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呼唤伍冰枝 ——寻访加拿大华裔总督祖居
本报特约记者黄卓才
我回到中国,到过自己的家乡之后才认识到,中国身份的认同是根深蒂固的,外族入侵或移民海外都无关紧要。——加拿大前总督伍冰枝自传《心事》
正当盛夏,南海之滨广东台山侨乡稻熟时节,烈日当空,虽有小车代步,仍觉酷暑逼人。但洒过一阵畅快淋漓的大雨,便是天蓝云白,凉风习习。田野间送来阵阵谷香,令人顿觉神清气爽。
构 想
我和李白云、黄春燕女士相约在五十墟集中,请居委主任英姑带领,前往寻访加拿大前总督伍冰枝(Adrienne Clarkson)女士中国家乡台山市四九镇水仔口村的祖屋。水仔口村我自小熟识,它就在五十墟边,几乎与墟镇连成一体。当年我在墟里的裔蕃小学读书,体育老师每周都带我们去这个村子背后的大草坪操练。我与伍冰枝同龄,她在香港出生,三岁随父母逃离被日寇沦陷的港岛远赴加拿大。如果那时候他们逃回到家乡,我和伍冰枝后来很可能就做了同学。
李白云是台山市委主管侨务和统战的常委,黄春燕是我家乡台山市四九镇的副镇长。我与两位忘年之交一起调研,是由于彼此相同的兴趣和构想——对于台山特色侨墟的保育和开发,我们都在研究,而且都特别看好山清水秀、华侨文化底蕴深厚,而百年街道和民国洋楼建筑基本保存着原貌的五十墟。五十墟及其周边历史名人云集,除了加拿大前总督伍冰枝,还有杰出音乐家李凌、著名实业家伍舜德 、国际消费者协会前会长陈黄穗、美国致公堂首领黄三德,美洲最早的一家华文报纸《中西日报》创办者伍盘照,美国首位亚裔市长李孟贤、香港名歌星陈百强、黄家驹等。如果举贤不避亲,我父亲黄宝世也算一个,他是古巴已故著名侨领,以高尚人格和家书传世而名扬海内外。
在侨墟的保育和开发工作中,这些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和相关文物,当在收集整理之列,这也是我们寻访伍氏祖居的初衷。
祖 屋
水仔口村被茂密葱绿的竹林环抱着,只有一条车道可以进村。我们的小车驶到村口,适逢几位村民正在施工翻新水泥路面。其中一位清瘦的中年男子,指引我们穿过竹林进村,后来才知道他就是伍村长。
我读伍冰枝的自传《心事》中译本①,得知她1979年曾经回乡寻宗问祖。当时她只有40岁,还没当上总督。但她那“优美的仪态、动听的声音、纯熟的英文与法文,以及渊博的知识和极高的文化知名度,作为加拿大电视台首位华人主持的伍冰枝很快成为人们的偶像和家喻户晓的人物,连续多年被评为著名节目主持人”。 “许多当年迷恋她节目的人依然耳熟能详。如60年代的《阿德里安娜察》、70年代的《30分钟报道》等,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克拉克森直播》。这档以伍冰枝英文名命名的节目创办后不久,即成为CBC的拳头节目,在每天晚上的黄金时段播出,拥有一大批忠实的观众。”“除了以数十年间加拿大最叫座的金牌主持赢得国民的尊敬和喜爱之外,伍冰枝还以其他各种领域的杰出才华而闻名遐迩。写小说、拍电影和文化评论影片是她的另外两项特长。早在1968年,她就出版了处女作《更伤心的情人》。两年后,她又出版了第二部小说《饥饿的足迹》。伍冰枝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厚的生活底蕴在这两部小说中得到展露,读者好评如潮。1972年,她又出版了第三部作品——散文集《真实面对》,展示了她对情感世界的看法。” ②
1979年,北京外文版文学杂志《周末》和中国作家协会邀请伍冰枝访问北京、上海、杭州、广东等地。这一次,也是至今唯一的一次,她带着年幼的儿子约翰踏足中国的土地,万里迢迢来到了祖先的村庄,在祖父和父亲居住过的房子里与乡亲聊天、品茶。在自传中。她兴奋地描述:“我回到了中国南部的家乡。一个叫伍文波的人③,在一个多世纪前移民到澳大利亚——他就是我的祖父。现在回到他已经离开了85年的村庄——我父亲在1926年首次访问过的村庄。我再次惊叹,中国东道主省略的评论准确地俘获了我的感情。”
这个村庄的名字就叫“水仔口”,现属台山市四九镇玄潭乡。
村长把我们带到深巷的一间房子门前。掌管钥匙的亲属邻居打开大门,热情招呼我们进去参观。
伍冰枝家族旧居
这是一座青砖混凝土混合结构的中西合璧楼房,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台山大量兴建的侨房相似。它设计的创意在于二楼有三米高,是实实在在的一层,而不是台山侨村常见的只有一个低矮小房的“楼仔屋”。也就是说,它比一般的侨房更洋气。
但村民介绍说,这并不是伍冰枝爷爷和父亲住过的祖居,而是她爷爷堂兄弟的房子——我们果然在二楼看到了他们家族先人的画像。只因伍冰枝曾经来过,所以不时会有人找到这座房子来参观。实际上,伍冰枝真正的祖居在“旧村”。
旧 村
原来水仔口有新村和旧村之分,两者之间只隔着一条十来户人家的小村落,以及两棵大榕树。
村长把我们带到旧村。那是一条据说已有六七百年历史的村庄。伍冰枝38年前回来的时候,村中居住着400人。自从次年(1980年)
水仔口旧村
