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大师的故事(一)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原是一位不识字的樵夫,因他的慧根深厚,胆识过人, 悟性超群,而深得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赏识,并将禅宗法脉付托于他。惠能大师不负师望,依教奉行,随缘普度、指点迷津、弘扬禅法。由于他的教学特点, 言简意赅,对人心的各种迷惑一针见血,又将佛法生活化和大众化,所以深得广大信众的推崇,并对禅宗的振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惠能大师不但有力地宣扬佛教顿悟的般若思想,同时对中国宋明理学的影响亦十分深远。因此国学大师钱穆将《六祖坛经》、《论语》和《孟子》三部经论作品,并列为探索中国文化主要之经典。

惠能思想,广受重视

西方各大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和书店亦有《六祖坛经》的出现,由此可知, 惠能思想在当代的影响。我记得在纽约大学读书时,为了要查找资料,特地到哥伦比亚大学校园书店去寻找《六祖坛经》的英文版经文。有一位教授看到我是一位出家人,于是走过来好奇地对我说:“惠能大师是一位不识字的人,但他既能通经达论,又能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深远的思想,最后他的身体还能保存至今,以我们西方教育的观念来讲, 是无法明白和理解的。”

我回答他说:“西方的教学特点是着重在语言、文字以及事相上着手,可是佛法的教育反而要离言绝相,才能体悟到每个人本来具有的心性。世间万法包括山、河、大地、人、我、是、非等, 均离不开每个人的心性,如果心性既明,万法自然彰显。”

这位受西方教育的教授,听了我的解释之后,终于明白了惠能大师开悟的道理。

《金刚经》的道理吸引了惠能求法的愿望

惠能在公元638年出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俗姓卢,其父原籍是河北范阳(今涿县)人,谪官至岭南新州。惠能从小丧父,后来移居南海, 与其母相依为命,以卖柴为生。

有一天,惠能在市镇街上卖柴,有一位客人前来买柴,并且要求惠能送柴到旅店去。他心中十分兴奋,而且很认真地将柴放在客人指定的地方。当他正要离开旅店时,忽然听到窗内有人在念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惠能被这从窗内传来的八个字深深地吸引住,心中若有所悟的样子,这句偈语内容好像是他想要追求的意境,于是转身回到旅店去打听刚才客人读的是什么书。

店里的客人回答说:“我读的书并不是普通的书,而是佛教的《金刚经》。” 惠能知道后很高兴地说:“你是怎么得到这部经书的呢?”客人很认真地告诉惠能说:“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县)黄梅山有一座寺院叫东禅寺,寺里有位德高望重的禅师名叫弘忍大师,他在那里专门讲授《金刚经》,跟随者不计其数。所以亦有人称他为‘东山法门的五祖’。我就是在那里听经闻法,得到这本《金刚经》的。”

惠能又问:读诵《金刚经》有什么好处?

客人答曰:“若能虔诚读诵这部《金刚经》,就可以见到自性,直了成佛。”

惠能甚为认同地说:“是的!我刚才第一次听到经中所讲的‘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这句话以后,产生了重大的震撼,好像悟到了什么似的。”

那客人恭喜他说:“你有慧根,一闻佛法,就能产生兴趣和感应,可谓与佛有缘。”

寻师访道

惠能自己亦觉得他与佛有缘,于是决定到黄梅东禅寺去听五祖弘忍大师讲《金刚经》。那位客人原本是东禅寺弘忍大师弟子,今闻惠能有志于寻师访道, 自然乐不可言。于是取银十两送给惠能作为安顿他母亲衣粮之用,并祝福他有愿必成。

惠能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并将是日得闻《金刚经》的感受,原原本本的告诉了他母亲,并告知他有意前往黄梅东禅寺聆听弘忍大师讲经说法的意愿。当初他母亲有点不放心他孤身一人远道而行。但他母亲突然之间想起惠能这个名字,就是他出生的那天由两位和尚替他起的名字,所以老母亲亦深信惠能与佛有缘,最终答应他成行。所谓天下父母心,老母亲虽然舍不得自己的儿子离开她,但又明白惠能慧根深厚,为人正直,立志学佛,无疑是惠能最好的归宿。只要儿子幸福快乐,又能怎么样呢?只好让儿子如愿以偿。

得到母亲的允许后,惠能把母亲安顿好即北行,晓行夜宿,不过三十多天的时间,他便到了湖北黄梅的东禅寺。(未完待续)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