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祗是彈過
作者:張珮珊
昨天,學生支支吾吾地跟我說:“這首曲我只是彈過,沒有練過”。
我很開心地和她說:“你終於明白彈琴和練琴的分別”。我這麼一說,學生和她的媽媽也被我逗得咭咭大笑。
真的啊!甚麼是練琴?怎樣才是練琴的正確方法?採用甚麼的態度來練習鋼琴?
沒有經過思考,分析和決定的程序. 袛是手指頭的繻動,就是所謂彈琴. 那麼,定義又是甚麼?
可能是一種無意識的動作,又可能是發出一些聲音,又或者是重複一套又一套的固定動作。那麼,意義在那裏?目標是甚麼呢?
對不起,答案是顯而易見。意義欠奉,目標不詳。
讀者對於這個結論,會覺得奇怪嗎?又或者會發出一連串的問號嗎?
在一節又一節的的課堂中,我會不斷提醒學生:“想過嗎?”, “想甚麼呢?”,”有沒有時間想呢?”
想過以後,有沒有機會付諸行動?腦子有沒有機會指揮雙手去表達音樂和細節? 學生怎樣去接收這些訊號,讓樂曲彈奏得更為豐富。
我也會和同學說:”你們已經用了(寶貴)的時間練習,如果没有效果和進度,那豈不是得不償失?”
同様是老生常談,我也會和同學說:“不是練琴時間多少?關鍵是練琴的方法”。
說真的,我是很怕學生一邊彈奏,一邊在摸索。為甚麼不可以想好才彈奏出聲音?為甚麼不可以決定了才開始?那麼,練習鋼琴的定義是甚麼?(練習=思考)。
你的演繹是否有意思?你的演奏是否彈奏出樂曲的要求?
好了,大題目弄清楚了。是否天下太平?是否安枕無憂?
請分享可愛學生的答案:“ I know the answer but I am not listening” – 我知道答案但是沒有留心聽而已。“ I can see but I do not include in the playing”-我看到,袛是沒有彈奏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