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琦君迷

作者:劉全艷 (愛民頓)

中學時代居香港,最喜歡到灣仔一間臺資書店—集成圖書公司打書釘(看白書)。那時學校老師很少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我第一本自選的課外讀物,是《臺灣當代女作家散文選》,這本散文集收集了鍾梅音、羅蘭、徐鍾珮、張秀亞、林海音、琦君、謝冰瑩、沈櫻、艾雯等臺灣當代著名女作家的散文。我最愛文集中琦君的那篇《外祖父的白鬍鬚》。這篇散文最後一段是這樣的:

「現在,我抬頭望蔚藍晴空,朵朵白雲後面,彷彿出現了我那雪白長鬚的外祖父,他在對我微笑,也對這世界微笑。」我的外祖父在我出生前已離世,我讀琦君寫她的外祖父,就把他聯想成是我自己的外祖父了。

大學時期留學臺灣,學校在臺北市陽明山,週末我喜歡下山,到有「書店街」之稱的重慶南路去打書釘。大學一年級時,我在三民書局看到書架上的一本《琦君小品》,像是他鄉遇故知,非常欣喜,在書局內讀了一半,然後把它買回來,回到山上把另一半也一口氣地讀完。這是我第一本完整讀到的琦君的書,自此我對琦君的作品, 就是有一種一見鍾情的喜悅。

一天, 走進學生活動中心,看到文藝學社佈告板上的一幅海報:「琦君女士到文藝學社分享寫作心得!」這消息令我感到無限的興奮!講座在週六下午舉行,地點是逸仙堂。

這天下午,逸仙堂內的演講室煥然一新,氣氛特別輕鬆,空氣也特別清新。當琦君女士踏進演講室時,大家都興奮不已。文藝學社社長把她介紹給聽講者時,大家都報以熱烈的掌聲。琦君女士圓圓的臉,一頭捲曲的頭髪,矮矮胖胖的身材,長袖襯衫配了件小背心,西裝褲,平底鞋,溫婉敦厚的樣子,就像她寫的散文。

一個半小時的演說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下很快就過去了。演說完畢,獲得如雷的掌聲。我戰戰競競地捧著她的《紅紗燈》走到她的面前,雙手還有點兒顫抖,把書遞過去,要求她在書上簽名,得以近距離和她接觸。她看了我一眼,在書上簽上她的名字,「琦君」二字也是圓圓的。之前我還很緊張地向坐在我旁邊的同班同學妮子請教,我把書遞給琦君簽名的時候,該說些什麼話?妮子笑著說:

「你就說:『我很喜歡你的書』這不就行了嗎?」可是當我把書遞給她時,竟緊張到連這句話也忘了。

大學畢業後回到香港,在中學裡當國文老師,每個週末帶回家大叠的學生週記和作文,沉甸甸地, 壓得我竟沒時間再看「課外讀物」。

後來移民加國,多少年過去了,有一次回到香港,到銅鑼灣逛書店,在商務印書館看到書架上一本三民書局出版的《永遠的童話—琦君傳》,作者是宇文正。翻開一看,始知琦君女士已於二零零六年辭世。

從大學畢業到琦君辭世,這些年間,琦君的書一本接著一本的出版。散文集有《與我同車》、《留予他年說夢痕》、《母心似天空》、《燈景舊情懷》、《水是故鄉甜》、《此處有仙桃》、《玻璃筆》、《琦君讀書》、《我愛動物》、《青燈有味似兒時》、《淚珠與珍珠》、《母心、佛心》、《一襲青衫萬縷情》、《媽媽銀行》、《萬水千山師友情》、《母親的書》和《永是有情人》, 都是我沒看過的。

回到加國以後,我在三民書局的網路書店上,把琦君的所有作品都全部買回來了。我新讀、重讀琦君的作品,讀一回有一回的感動。她的文章,總是令人百讀不厭,彌久常新,使人愛不釋手。

