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青医附院十年
作者:星学
我是青岛医学院77级学子,82年底毕业留校附院,1993年初自费出国游学工作。算来在母校临床任教十个春秋,如今忆往峥嵘岁月,巨细旧事历历在目犹新。
家父是院放射科主任,国内影像学界大佬。我算是青医的“子弟兵”,从入杏林伊始就欲子承父业,遂在家跟爸自学该专业知识、读x光片等。不期毕业留校时囿于“父子不能同科”院规,只好干了内科。
抱憾之余我未觉得恁失落,就“干一行爱一行”呗,那些伦琴线知识并没白学,多方极大辅助了我的临床诊断,是一般同侪所难得的。
取得两年住院医师资格后,我考上临床研究生,本院的血液病专业。当时校方规定:但凡本科系招研,留校者不得报考外院,防止“人才外流”。
其实读研三载也就头年在教室上课,之后便回科上班兼搞课题,我仍被当住院大夫用,未曾脱离临床,在干中学。我担任1985级研究生班长,组织配合学校活动。1988年硕士毕业,归位内科执业、晋升为主治医师。
大凡留校的师资,需医教研各方面兼长:医术精湛,教书有方、论著多产,“三项全能”,故较其它医院的郎中辛苦多多。且全省各地诸多疑难杂病痼疾和危重症终都转往本院,老“山大医院”的名声在外,医师的职责与压力甚大。
在繁忙工作中,初出茅庐的我认真对待每位患者,关心病人胜过关注疾恙,仁心仁术一并提升。刻苦钻研业务,积累经验。在当住院医生之初就发现诊出全市首宗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是城市居民前所未遇的个案,论文登载于医学期刊上。
在教学中,初做助教的我努力锻炼提高,带学生床边见习,取得了较好效果,受到同学们一致好评。被评为院“可尊敬的园丁”,是唯一的青年教师,为日后登台教课获“优秀教师”打下基础。
在严谨的科研中,我一丝不苟、苦干在实验室,从学科的交叉点寻找突破口,不少发现撰成论著百余篇,发表在海内外刊物上,像《中华内科》《中华血液》《中华医学检验》《中国癌症研究》英文版,美、英血液学杂志等;有的跃上“中华牌”核心期刊的头版头条或二条位置。分别获省级科技进步奖、第二届省青年科技奖以及市、院、校奖等。
基于年轻人的这些略有小成,我获得了首届“青岛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山东省卫生系统优秀分子”、“山东省卫生厅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嘉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省厅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入选省卫系统优秀知识分子先进事迹报告团,市先模人物事迹报告团等,在齐鲁各地市巡回讲演。
也被载入《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中华百年》《中华骄子》《中华兴国人物大典》《21世纪人才库》,以及《当代华佗》《成才与堕落》《白衣使者的奉献》等书籍和《青岛年鉴》;多次被《健康报》《大众日报》以及省市电视台人物专访介绍。尤其是与家父老少二人同院同为“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在国内业界鲜见,被写成新闻报道“拔尖的爷俩儿”“曹氏父子拔尖之谜”等,在国内媒体发布广传为一段佳话。
此外,我的业余爱好也较广泛,科联欢会上辄主持并演出,在全院汇演中主演小品获一等奖,打入市推广普通话小品大赛半决赛。书法与摄影作品亦获院展得奖。并在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栏目、《人民日报》《大众健康》《家庭医生》杂志及省市报章约几十种上发表杂文、科普、散记数千篇,其中短篇小说荣获全国卫生文学三等奖。积极参加校田径运动会,蝉联教工组铁饼、标枪冠亚军,院游泳比赛蝶游、自由泳金银牌。
出国后我先后在德英美加大学医院工作经年,入录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美国纽约科学院》会员、获《美国传记中心》提名“1998年度人物”等。业余为海内外众多华媒写专栏、撰稿,像《世界日报》《星岛日报》《神州学人》《北美时报》等,发表了近千万字。
现逾花甲之年的我,在异域不忘在青医附院度过的“激情燃烧岁月”,慰藉懵懂少年时没曾“叫金樽空对月”,今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