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年在青医读书

作者:星学

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头批考入青岛医学院,成绩名列320名新生的前茅,全校第二,逾清华北大等一类高校的录取线,但进了三类学府—省属的青医。

原来,文革后科举首开的仓促,从宣布全国统考到开场殿试不到50天,生员无从准备、全靠吃老本。且是先填志愿后赶考,报名时没法预料一己能考几分;又是12年无高考,难度系数不得而知,考生只能孤注一掷“瞎蒙”,豪赌“全或无”的风险。我不敢高估己力,只想有个学上就不错了,尽管十年动乱中听父母话在家自学些个,有点底子,被周遭众认应能“中举”。

家父是青医前身山东大学医学院的首届毕业生,留校任教从事放射医学;我和姐弟属在附院里长大的“医二代”,耳濡目染,憧憬着将来也能在“山大医院”当大夫。现机遇来了,面对报考抉择,与其去外乡念二类高校医学院,不如就在本地读,省钱、方便,反正它也是国内名牌老校之一。

于是我第一志愿就选了青医,考毕如愿以偿!分数竟还不低,但再高也不会被优先揭榜的大名校截取,因当时是按考生的志愿分类顺序开封卷宗。家母有点遗憾儿子“高分低就”,家父则不以为然,说若是块材料的话,在哪都能行。我亦认同父之观点,他本人不就是在本校成就了国之骨放射学奠祭者地位的吗?

入学后我发奋苦读,五年寒窗学绩优异,全部课程总平均成绩达90分。因高中毕业后曾当过三年工人,深尝基层之辛,能有缘得高等教育,无比珍惜。众同学皆求知若渴、全身心攻读,连走路坐车都默记单词和书本知识,鲜有看电影电视、逛街跳舞谈恋爱的,刻苦求知精神受到社会广泛好评,被誉为“天之骄子”、“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我先后担任学习委员、墙报组长、院报通讯员等,积极组织参与课余活动。并在各级汇演中自编自说相声、独唱中英文歌、反串主演黄梅戏《天仙配》选场等,丰富校园生活。毛笔书法作品入选《山东省学生学龄前儿童书画展览》,各类稿件常发表在院报上,被评为优秀通讯员。班之墙报组因出刊优质,荣获校唯一一个此类项的先进集体。

同时也注重体育,首批通过《国家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在校运会上多次夺取铁饼标枪冠亚军,成绩达国家三级运动员标准;是校田径、排球队队员,参加市大专院校运动会,获铁饼第五名;出征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和排球联赛;并兼运动队通讯员,写稿报道,还在市运会开幕式上登台代表全体运动员致辞。

1979年共青团中央表彰全国万名“新长征突击手”,大学生中的荣获者兼称“全国三好学生”。青医获得一推举名额参选竞争,学校十分重视,从校级三好生中挑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突出者,逐一细比遴选。我终有幸胜出,上报后获批准,荣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三好学生”光荣称号,载入当年青医招生简章海报中。

在院隆重表彰大会上,校领导颁发奖状和奖章,我发言分享。过去长期因出身知识分子家庭“成分不好”而受压抑,个人前途大受影响,我内心委屈;改革开放给了平等被对待之机,我格外感恩珍重。

1980年夏我出席全国首届大学生夏令营,受到国家副主席王震的接见。后又获“山东省三好学生”称号,名登《山东青年》杂志荣誉榜。1982年底毕业,校方特奖我任选分配范围内的工作单位与学科专业,我毫无疑义地选择了留校任教,志在像父亲那样在母校干出一番事业,青医的“子弟兵”上阵来。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