琦君本名潘希真,一九一七年出生於浙江永嘉(今溫州瞿溪),十二歲隨父母到杭州居住和讀書。一九四一年畢業於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後來求學與就業,均在江浙兩省,曾執教永嘉中學(今溫州第二中學)。一九四九年離開大陸到了臺灣定居,曾任教於中央大學,文化大學等中文系。一九八三年隨丈夫李唐基旅居美國紐約,二零零四年返回臺灣定居淡水。

二零零一年秋天,琦君榮歸故里,回到故鄉瞿溪,受到老中青三代和當地學生的熱烈歡迎。二零零六年病逝於臺北,享壽九十。出版作品四十餘種,包括散文、小說、兒童文學、詩詞評論等,作品曾被譯為英、韓、日文。多年前,溫州故居被地方政府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並修繕為「琦君文學館」。二零零五年,臺灣中央大學成立「琦君研究中心」。

琦君是中國當代文壇一位深具影響力的著名作家,以散文飲譽文壇。在臺灣,整整影響了好幾代的讀者,享有極高的榮譽和地位。多年來, 人們對琦君的散文推崇備至, 甚至譽為「琦君的名字幾乎就是現代散文的代稱」。她的散文多達十多篇被選載於《讀者文摘》,是被選載文章最多的華文作家。八十年代後期和九十年代初期,琦君的散文在大陸出版,引起國內讀者的關注和喜愛,掀起了閱讀琦君作品的高潮,其作品入選中國現代文學館《臺灣當代著名作家代表大系》叢書。

琦君小名「小春」,她的童年,宛如一部引人入勝的童話。琦君憑兒時記憶,用樸素自然的文字,素淡溫厚之筆,情真語摯地記述了在溫州故鄉純真歡樂的童年故事,以及對生活裡圍繞她身邊的家人、師友的懷念。人物描寫細膩,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譜寫溫馨的人情之餘,同時也表達了她對鄉土的眷戀情懷以及深沉的鄉愁。

這些在家鄉的人物和童年故事,隨著她飄洋過海到了臺灣,在她筆下化成了一篇又一篇雋永晶瑩、溫柔敦厚、情思細膩、人情醇美的散文。她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和美好的心靈世界,刻畫了美善的人間,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不論男女老幼,無不被她誠摯溫暖、真情流露的文字所吸引與感動。她的文字世界雋永有情,充滿溫柔敦厚的人情,有著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襟懷,讓讀者學會了體恤與包容。讀琦君的散文,我們彷佛進入一個平和、溫暖的天地。在琦君筆下,「母親」永遠是個寫不完的題材,親情與懷舊,是琦君散文的核心和主要題材,情是她文章中不變的基調。「以純情、淳樸、善良的感情,傳達真、善、美的思想,表達積極向上的人文主義精神。」「琦君的文學世界是一個博大精深的人性、人倫、人道、人情的精神世界。」(章方松:《琦君的文學世界》)

琦君的讀者遍及海內外,從七歲到七十歲,不同世代的人都喜歡閱讀她的文章。她的多篇文章被編至國內外教科書,她的散文陪伴著很多少年讀者成長,是他們難忘的閱讀經驗。她的讀者可是一代傳一代,她溫馨的童年故事,曾伴這一代年青人走過學生時代的歲月,體會到什麼叫做真善美,感動過無數學子。永遠寫不完的故鄉題材、筆下的童年世界和生活感想,溫暖過多少讀者的心。

二零零四年琦君回臺不久,三民書局特地為她安排了一個「琦君迷同學會」的聚會,邀請琦君的老友和琦君的讀者一起來參加。很多讀者坦言是「讀琦君的作品長大的」,真誠地向琦君表達內心的感謝,因為琦君的書撫慰了他們內心的不寧、重建他們對人間的信心。

雖然我無緣參加三民書局那天舉辦的「琦君迷同學會」,親自向琦君女士表達我對她作品的喜愛,可是,我也是個徹頭徹尾、標準的「琦君迷」!

图片:琦君是一位傑出的散文家, 被譽為「琦君的名字幾乎就是現代散文的代稱」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