改革开放之后,侨属陆续移民海外,中青年人也纷纷进城读书或务工,现时留在村里的只有160人左右,而且是老人居多了。我见到,塘基前排房子墙上“毛主席热爱我热爱……”的“文革”政治标语还在,公社化时期生产队那个粮仓旧址还在,伍冰枝在自传中描述过的两口鱼塘也依然水波荡漾。
我们走进村子中心一条长巷的深处,村长指着一幅危墙,以及一间用泥砖铁皮瓦临建的小舍,说:“这就是伍冰枝的祖屋。”
伍冰枝祖屋现状
啊,台山华侨的百年老屋,因长期空置,已经陆续倒塌,难于抢救和保护了。伍氏祖屋也不例外。
伍冰枝的祖父出生于清末,是带着淘金梦早期移民“新金山”
澳大利亚的华侨;父亲伍英才④在澳大利亚出生, 母亲林美娥则是广东客家人。当伍英才要走进社会谋生的时候,澳大利亚经济状况不佳,种族歧视严重。 1926年,19岁的伍英才返回中国寻找工作机会。当时新宁铁路已经通车,一个华侨投资家乡建设的高潮正在掀起,碉楼和洋楼陆续兴建,台山侨墟、侨村建筑也开始更新换代。其时伍英才的父亲已经去世,他的归来,令已经守寡十年的中国妈妈(爷爷的原配)喜出望外。她把英才视如己出。但他毕竟年纪轻,又不熟悉家乡环境,只会讲几句台山话,他的母语英文在这里无用武之地。遵循母亲“不要和乡下人结婚”的嘱咐,他不敢多与乡人交往。“他在村里住了半年,试图找到可以让他在中国生活下去的方法,但是,没有找到他想要的东西,之后他就离开了广东” ⑤,到香港去了。
呼 唤
对于对伍冰枝1979年回乡寻根的情景,村民还是有印象的。
一位长者告诉我们:“那天来了很多人,几十辆车……”
荣归故里,何等的大事!更何况是这样一位名人!
但已经过去38年了,记忆有点模糊了吧,怎么会有这么多车?那时一般家庭甚至连照相机也没有,能照相的手机更未出生,以至于村里连一张照片也没留下。
好在伍冰枝自己用文字记录下来了。2006年,她卸任总督后的第二年,英文版自传《心事》(HEART MATTERS)在加拿大出版。他以上万字的篇幅,专章描述了访问北京、杭州、上海的中国之行。而重点,则是回到台山家乡寻宗问祖的描述:
我祖父的村庄被称为“五十里铺”,距离台山市只有12公里⑥。1979年,大约有四百人居住在那里。住房都是一层或两层的,整个村子建了一个方形围墙。那里没有商店、餐馆。或者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眼中类似文明的东西。当我们到达那里时,一直下着倾盆大雨,地面泥泞。我们参观了我曾祖父木工店的遗址,那里有他曾经做过的牛轭,当然,他还做过村里
所有的棺材。我们下车的时候,似乎全村人都围着我们转来转去。
有人建议我们步行到半公里以外的老村。当我们出发的时候,孩子们指着约翰咯咯直笑,因为对他们大部分人来说,约翰是他们见到的第一个白种人。更重要的是,他满脸雀斑和一头红色的头发,甚至他的胳膊和腿上也是红色的毛——完全是一个典型的“洋鬼子”。
伍冰枝自传中文版
从伍冰枝充满激情而又不乏幽默的描述中,可见她对家乡的感受喜忧参半,这是那个还相当贫困的年代的必然。但在她的心灵深处,中国之行乃是人生中仅次于移民加拿大的大事。因此,自传中,在首章《通向加拿大》之后,紧接着的第二章就是《中国之行》。
寻访过老屋,我再读《心事》,最为感动的是她的家乡情,以及建立在对中国文化深刻认知基础上的中国心。他的自传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凤凰涅槃》,题旨“当凤凰意识到它的末日就要来临时,会构造一个巢,树枝均被浇上树液,向着太阳的方向让火焰燃烧。一个鸡蛋形状的东西从它的骨头和骨髓的灰烬中生成,蛋壳破裂,从中升起了一个新的凤凰。”这不就是她成为“凤凰”之前“准备”阶段的拼搏吗?第二部分《骑虎》,题旨“骑虎难下”,这是她奋斗经历和事业成功的记述。在人生途程中,她行动表现出来是勇敢的 “骑虎”,内心却是谦卑的“难下”。她回顾昔日的辉煌,完全是中国式的哲思,与西方人的处世态度显然有点不同。虽然伍冰枝多次强调,她当总督与自己是华裔无关。
在中国开放改革30多年后的今天,水仔口村的文化传统没有变,但人们的思想意识却已经变了许多。比如说,如果伍冰枝再带约翰回来,见多识广的村民再也不会“咯咯直笑”了。富裕起来的亲属多么希望伍冰枝和她的家人再回来一起分享快乐啊!
故园根仍在 游子可思归?
乡亲们期待着,呼唤着。
调研团队与村长合影留念。由左至右:刘焕英、黄春燕、李白云、伍村长、黄卓才,侯素梅、黄鹄。
(本文作者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员)
注释:
①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年5月第一版。译者赵彦华。
②友衡:《从“小难民”到加拿大第一位华裔总督》,载《文史天地》第156期。
③见伍冰枝自传第24页。伍冰枝祖父名为伍耀培,“伍文波”可能是移民澳洲所用的名字,确否,待查。
④伍冰枝自传中文版译为伍英朝,疑为误译。
⑤见伍冰枝自传中文版第41页。
⑥这里写的应为“五十墟”。该墟逢五逢十为墟期。译为“五十里铺”不对。这里的“台山市”是指台城——台山市的中心城镇。