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弊多於利?
作者:馬文廣(民生促進會)
「你打了新冠肺炎疫苗針未?」
「如果仍未,你會不會在短期內打呢?」
接種疫苗率顯低
至目前為止,超過一千萬劑的新冠肺炎疫苗先後運抵本國,但已經接種的國民只有10%,而且民調亦顯示,願意接種疫苗的國民只佔60%至77%,表示不願意的竟達23%至40%,其中外來移民和非永久居民多於土生居民,而較年輕的人士(六十四歲及以下)則比長者(六十五歲及以上)多。
他捫不願接種疫苗是因為對疫苗的安全性缺乏信心,並擔心會產生不良的副作用。其他原因包括:他們不相信科學証據、不甚了解統計數據、對新事物產生恐懼感、受過往的不良經驗影響、或羊羣心理作祟等。
接種疫苗的利弊
其實國民無須過分擔心,因為不少專家指出,加國政府已批核的疫苗的抗疫率非常高,達94.1% (莫端納Moderna)至95%(輝瑞Pfizer-BioNTech),而且没有嚴重的副作用。接種後兩三天內通常出現的副作用是手部肌肉腫痛、關節酸痛、或身體疲倦;雖然有些接種者可會出現較嚴重的副作用,例如:風疹、口臉浮腫、呼吸困難、昏睡、發燒及癲癇症,但這些是極少發生的。
接種疫苗的好處遠超過其副作用。根據國際和美國的研究結果,接種疫苗既可提升個人抵抗新冠肺炎的免疫力,直接減低染病的風險,又可降低入住醫院甚至死亡的可能性;若大部分國民及早接種疫苗,羣眾的集體免疫力可提早增强,他們便可盡早恢復過往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更可盡早改善在疫症期間久受抑壓的身心健康。
疫苗對基因的影響
有傳聞新冠肺炎疫苗會影響人類體內的基因(DNA),所以不敢接種,然而專家卻指出,這些疫苗不單無害於基因,反而有助提升人體的免疫力:
- 基因存於人體無數細胞的核心內,永遠不會離開而獨自生存。基因的其中一種功能是派遣「特別信差」(mRNA) 到藏於細胞內的核糖體(ribosomes),指示它如何製造蛋白質,讓蛋白質在人體內發揮調節生理的功能。
- 製造新冠肺炎疫苗就是循着這原理,從病毒取出附於其表層的「特別信差」(mRNA),經過複雜的程序造成沒有毒性的疫苗。
- 當疫苗注射入人體後,附於疫苗的「特別信差」(mRNA)便走進細胞內的核糖體,指示它製造無毒的「突顯蛋白質」(spike protein),這些「突顯蛋白質」會引發人體產生自然的免疫反應,使免疫系統認識新冠肺炎病毒的特徵。
- 當新冠肺炎病毒入侵人體時,免疫系統可準確識別,迅速提升免疫反應,全力抗敵。
- 在整個抗疫的過程中,附於疫苗的「特別信差」(mRNA)完全没有接觸細胞內的基因,所以不會對基因產生任何影響。
盡快接種、利己及人
「為了利己及人,無須選擇何種疫苗,應盡快接種為上……」一位家庭醫生對我說,「及早自我裝備總好過無遮無擋啊!」
事實上,很多醫護人員(包括我的家庭醫生和任職專科醫生的女兒)、前綫員工及年長人士(包括我的兄弟和家人、鄰居、內子及本人)都已接種第一針或先後兩針疫苗,而且接種後没有嚴重反應或不良副作用,休息兩三天便可恢復日常生活的規律。
現時變種病毒急速蔓延,確診個案、因疫症死亡人數及入住深切治療部的患者不斷增高,以致醫療設備不勝負荷,而且確診者日顯年輕化。為了遏止這趨勢,國民須同心協力,全速提升集體免疫力,與疫情惡化度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