海浪的作用下,很多塑料垃圾老化分解為小塊,有些只有米粒大小,海洋生物會誤當食物吞食。不僅如此,這些垃圾還汙染了海洋,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魚所吞食的汙染物最終還會使吃海鮮的人中毒,帶來嚴重的生態與環境問題。

難怪綠色和平組織人士在海洋垃圾旁舉著一個牌子寫著:Is this Yours? ——這是你的嗎?這警示我們不管在哪裏,每個人都要註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因為不管是超市帶回來的塑料袋,還是你不經意之間扔在路邊的塑料瓶,最終都有可能悄然無聲地流入大海,許多海洋生物因誤食這些垃圾而死亡。海洋是魚族的世界 , 他們和人類共同擁有一個地球。因此,環境保護關系到地球整個生物圈的生死存亡。敬天愛地護蒼生,保護環境也符合佛教護持眾生的理念。所以,日常處理垃圾的正確與否是和我們福氣的增減息息相關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