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新移民維護勞動權益 工會機構推出《我在職場》

本報記者馬克報導

不諳英語或英語不流利新移民在加拿大要做到樂業有多難?找回本行專業技術工作或一個餬口過日子的職位不容易;有份所謂“好”的工作,還可能會不幸遇上個無良僱主剋扣人工拖欠工員,白白空辛苦一場。擁有數百工會組織並代表20萬會員的多倫多及約克區勞工議會(Toronto and York Region Labour Council),在3月23日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披露:在經濟低迷環境壓力下,即使是一份薪金過低,或在不安全、有害健康環境中工作,或遭到老闆剝削,對不少新移民來說仍然是一份總好過沒有的“好”的工作,但他們在工作中的權利往往由此被忽視和得不到有效保護,情況令人憂慮。

多倫多及約克區勞工議會於2012年成立的屬下機構華工網絡(Chinese Works Network),從今年起策略製作24集系列視頻節目《我在職場》,每集約30分鐘,通過工會內華裔工人親身口述職場遭遇和個人經歷,以及嘉賓主持人點評處理辦法,向觀眾宣傳加拿大的勞工法規,讓華裔新移民學習和掌握在職場上如何保護自己權利的方法。《我在職場》系列視頻節目定於每週三在華工網絡網站www.chineselabour.ca和You Tube播出,從3月1日首播起,至今已播出《女性在職場遭遇的困難》等4集,各方面反應熱烈。觀眾還可以從www.chineselabour.ca/radio下載收聽節目。

長年為勞工爭取權益的多倫多工人維權中心 (Worker Action Centre) 負責人劉碚溪向本報記者表示,該中心接收處理的投訴個案,一直以來是以工資被僱主拖欠為最多,其次是超時工作未被依規計酬和工人患病中被僱主違規解僱;而投訴者中,統計西人又多於華人,這顯示華人的維權意識還不強,對加拿大法律持懷疑立場較多,有待進一步提高和改善。而維權中心接到投訴個案後,都是由義工提供免費諮詢和服務,分別與僱主直接溝通聯絡及向政府勞工部門反映,促成問題的儘快解決,維持工人的權益。劉碚溪並表示,新移民在本地要實現安居就必須有份穩定的工作和職業,去工作也需要公平的報酬及待遇。在當前的經濟環境和就業不足壓力下,許多新移民為了生活往往兼職打兩至三份工,勞動強度大,而且工資常常又遭遇拖欠,問題現在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顯示政府這方面工作還不足,需要進一步加強勞工權益保護,完善相關法律。

來自酒店和餐館業界工會代表黎先生認為,工人參加工會組織是對自己勞動權利的一種有效保護。其所在工會代表會員與資方進行僱傭合約、薪酬福利、工作條件及權益的談判,都收到為僱員向僱主爭取到最大限度利益的效果。一旦僱員權利受到侵犯,又有工會為他們出面,甚至號召罷工向僱主施壓。反觀華人業界,由於一般都沒有工會組織的保護,僱員低於法定時薪計酬、無保險、無福利和工作不穩定現象就極為普通,這是應引起各方面重視的。

據華工網絡(Chinese Works Network) 組織者黃可瑩介紹,該機構主要致力於召集華裔人士討論社區勞工重大問題,例如生活工資及可負擔托兒服務等;協助動員以改進勞工法和就業標準;擴大服務範圍至想組織工會所工人;創建以社會和經濟正義為目標的聯盟;給予人們信心,使他們在工會裡更活躍,包括擔負起領導責任。有職場遭遇和經歷的各行業中講國語華裔工人,都可以同華工網絡取得聯繫,接受《我在職場》節目組釆訪,分享自己遭遇的問題和解決辦法,讓有類似遭遇的觀眾或聽眾也知道,他們在職場中的掙扎並不孤單,團結起來去建立集體的勞工保護意識,共同爭取自己的應有權益。


▲ 《我在職場》節目視頻。


▲多倫多及約克區勞工議會及華工網絡代表一起出席記者會。


▲ 工會代表黎先生分享經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