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祖師的故事 ( 上 )

菩提達摩(通稱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初祖,他在沒有出家以前,本是南天竺(印度)國王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雖然他從小生長在貴族家庭,但對世俗的浮華和各種享受則淡然處之,反之對探討心性佛理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與眾不同的菩提達摩

有一天,他的父王香至王邀請當時在印度十分有名的禪師般若多羅尊者在王宮講解佛法,般若多羅尊者是印度佛教禪宗的二十七代祖師。香至王為了表示他對佛法的恭敬和護持,於是將大量的珠寶供養給般若多羅尊者,護持他弘揚佛法,利益眾生。般若多羅尊者並沒有將這些珍寶收藏起來,反而將它放在几案上,以此來考驗香至王三位王子的智慧,他問著:「世間上還有什麼物品比這些珠寶更珍貴呢?」香至王的大兒子和第二兒子都異口同聲的說:「這些珠寶是世間上最好的物品了。」

但是他的第三個兒子,亦即後來的菩提達摩卻有其獨特的看法。他不以為他家裡的珠寶是世間上最珍貴的物品;反而說世間上最珍貴的寶應是佛法之寶;因為眼前這些珠寶所閃耀的光明,只是世間上的光,而最珍貴的應以智慧之光為上;世明則應以心明為上。而且這些珠寶的光明,不能自照,世人必須假著智光的明辨,才能夠知道是珍貴的明珠;知道這是明珠以後,才能知道這是可貴的東西。還有,世間上最好的珠寶是經不起火災、水災、風災以及地震天災的摧毀;但唯有心中有佛法智慧之光,才能伴隨自己,生生世世受用無窮。

禪宗的第二十八代傳人

菩提達摩說完了他對珍寶的一番見解後,所有在場的王公大臣,個個都讚不絕口,說他講得好極了。正因為菩提達摩從小就有這種超人的智慧和善根,後來在般若多羅尊者的影響下,捨棄了榮華富貴的王宮生活,走進了佛法寶藏的寺院去追隨般若多羅尊者出家修行,因為菩提達摩悟性高超、修行精進,般若多羅尊者最後將禪宗的心法傳給了菩提達摩,他便成了禪宗的第二十八代傳人。自從出家以後,菩提達摩不負師望,用心辦道、弘揚禪法。到了晚年,想起他的恩師般若多羅尊曾對他說過,六十年以後,他度化眾生的緣份,將是在震旦(中國)。因此他不顧晚年將近,亦不怕迢迢萬里,山海重阻的旅途,自已從南印度渡海來到了中國廣州。

與梁武帝沒有緣份

梁武帝是信奉佛教的中國皇帝,聽到印度有一位佛教高僧航海而來到中國,心中十分歡喜,並下了一道詔書給廣州刺史蕭昂說:「著妥善護送法駕來京,朕當於正殿晤對」。

菩提達摩從印度航海到達中國廣州,是在梁武帝普通八年(公元五二七) 九月二十一日 。他於同年 十一月初一 日北上入京,到了建業(今南京),梁武帝立即派人接菩提達摩進入皇宮,以特別嘉賓的禮儀盛情款待。彼此寒暄一番以後,梁武帝開始十分認真地請教菩提達摩有關佛法的道理。

梁武帝恭敬的請教菩提達摩說:「我自從即位以來對振興佛教十分用心投入,諸如建寺、安僧、寫經、造像等等利生事業,我這樣做,究竟有什麼功德?」

菩提達摩很嚴蕭地回答說:「沒有功德!」

梁武帝原意是希望得到菩提達摩的讚歎,但沒想到令他如此的失望,便現出一副不愉快的語氣追問說:「為什麼會無功德呢?」

菩提達摩很認真的回答說:「您所做的這些行為都是外在的表現,這都是屬於世俗的有為法,稱不上是真功德。」

梁武帝又追問著說:「怎麼做才是真功德?」

菩提達摩回答說:「淨智妙圓,體自空寂,這樣的功德,不可以用世俗的心態所求得到的!」

以上菩提達摩這一番的佛法真義,梁武帝好像一無所解,如同對牛彈琴,彼此沒有感應。一個是在問世間上有分別相的俗諦,另外一個回答卻是有關破除執著的出世間法(聖諦第一義),難怪會有答非所問的情景出現。

當時,梁武帝又想出了第二個問題說:「什麼是聖諦第一義?」

菩提達摩隨即回答說:「廓然無聖!」

梁武帝此時真是有如丈六金剛,摸不著頭。他提高語調的再問:「對朕者誰?」

菩提達摩隨聲應答:「不認識!」

這一席精采的問答,便為後人傳誦的佳句。梁武帝不明菩提達摩話中之真義,只好無趣的離去。菩提達摩深深知道彼此話不投機半句多的道理,只有雲遊他方,於是離開梁武帝,一葦渡過長江往北到了洛陽。

菩提達摩這種果斷決定表現了出家人那種灑脫自在,不染俗麈的風格。所謂有緣即住,無緣即散的高超境界。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不少人無論到那裡都喜歡跟人家爭高低、論輸贏。最後弄到大家鷄犬不寧、兩敗俱傷、後悔莫及。如果能像菩提達摩這樣的性格,一切隨緣。就能得到隨緣大自在的境界,而且更能有如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另一番大作為了。… ( 下期待續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