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该吃啥、咋样吃
作者:星学
现代人好像进化的都不知该咋吃喝了,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几千年的习俗,到了21世纪竟使人困惑祖传的沿革薪续居然有误?归因之一,是当下的物质极大丰富,供人选择的太多,饥不择食时没这些讲究,温饱后始才考究挑剔;之二是“知识爆炸”喷发造就了如林的“专家权威”,争先恐后标奇、处心积虑立异,未免有点哗众取宠。遂搞得人们如坠雾中,耳晕迷离,无所适从。
就说对食物性质的认识。拿蔬菜为例,其成分在西医的解析中,主要就是水分、矿物质、植物纤维与维他命,基本上雷同。中医则有属性凉热划分,不同的种类对不同体质与病态有不同的裨益,是为补养或食疗药用,五花八门,繁杂得令人头大,不晓得当初神农尝百草时咋获知的。这套认知于东土正宗主流不失传承,但在西域因乏科学佐证而尚未被接纳,于是交锋争议各执其词,莫衷一是。
再论食物吃法不同的果效。蔬菜瓜果族,一般能生食的最好径直入口,以保全养分不遭烹坏;可“囫囵吞枣”的也毋庸绞成浆汁多费手续。淀粉、脂肪、蛋白这三大物质,则应熟食,加热变性有助消化吸收。但如今横生出来“高见”新说,叫人莫名其妙,感觉画蛇添足。
其实不同种类的食材,每餐混杂起来咽下肚,在胃肠里混成乱糟糟的一团食糜,俱已失去先前独具之身。再被分解成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等被汲入血,至肝脏于分子水平上又转化,直接利用或者贮存,弃物通过肾脏滤掉尿出,肠内剩余残品则形成粪便泄除。
而酸甜咸辣的佐料,在胃酸胰液、胆汁肠液的掺搅中和下,亦已无原本之尊。血浆和红细胞内又有好几个缓冲对,专参与维持血液的PH值,自行纠偏令其始终处于7.4左右,不酸不碱。此外,肾脏对钠、钙离子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对钾是“不吃也排”,自动调控,这均令人摄入的多多少少无碍大局。机体精准缜密的这套平衡系统,随时随刻有效运作,从不懈怠。
所以对于吃喝与健康过于离谱的新异学说,尽管其宣称有科研依据,细析之多系单一状况下对特定物的检测,并非在体内错综境遇的真情,抑或从动物试验模型、大样本群体的统计,其结语判断仍属推理猜测,仅供参考罢了。
敝人从事过多年临床科研,谙悉实验室操作极易导致结果的偏差,理论与实践也间隔着很多未知因素,人难明瞭。大的例证,美国卅年前搞的“生物圈二号”工程:将已知地球生命存活之全部必需,按着精确比率配搭成封闭生态环境,仿造地球(生物圈一号),数载下来功败垂成,原因不明。显示并非“万事俱备”就能随心如愿,所欠的东风不知是甚。小的例子,俺母校的一对儿科医师夫妻,添丁后严格按照教科书本喂养公式育婴,结果弄得爱子营养不良了,传为笑话。谕示不能“照本宣科”,实际情况并不尽然。世界与人体极为复杂,内在配伍与制约太多,非数理化可以简单了得。
经曰太初的地产,造物主“看着是好的”,它们的吃用方法也必是简易的,否则有碍于人的“生养众多、遍及全地”。也即真都是简约的,实践之亦多平铺易行,无须弄玄虚。缘此,对于家常便饭,炊事犯不着大费周章,祖传之法乃千百年积累的经验集成、古人智慧的结晶,持守并无不妥。毋庸听风是雨人云亦云,轻信盲从失了正经。
真正的问题在于,眼下食物多被人类自作聪明地“添油加醋”和环境污染变了态,其含的激素、药物、杀虫剂、塑料颗粒、增味品、添加剂或防腐物等,都致食质的原本不再。转基因产品或更厉害。故现在所谓“这个不好、那也不中”的,是原食、本草无辜地躺枪、背了黑锅。
因此当有人关切食质而征求吾见、或针对其痼疾于餐饮方面需注意的,我作答甚犯难,只能依着它们初始的成分与营养来建议,但对其今日之内况实情不敢妄言,此物已非彼物了。可是若较真的话,啥都不敢吃了,那还能吃啥?今人真可怜。
无奈只能本着初衷,一如既往精约饮食,尽己力将污染降至可能的最低。对那些纷纭异说,今好明孬的、相互矛盾,不必理会。咸淡荤素适中,普通寻常就行,就遵循“中庸”之道,行事适度,合乎中规,避剑走险峰,一切量力度身而为,这样俱助于魂与魄的健康,减少中招的机率。
还有一小小心理护法,即餐前默祷祝福净食;思一粥一饭来处不易,谢其养活维生。感恩的心或能化作物力施庇,在环保之役中借此“灵斗”东风,或可解“肉搏”不敌之围而小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